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前言

艺术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但艺术家却是一个个具象的人。

他们是艺术的创造者,以凡人之力为大众开辟或现实、或浪漫、或理想的认知世界的方式。

人民艺术家,这个殿堂级的荣誉,是对一名艺术家的高度肯定,也是对其艺术成就的最高级别的认同。

建国之后,获得人民艺术家荣誉的大师屈指可数。

他们中,有的未能见证祖国的繁荣富强,有的虽然走进了新时代但也已经离开,有的还在人世,不过年事已高。

这些伟大的人民艺术家,他们分别来自哪些艺术领域?又分别有着怎样的经历和命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艺术殿堂,全面开花

在最高级别的“人民艺术家”中,去世时间最早的应该是相声表演艺术家常宝堃。

1951年离开人世时,他还不满30岁,称得上一句英年早逝。

1922年,常宝堃出生于河北张家口。

从小生得可爱乖巧,总爱对街坊邻居眯着眼睛笑,像当地盛产的蘑菇一样软软糯糯,因此得了个小名“小蘑菇”。

小蘑菇天赋异禀,喜欢跟着父亲一起唱戏文、说相声。

每一次在人前表演,他都能用自己充满灵气的动作和声音赢得满堂喝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常宝堃师从幽默大师张寿臣,在师父的带领下,把说相声当成了毕生努力的事业,一边精进表演能力,一边想方设法创作新的题材内容。

他始终记得,做艺术最紧要的原则就是不能脱离群众。

“我听观众的,观众才愿意听我的。”这是他的口头禅。

身为一名具有社会责任感的相声表演艺术家,常宝堃非常喜欢在他的相声段子里加入讽刺社会现实的内容。

一名艺术家既然拥有一定的公众影响力和号召力,那他就应该用自己的表演给观众带去更有意义的思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一次表演节目,他加了个特别设计的场景,一位演员把另一位演员的脑袋当锣来敲,边敲还边发出拟声词,逗得观众哈哈大笑。

至于为什么会加上这样的桥段,他也在表演中做出了解释。

当时正值日本侵略者入侵中华大地之时,为了铸造武器他们便四下搜罗各种金属,所以铜铁等材料都被抢走了,演员只能拿自己的脑袋当锣敲。

这个让人会心一笑的情节,实际上是对侵略者不加掩饰的讽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因为生性耿直、刚正不阿,在战争年代,常宝堃没少受到刁难。

日本人想让他宣传不抵抗思想,国民党反动派想让他发出反共宣言,但他从始至终都不肯“听话”,还多次身陷囹圄,遭受折磨。

都说做艺先做人,常宝堃无愧于紧密依靠人民群众的初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1年,抗美援朝期间,他自告奋勇、不计回报,加入文艺团体前线慰问的工作当中。

炮火连天的环境里,常宝堃和搭档还争分夺秒地搞创作,配合着前方的冲锋号,可真是别有一番风味。

遗憾的是,归国途中,常宝堃遭到敌机轰炸,光荣牺牲。

国家给予他最高荣誉,为他举行公葬仪式,护送他入土为安。

“为祖国放歌,为人民演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第二位人民艺术家常香玉女士坚持一生的信念。

她这一生拥有无数个“第一”的头衔,是豫剧常派的开山鼻祖,是以剧团名义捐献战斗机的第一人,第一次把豫剧带出国门走向世界,还首次做出艺术基金会尝试……

常香玉生长在旧社会,老戏班子里学艺时,她没少吃苦受罪。

棍棒底下出名角,唱念做打,身法步伐,她都是一等一的好看。

传承传统豫剧的同时,常香玉一直在考虑创新的问题。

为了弥补豫剧唱腔在抒发感情上的不足,她借鉴其他剧种的发声方式,改变共鸣与习惯。

为了迎合观众的喜爱,她也多次在戏剧内容上改进,独树一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拉开序幕。

