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万里在三十六岁之前的写作都已付于火毁,其现存作品皆是从三十六岁之后开始创作。杨万里现存最早的涉病诗作于隆兴元年,这年杨万里三十七岁。

可以说他的涉病诗贯穿于他的现存诗歌创作始终,时间跨度非常大,从这些涉病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患病情况与情感状态。

从表中可见,在人生的不同时期,杨万里都未停止疾病诗的创作,且三个时期的涉病诗数量比较均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杨万里涉病诗书写分期

绍兴三十二年至淳熙四年,这一时期,杨万里因父亲病重而后又丁忧,基本上闲居在家乡吉水,其诗歌自然转向了生活化表达,疾病作为其生活的重要组成,不可避免地成为其关注对象。

正是渴望建功立业的壮年时期,杨万里却只能赋闲独居,感到孤寂与有志难酬,这一时期的小病不断更是放大了他的情感体验,病痛的体验使得他在这一时期呈现出颓丧萎靡的状态。

绍熙二年,杨万里在政治上活动频繁,并离开家乡前往京城任职,可以说是仕途得意之时,其诗歌创作数量达到高峰,涉病诗歌数量也有所增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这一时期涉病诗数量较前后两期多,但在这一时期的总体诗歌创作中占比较小,仅占2.8%,可见这一时期杨万里对于疾病的关注度较低。

其时诗人已经中年,身体的病痛相较于前一阶段更加频繁和严重,日渐衰老的身体对于外界的感知更加敏感,繁忙的官宦工作让闲居颓丧的情绪散去,对于疾病的书写更多是对健康的关注。

因为年老体弱,他对于外界天气的变化也十分敏锐,天气变冷之时,诗人能感受到“露滴新寒欺病骨”(《不寐四首·其一》),甚至感叹“已被新寒欺病骨”(《下元日诣会庆节所道场呈余处恭尚书》)、“已被山寒病老身”(《过湖骆坑·其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风雨》一诗中诗人甚至认为“残风剩雨故欺人”,要“垂箔关窗护病身”。寒风冷雨诗人避之不及,要努力护住病体不让风寒侵入。因此,诗人十分重视养护身体,注意及时添衣,明白“秋衣那敢薄,病骨自难温”。

绍熙三年至开禧二年,这一时期诗人步入晚年,退居吉水,无政事烦扰,可安享清闲自在的晚年退休生活。但因为年老,所以疾病更甚,疾病诗创作数量虽不如前期,但比例却大大提高,占比14.8%。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一阶段他患上淋疾,在《辞免召赴行在奏状》中痛呻道:“伏自去秋,偶婴淋疾,当平居则似乎无事,遇发作则痛不可堪,惨毒甚于割烹,呻吟达于邻曲……”

在他的诗中,淋疾的痛苦展现得淋漓尽致,诗人于淋疾发作时痛不欲生,“向来肝肠痛如割”“极痛过于割,通身总是灾”,淋病发作的痛苦痛过刀割,让人悚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闲退休生活并不能缓解身体上的极度病痛,病痛的折磨让诗人的负面情绪不可避免地爆发出来,前一时期的积极进取心态在病痛的折磨下烟消云散,只剩下痛苦的身体和绝望的心绪。

在这般难挨的痛苦中,杨万里依旧保持着对生命的思索,在《病中感秋》中,他感叹道:“病中一别祇三秋,况见西风在树头。老去能禁几回病,秋来不为别人愁。书帷梦觉疑僧榻,竹户凉侵似客舟。寿外康宁方是福,不然徒寿不须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病痛面前,诗人思考了生命与病痛的关系,病中一刻如同三年,痛楚让时光难挨,让生命力悄然流逝。如今老去不知能禁得住几回病痛呢,这让他想到了生命的乐趣不在于长寿,而在于康宁,相较于生命的长短,此时诗人更看重生命的质量。

无休无止的病痛让长寿变得难挨,生命力的流逝让衰老的病体无所适从。虽然进行了这些思考,但诗人依旧无法排遣,身体的病痛始终存在,他的心态在这一时期也变得悲观绝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万里写作涉病诗的原因

杨万里从重新写作诗歌开始,涉病诗作就在他的诗歌中占有一席之地,这和他本身的疾病体验密不可分。同时,闲居生活的孤寂无聊以及养生心态也影响了他的涉病诗创作。

杨万里一生多病,疾病带给他的是疼痛和精神上的孤寂、疲倦与绝望,描绘疾病痛苦的症状,抒发内心的孤寂苦闷,是杨万里进行涉病诗创作的首要原因。具体来说,杨万里一生主要患过以下几种疾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一,眼疾。如《都下无忧馆小楼春尽旅怀二首》中“病眼逢书不敢开,春泥谢客亦无来”,《永和遇风》中“剩欲开怀纳岩壑,可堪病眼看风沙”,《春寒早朝》中“病眼生憎红蜡烛”,《谢张功父送牡丹》“病眼看书痛不胜”,等等。

眼疾的折磨让诗人看书受限且“痛不胜”,让他更是憎恶刺眼“红蜡烛”,有风沙时更是迎风流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脚病。《病中复脚痛终日倦坐遣闷》中“谁知病脚妨行步”,《夜寒独觉》中“脚到五更偏作冷,老来万事不如人”,《寒食相将诸子游翟园得十诗·其六》中“儿曹健走尽从渠,老脚微酸半要扶”。

