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日常饮食中,优质蛋白质的摄入量应该占到蛋白质摄入总量的50%以上。仅通过摄入足量的“鱼肉蛋奶”和大豆等优质蛋白质无法达到这样的标准。必需氨基酸的种类是否齐全、含量比例是否合适,对于蛋白质利用率来说非常重要。正如著名的“短板理论”:一个水桶无论有多高,其盛水的高度取决于其中最低的那块木板。与人体需求差距最大的那种必需氨基酸就像木桶的短板,它会造成其他必需氨基酸在人体内不能被完全利用,以致蛋白质的总体利用率下降。

对于利用率问题,营养学家提出的解决办法是“蛋白质互补”,即混合食用两种或两种以上食物。这些食物中所含的必需氨基酸可以取长补短、相互补充,达到较好的比例,从而提高蛋白质的利用率。

营养学上还有一个概念—生物价。生物价是膳食蛋白质的质量评价指标,一种评估蛋白质营养价值的生物方法,可用于衡量蛋白质的营养价值和吸收利用率。某种食物的生物价由必需氨基酸的绝对质量和所占比重、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的比例、蛋白质的消化率和可利用率共同决定。

当我们单独食用玉米、小米、大豆时,其生物价分别为60、57、64,但当按23%、25%、52%的比例混合食用时,生物价可提高到73。如果将玉米、面粉、大豆混合食用,它们的生物价也会提高。这是因为玉米、面粉、小米、大米中的赖氨酸含量较低,蛋氨酸含量较高,而大豆恰恰相反,赖氨酸高,蛋氨酸低,混合食用时赖氨酸和蛋氨酸可相互补充。上述都是植物性食物,如果在此基础上再添加少量动物性食物,生物价还会再提高。比如,单独食用面粉、小米、大豆、牛肉时,生物价分别是67、57、64、76,若按39%、13%、22%、26%的比例混合食用,生物价可提高到89。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非专业人士,普通人的膳食安排不可能做到每餐精准测量,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该怎么办呢?其实,只要掌握一个发挥食物蛋白质互补作用的基本原则即可。这个原则有三个要点:

第一,食物的生物学种属越远越好;

第二,搭配的种类越多越好;

第三,食用间隔时间越短越好,同时食用最好。因为单个氨基酸在血液中的停留时间约为4小时,随后到达组织器官,再合成组织器官的蛋白质,而合成组织器官蛋白质的氨基酸必须同时到达才能发挥互补作用。

其实,将这些理论知识落实到一日三餐中,就是营养学上一再强调的“食物多样,合理搭配”。《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平均每天摄入食物12种以上,每周25种以上。

现在,补充蛋白质的方式越来越多,有人提出:“市场上有很多蛋白粉产品,平时吃些蛋白粉不是比搭配食物更省事吗?”

广西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曾对蛋白粉进行抽样检测,结果显示,不同样品中的蛋白质含量差距较大,有的样品中蛋白质含量尚不足15%。目前,国产品牌蛋白粉还没有统一的执行标准,很多产品良莠不齐。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摄取蛋白质并非越多越好,长期过量摄入蛋白质会加重肝肾负担,甚至影响肾功能。《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成年男性每天需摄入蛋白质65克,成年女性每天需要摄入55克(孕妇除外)。我们可以根据建议,适当调整蛋白质的摄入量。

让我们以蛋白质、氨基酸等相关知识为基础,参考《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并结合自身情况,为自己和家人制定营养均衡、搭配合理、美味可口的膳食计划吧!

本文节选自《百科知识》2024.5A

将好“分享”给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