常香玉和丈夫一直关注前线战况,当听说志愿军在敌人战斗机的轰炸之下吃了不少亏时,两人都心痛难当。

她主动提议,带着剧团巡回义演,把获得的收入积累起来,为英勇的志愿军捐赠飞机。

说干就干,此后长达半年的时间里,常香玉和她的伙伴们昼夜不停,像上了发条一样连轴转,硬生生凑到了15.2亿元资金。

这些钱,换来了性能优越的喷气式战斗机。

她说:“半年完不成,那我就唱一年,两年。只要坚持下去,总能完成目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3年,她又跋山涉水远赴朝鲜,不惧硝烟战火,在半年内呈献180多场慰问表演。

铿锵有力的声音配合战士们坚毅的脸庞,好一幅人间最美图景。

2004年,常香玉带着对豫剧下一代的无限期待离开了人世。

国务院追授她“人民艺术家”的荣誉称号,号召文艺工作者以她为榜样,前赴后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三位已经去世的“人民艺术家”,是中国电影的参与者和见证者,秦怡。

1922年,秦怡出生在上海。

那时的上海不像现在一样精致又繁荣,正相反,上海是个鱼龙混杂的复杂地区,旧社会的贫富差距在这里尤为突出。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之后,上海更是成为了日军侵略的重灾区。

16岁那年,秦怡离开家乡,辗转多地,义无反顾地来到重庆,以实际行动支持抗日战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她的文艺天分十分突出,参演中华剧艺社的第一部大戏《大地回春》,就打响了知名度,后来还曾受到过周总理的亲切接见。

周总理告诉她,人民群众有千千万万种方式对抗侵略者,像她们这样演戏唱歌,鼓舞人心,也是其中一种重要方式。

深受鼓舞的秦怡坚守自己的文艺阵地不动摇,哪怕敌人的飞机就在头顶上盘旋,敌人的大炮随时都会打进屋里,她也坚持演出,绝不退缩。

由她出完的革命话剧,经她演唱的革命歌曲,一时之间传为佳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中国成立之后,秦怡继续奋斗在文艺阵线上,她出演了十多部电影电视剧,也塑造了许多非常经典的荧幕女性角色。

比如《马兰花开》里的拖拉机手马兰,这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女性,开着拖拉机在田间地头劳动,展示新时代中国女性的风采。

她的表演,生动诠释了什么叫做“妇女能顶半边天”。

多年从业,秦怡的演艺始终没有脱离过人民群众和社会现实。

年近百岁时,她还养精蓄锐拍摄公益电影,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2019年,国家授予她“人民艺术家”的荣誉。

3年之后,这位百岁老人离开人世,后事一切从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描写生活,淋漓尽致

与前三位已经故去的人民艺术家不同,第四位“人民艺术家”王蒙先生,如今还在人世,并且已经90岁高龄。

他是一位著名作家,生命不息,创作不止。

1934年10月,王蒙出生在北京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北大老师,母亲在小学教书,一家子文化人。

在父母的耳濡目染之下,王蒙自小也对阅读和写作很感兴趣。

翻开万卷书,徜徉于知识的海洋,他能领略世界的万千变化,感受无穷精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合适的年龄做合适的事情,王蒙是这句话积极的践行者。

他的老朋友说,他这一辈子,什么事情都没耽误。

革命没耽误,写书没耽误,成家立业没耽误,生儿育女没耽误。

到了晚年,他还能享受天伦之乐,时不时去乡下劳动一番活动筋骨,再也没有比这更好的生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3年,他以《青春万岁》为信号,正式开启了自己的文学创作生涯。

《青春万岁》是一代人关于青春的注脚,王蒙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剖析,让不少读者一度以为他是个女性作家。

在他的笔下,人们看到了男女兼有的睿智格局。

当他对前路感到迷茫时,当他为了眼下的处境而困惑时,写作总能带着他抽离出来,把他引入更加广阔的世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5年,王蒙的另一部代表作《这边风景》获得了第九届茅盾文学奖,受到了若干读者的欢迎与喜爱。

