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朗曲珍作品《父亲的大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索朗曲珍作品《父亲的大衣》。
仁青拉姆作品《牛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仁青拉姆作品《牛粪》。
嘎玛次仁作品《意象·自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嘎玛次仁作品《意象·自然》

大衣、木凳子、嫩绿苔藓、沉默的黑色大门……近日,在西藏大学艺术学院的殿堂里,一场交织着视觉与创意的华美盛宴正悄然绽放,这是2021级实验艺术专业研究生们的毕业展,在西藏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次旺扎西和副教授边巴琼达的悉心指导下,毕业生索朗曲珍、仁青拉姆、嘎玛次仁、才项本、杨瑾、次仁桑珠用对专业的热爱追求呈现出一件件特色鲜明的作品,为自己大学生涯画上了圆满的句号,给西藏大学增添了一抹独特的文艺色彩。

次仁桑珠来自山南市曲松县,自幼生活在一片适宜耕种的河谷地带。在父辈们的耳濡目染下,他逐渐将学术研究的目光聚焦于农业区域物质条件和时代风貌的变迁。此次参展的作品,其方案大多来源于他在农业区域丰富而真实的生活经验,体现了他对农业文化及其现代转型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

才项本来自青海,他的作品灵感深深植根于那片养育他的热土。是那些熟悉而亲切的生活体验,让他的作品充满了对游牧生活变迁的深刻思考。他探索的是现代化如何给传统的游牧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仁青拉姆的研究方向聚焦于艺术史中“道路”形式的不同阶段及其展现方式,特别是在当代艺术领域中,艺术家如何巧妙地运用“道路”这一隐喻或实际元素来呈现他们的作品和传达深层意义。通过对“道路”的解读和创作实践,她梳理了“道路”在当代艺术中作为文化和社会交流媒介的多元途径。

索朗曲珍来自拉萨,自幼热爱绘画,大学选择设计专业,研究生专攻实验艺术。她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她参展的代表性作品包括《父亲的大衣》《酸甜苦辣》《喜怒哀乐》以及《善恶美丑》等。索朗曲珍说:“我最为满意的作品是《父亲的大衣》。这件大衣是父亲自学生时代起一直穿着的,已有40年的历史。在我眼中,这件大衣不仅是一件衣物,它更象征着温暖与父爱的深沉。”

嘎玛次仁的作品聚焦生态环境,作品《意象·自然》,是对“自然”理解的一种概念性的抽象表达。其形式上为一个中空球形装置,表面为拼贴的树皮,顶部种植有苔藓。正面的部分区域内陷,中间为一孔洞,为了更凸显出洞中的“黑暗”与“未知”,内部涂有特殊哑光涂料。为了体现出“生命感”,他在作品内部安装了感应发声装置,感知到人靠近后会发出轻微的心跳声。

杨瑾是一位潮汕姑娘,她的作品《在拉萨下一场台风雨》和拉萨、潮汕两地的气候有关联。在潮汕,台风虽然是一种自然灾害,但是雨水也能缓解酷暑;而拉萨因为地处内陆位置,不受台风直接影响。因此,去年她特意收集了台风“杜苏芮”和“小犬”带来的雨水,将它们寄到拉萨,并在八廓街进行了艺术创作,通过影像的方式记录下了这一独特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