译电员粗心漏译一字,致使三万人葬身于火海,三位高官人头落地

1938年,一场翻译失误引发的悲剧让中国古城长沙沦为焦土。日军在全面侵华期间步步紧逼,将战火推向湖南境内。蒋介石发出“焦土政策”的命令,意图在敌人入城前摧毁所有战略资源。

然而,一名译电员的误译导致计划提前执行,长沙全城被熊熊烈焰吞噬,最终酿成三万余人丧命的惨剧。究竟是怎样的翻译错误,将这座城市推向毁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紧迫的形势与焦土政策

1938年,日军在南京沦陷后,将进攻的方向指向了战略位置重要的武汉,企图打通中国南北的交通命脉。面对敌人的咄咄逼人,国民政府将南京的首都职能迁至重庆,将武汉作为抗击日军的前沿阵地。

然而,经过一系列激烈的会战,武汉也被日军占领。至此,长江中游的战略要地落入敌手,南方的大门岌岌可危。日军进一步沿着粤汉铁路直逼湖南长沙,意图突破最后一道屏障,直指重庆。

面对日军的步步紧逼,长沙城内进行了大规模的物资储备和防御工事建设。大量粮食、武器弹药和医疗物资被集中储存,同时,城墙加固、壕沟挖掘等防御工事也在紧张施工中。

张治中主持的防御工作力求确保即便日军攻入长沙,城内守军仍有足够的资源和工事进行持久战。湖南省主席张治中与国民政府高层经过讨论,意识到长沙作为南方最后一道防线的重要性。

它不仅是军事战略的关键位置,还坐落于铁路、交通枢纽地带,若失守,整个南方将陷入日军的铁蹄之下。蒋介石和国民政府高层认为,即使最终放弃这座城,也不能让日军获得任何有用的资源或物资。

为此,蒋介石提出执行“焦土政策”,即在敌人即将攻入时摧毁长沙的全部战略物资和设施,将其变成一片废墟,以削弱日军的后勤供给。张治中奉命组织这项行动,并召集全城各级官员,部署了周密的计划。

他要求在日军逼近城外15公里时纵火焚城,并必须确保长沙的百姓们都提前撤离。指挥部布置了纵火的地点,并提前将大量的煤油、汽油等易燃物资运往各个点位,等待时机成熟时点燃。

指挥部设定了一整套严密的指令体系,由警备司令部负责指挥,确保在张治中亲自检阅后再点燃这些燃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翻译错误与提前点火

1938年11月,日军已经攻入湖南境内,抵达新墙河。此地距长沙120公里,与长沙城形成隔河对峙的局面。在紧迫的形势下,城中所有士兵严阵以待,密切关注日军的动向,随时准备根据命令执行“焦土政策”。

军中电台在持续不断地发送与接收电报,随时与外部保持联系。根据计划,指挥部会在日军逼近长沙城外15公里时开始放火,而在其他时间,士兵们只能严守岗位、保持待命状态。然而,一名负责电报翻译的译电员出现了一个致命错误。

他将日军逼近“新墙河”误译成“新河”。这个翻译错误直接导致了严重的误判,因为长沙城内确实有一条名为“新河”的河流,且距离长沙城区仅三公里。

听到日军逼近“新河”的消息后,城内的士兵们认为日军已兵临城下,慌忙提前点燃了战略储备的燃料,将城市的南门变成了火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起火的第一把火从南门的伤兵医院燃起。大火迅速蔓延,炙热的火焰吞没了周边建筑。熊熊烈焰在夜空中腾起,带着浓烈的黑烟弥漫全城。火势一经点燃,消防部门的灭火行动几乎无法展开。

由于之前的部署,消防队已经撤离城区,而消防车的水箱中还装满了燃料,根本无力阻止火势的蔓延。随着火苗升腾,火光冲天,南门周边的所有街巷和建筑都被火焰吞噬,烈焰挡住了所有通道,使得本打算撤退的人们无法离开。

街道上被封死的无数人被呛死、烧死,惨状令人不忍目睹。这名译电员的一个字之差,直接导致了整座城市的覆灭。从人为的失误酿成如此惨剧,可见战时译员责任之重大。错误的信息在指挥系统内流传,从而引发了一连串无法收拾的灾难后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城内混乱与居民恐慌

逃难的百姓们被高温和浓烟呛得喘不过气来。人们在封闭的街道上仓皇奔走,或被火焰吞噬,或被浓烟熏倒在地。许多住在外围的居民,意识到火势已经吞噬了整个城区,赶忙向湘江边逃去。