《青春万岁》也好,《这边风景》也罢,他的风格都是以抒情为特色,恰似无情,却又有情,最为动容。

王蒙曾经说过,做人和写书,自己都喜欢四个字,大道无形。

就算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佶屈聱牙的堆砌,王蒙的文字也同样魅力十足。

如今已经到了耄耋之年,但他的身上并没有挥之不去的腐朽衰老的气息。

外人还是能从他这里感受到青春的光彩,哪怕生理年龄上的青春对他而言已经远去多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蒙很会追赶潮流,与年轻人聊起网络语言也是得心应手。

他几乎没有什么不知道的东西,但又从不卖弄,绝不给人掉书袋的感觉。

他总能把姿态放平,不爱当前辈,只喜欢交朋友。

这份豁达和智慧,正是多年生活经验带来的沉淀,现在的王蒙,远比他年轻时更加从容。

2019年,一生创作了无数经典的王蒙被授予“人民艺术家”之称。

对于这个荣誉,他感念于心,并且时刻自省。

2022年,为了鼓励文学创作,他把个人稿费捐了出来,成立专项基金,支持青年作家的文学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声表志,经典不绝

除了王蒙之外,仅剩一位“人民艺术家”还在世,她就是著名歌唱家郭兰英女士。

1930年12月,郭兰英出生在山西平遥。

她的家境非常糟糕,几个孩子嗷嗷待哺,父母勒紧裤腰带也无法将他们全部养活。

于是4岁那年,郭兰英被送到戏班子里当学徒。

学习唱戏是非常艰苦的事情,师父对她十分严格,只要稍有差池,迎接她的必定是打骂相加。

为了不被打死,她用尽浑身解数学习,和常香玉一样成为了棍棒底下的名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年仅14岁,郭兰英就得了个“晋剧里的梅兰芳”的头衔。

16岁那年,张家口迎来解放,她做出了人生的第一个重大选择,加入解放军,成为了这支光荣队伍里的一名文艺兵。

文艺兵需要负责前线慰问,后方文艺汇演,还需要走到群众当中,用文艺的力量来感染人民,号召大家为解放而奋斗。

不仅在国内的演出风靡大江南北,郭兰英还在建国前夕走出国门,代表中国参加文艺比赛,捧回了一块分量很重的奖牌。

她是学唱戏出身,到了歌剧盛行的年代,她又将自己的童子功融入歌剧这门新的艺术种类中,创新而成自己的风格。

业内不少同行都说,郭兰英的嗓子无法复制,放眼全世界,只有这么一个郭兰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1年,郭兰英选择告别舞台。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她要离开文艺行业,她只是从台前转到幕后,开办艺术学校,培养下一代歌唱家。

很多年之后,她都还记得周总理曾说过的话,民族歌剧是中华文化中一项宝贵的财富,她们有责任把这门艺术传承下去。

教书育人可以有很多种方式,为艺术而献身也可以有很多种形式。

离开舞台之后,郭兰英站上讲台,培养出了诸如刘玉玲、万山红等新一代的歌唱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9年,国家为她颁发了“人民艺术家”的荣誉。

2020年的春晚,90岁高龄的郭兰英走上舞台,倾情演唱《我的祖国》,观众纷纷感叹,老艺术家风采不减当年。

她见证了祖国的不同阶段,而她的歌声也将不同的发展片段串联起来,形成一段丰沛的记忆。

人民艺术家,艺术为人民,在无限的光环之下,环抱着一颗如初澄澈的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语

艺术的创作没有门槛,但艺术的天花板却不是随随便便就能触摸的,就连人民艺术家们也始终兢兢业业,不断突破自我。

无论在乱世还是在盛世,他们身上独有的风采都能激励人心,为同胞带来更多的精神能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参考资料

抗美援朝中相声界的悲壮一幕:“小蘑菇”血洒归国路 北京日报

谁说女子不如男——纪念人民艺术家常香玉百年诞辰 光明网

追忆“人民艺术家”秦怡 一生为银幕 塑造好角色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鲐背之年”王蒙:“我写出来的一切都是给这个世界留下的情书”(下) 封面新闻

百年辉煌 女性故事 | 人民艺术家,郭兰英 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