自遣》中“匹似病风兼病脚”,病脚无力,只见儿郎健步如飞,自己却半要人扶,平日脚痛妨碍走路,夜里更是冰凉,诗人更生不如常人之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三,肺病。《初秋玩月》中“老夫病肺怯清秋,对酒不饮月莫愁”,诗人肺病时,清秋之凉爽感到胆怯,更是不敢对月酌酒。

第四,淋疾。《丙寅人日送药者周叔亮归吉县》中“向来肝肠痛如割”,《去岁四月得淋疾今又四月病犹未愈》“极痛过于割,通身总是灾”,淋疾在晚年以难以忍受的疼痛折磨着杨万里。

总之,杨万里自身的多病是他写作涉病诗的原因之一,涉病诗成为杨万里抒发疾病带来的痛苦的重要媒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壮年时期,杨万里于吉水为父丁忧,这期间他长期远离官场事务,因此多书写日常生活,在闲居的无聊中疾病体验被无限放大。

《寄张敬夫二首》中他感叹道:“发于贫里白,诗亦病来踈”,闲居无聊,诗兴本就不多,疾病更是扩大了这种感受,让诗人越加感到苦闷。在《和周仲觉三首·其三》中诗人更是叹道:“病来更忧患,泪尽只余哀。”

病痛的体验让诗人于闲居无为的忧患外更添忧患,泪水流尽只剩下悲哀,这是诗人的真实内心写照,病痛深化了苦闷的心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万里的前期涉病诗很多都与他当时离群索居的闲居生活状态相关,闲居的生活体验并非仅仅是闲适安逸的,更多的是孤寂苦闷和无所适从,在这种体验下,杨万里对于疾病的关注更甚,并且需要作涉病诗来排遣此种苦闷。

尽管对疾病抱有悲观态度,杨万里还是尝试着养生以将养疾病。他拖着老去的病身于“天台香火浓当觅,且伴先生学养生”。同时,他还尝试着排遣疾病的痛苦,《春尽夜坐》:“疾痛呼天岂知,知而不管亦何为。偶拈白傅长庆集,又得欢欣片子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疾病之痛无法排解,不如去寻觅自己所爱的事物,能让自己欢欣一时。除此之外,他还很注重对身体的爱惜。《感秋五首》中感到秋天来临,温度降低便“复卧”,不“窥柴关”;《新秋晚酌》中感到秋风忽至,便担心自己身体不能忍受,急忙令人关窗。

杨万里涉病诗中的情感蕴含

杨万里的疾病诗创作贯穿于他三十六岁后人生的每一个阶段,在这些阶段中疾病诗包含了丰富的情感表达,归纳起来大概包括:老病衰弱感、个体孤独感以及对于生命的探索与追问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首先,老病衰弱之感。杨万里一生多病,从隆兴元年第一首涉病诗开始,疾病便伴随着他直到老去,他一直进行着涉病诗的创作。隆兴元年,杨万里三十七岁,正值而立之年,但他已经在疾病中感受到了老病衰弱之感。

作于这一年的《龚令国英约小小集感冷暴下归卧感而赋焉二首》中便说道:“问吾适无恙,遽病此何因。初觉身为客,还疑老逼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时杨万里已经感到病痛导致生命力的流逝,还发出疑问是否年老之故。不惑之年后,杨万里更是常常将老病挂在口中,如《和王才臣再病二首》“如何再卧病,对此两添愁”《送罗永年归永丰》中“老夫留病眼,看子中文科”。

《秋典》中“老里还多病,贫中却剩诗”《胡季永挽词二首》中“霜风吹泪眼,老泪为渠潸”《病中感秋时初丧寿佺子》中“病身仍哭子,并作老来情”《病后觉衰》中“病着初无恼,安来始觉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谁长健底,老有顿来时”,病痛之后,顿时觉得衰老了不少,这种老弱衰病感是从杨万里创作涉病诗就开始的,这可以说是疾病和生命力消逝带给他最开始和最直接的感受。

其次,疾病体验中的个体孤独之感。杨万里在人生的很长阶段都是闲居在家乡吉水,离群索居的生活放大了疾病的痛苦体验,更放大了个人的孤独感。

在他的不少涉病诗中,孤和病是结合在一起的,如《又追和功父病起寄谢之韵》“无人孤坐月将落,拥鼻清吟夜向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发赵屯得风宿杨林池是日行二百里》“出笼病鹤孤飞后,回首金笼始欲愁”《和虞军使易简字知能所寄唐律二首》“柴桑卧病一茅庐,或棹孤舟或命车”等,离群索居的孤寂、远离政事的无聊,这些都在他的疾病体验中被无限放大。

最后,对于生命的探索与追问。疾病不仅仅让人感到身体的苦痛和精神的孤寂,更让人在这基础上对生命进行探索与追问,生命的长短与生命的质量平衡是杨万里在经历了病痛和孤寂后发出的疑问,并努力寻找答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病痛之后,他在《感秋五首·其一》中已经无可奈何地感受到生命力消逝的必然性。“叹息复叹息,谁是长少年”,少年的旺盛生命力已然不复存在,只能叹息着接受生命力消逝的事实。在疾病中,他意识到“寿外康宁方是福”,“不然徒寿不须休”,生命重要的是质量而非长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语

总之,杨万里的涉病诗在其诗歌创作中占据了重要地位,疾病作为贯穿其一生的重要生命体验在他的诗歌中涉及了丰富的内容,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体现出了不同的情感状态,病中的所思所想皆由涉病诗表达出来。

在杨万里的涉病诗中,我们看到了他的痛苦和无助,也看到了他在痛苦中对于生命的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