街头的行人惊恐无比,他们望着熊熊燃烧的天空,浓烟滚滚而来,熏得人睁不开眼。有的人踉跄奔逃,被滚烫的空气呛个正着;有的家长拽着孩子的手狼狈逃窜,生怕走失了最亲的人;还有些老人瘫坐在路旁,茫然无助,眼见着家园化为灰烬...整个城市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惊慌失措之中。

湘江成了许多百姓的最后一线希望,成千上万的逃难者争先恐后地挤上渡口。然而,平日里的渡船早已不足以应对这场灾难中的人潮。拥挤的码头和有限的船只造成了混乱,船只被过多的人攀附而迅速超载,甚至沉没,许多来不及上船的居民被人群挤入江中。

在寒冷的江水中,有些人奋力游向对岸,有些人被人潮和寒意所击倒,没能逃出死亡的威胁。岸边,火光映照着滚滚的江水,绝望的呼救声在混乱的船只与岸上交织成一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领导混乱与惨剧扩大

警备司令部的参谋长许权清楚意识到南门火势的严重性,立即打电话联系警察局长文重孚以获取援助,却发现他不仅推卸责任,还未对事态采取任何积极行动。负责纵火行动的总指挥酆悌更是失踪,整个指挥系统陷入瘫痪状态。

在这种混乱局面下,士兵们各自为政,无法收到准确的指令,部分士兵在误判情势的情况下点燃了更多的燃料,导致火势急剧扩大。原本计划中用于对付日军的燃料,成了迅速蔓延的火焰助燃剂。

油罐、煤油、汽油等提前布置的易燃物品分布在全城的各个角落,这些燃料一旦被点燃,火苗飞快地将整片区域吞噬。火焰从南门沿主要街道向北迅速扩展,城区内的商铺、民宅都化作火海的一部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数不清的房屋被熊熊烈焰吞噬,火势在五天五夜间摧毁了每一条街道,整座长沙城陷入混乱的火海中。翻滚的火焰和浓烟升腾入空,将这座城市染成了一片通红的地狱景象。火焰持续向其他城区蔓延,市中心的繁华街市一片狼藉。

各类建筑在高温的炙烤下迅速坍塌,木质结构的屋梁化作灰烬,砖石建筑也被焚毁,整片街区的建筑残骸堆积如山。原本车水马龙的街道此刻只剩满目疮痍的废墟和焦黑的骨架,曾经繁荣的店铺和市场全都被夷为平地。

烈火烧毁了这座城市的古迹、文物和典籍,数千年文化积累在火焰中付之一炬,长沙城的文化底蕴在浓烟中消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五、事后审判与历史反思

得知这场灾难的具体规模后,蒋介石震惊不已,立即于三天内赶到长沙,严令彻查此事。他责令军法部门迅速采取行动,将相关责任人绳之以法。负责纵火的警备司令酆悌、警察局长文重孚以及警备二团团长徐昆被迅速逮捕并受到审判。

最终,三人被以失职罪名处以死刑,接受枪决。其他直接或间接参与此次纵火行动的人员也被清查并予以惩戒。警备司令部参谋长许权尽管积极尝试进行协调,但指挥系统的瘫痪与不作为让整个救援行动迟迟未能展开,酿成如此严重的灾难。

湖南省主席张治中虽直接负责执行“焦土政策”,但仅被革职留用,并未受到实质性的惩罚。在事后调查中,人们了解到他始终未能有效监督行动的实施,也未确保指挥系统的稳定。

然而,随着蒋介石对他的保护,他不仅避免了直接惩罚,反而继续得到重用,后来晋升为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部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场人为的灾难引发了国内外的谴责与抗议,长沙城的废墟与无数平民的遇难震惊全国。文夕大火揭示了翻译失误和指挥系统瘫痪的致命后果。日军从未攻入长沙,而是因后勤问题暂停了对长沙的进攻。

因此,大火纯粹是一场由内部失误和指挥失当导致的灾难。在熊熊烈焰燃烧的五天五夜里,曾经繁荣的长沙成了人间地狱,古老的城市与无辜的百姓成为这场悲剧的牺牲品。

经过五天的肆虐,火势终于逐渐熄灭。焦黑的残骸与被烧毁的房屋构成了一幅满目疮痍的景象。大火带来的损失已无法挽回,只有散布在城市废墟中的焦土残骸,见证着这一场人间灾难的发生。

参考资料:

来自 罗杰著. 历史罪 不忍细读的史案真相[M]. 2009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