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5月12日是第16个全国防灾减灾日,5月11日至17日为防灾减灾宣传周,主题是“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着力提升基层防灾避险能力”。教育部、国家粮食和储备局、国家林草局、中国地震局等部门结合本部门实际,印发通知作出部署。

防灾减灾救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需要多方协同。一方面,要通过强化区域、部门联动,加强灾害预警和应急响应,组建专职和补充防灾等多元力量,提升基层风险意识和应急处突能力,以更加有效应对可能发生的灾害。另一方面,随着科技研发水平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科技成果和设备被投入到防灾减灾的实战应用中,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应用则更进一步为应急管理治理赋能。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智能物联网设备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智能家居、智慧城市到精准农业等领域,它们的应用都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智能物联设备在地震避难和救援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诸如地震预警系统、电磁监测卫星、电子摄像头、卫星电话和通信设备、无人机、生命探测仪、物联网定位设备等一大批”高科技”产品发挥着人力所不能及的重要作用,以科技加持每一道防线,推动“人”“物”“技”等资源互补,做好研判、预警、应对,最大程度上将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极大地提高了救援效率,减少了灾害损失。

智能物联网设备在地震避难中的应用

环境监测与预警

智能物联网设备可以通过内置的传感器实时监测地震活动,一旦检测到地震信号,就能立即将数据传输到数据中心进行分析。同时,这些设备还可以与地震预警系统相连,实现秒级响应的地震预警。在地震即将发生时,预警系统能够提前几秒到几十秒为用户发出警报,让人们有足够的时间采取避险措施,减少人员伤亡。

关键建筑物联网监控

在高层建筑、桥梁等关键建筑上安装物联网监控设备,可以实时监测建筑的倾斜、位移等数据。一旦数据超过阈值,设备就会自动发出警报,通知相关人员进行疏散,避免建筑物倒塌造成的人员伤亡。此外,这些设备还可以与消防系统相连,实现火灾的自动报警和灭火。

无人机航空侦察

在地震发生后,无人机可以迅速到达灾区进行航空侦察。通过搭载高清摄像头和红外传感器等设备,无人机可以实时传输灾区的图像和数据,为救援人员提供准确的灾情信息。同时,无人机还可以进行物资投送、伤员转运等任务,提高救援效率。

智能物联网设备在地震救援中的应用

智能救援与定位

在地震发生后,物联网设备可以自动感知受困人员的位置和情况,并向救援部门发送相关信息。救援人员可以通过这些信息快速找到被困者,减少抢救时间,提高救援效率。此外,一些智能物联网设备还具有生命体征监测功能,可以实时监测被困者的生命状态,为救援人员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

车载实时路况监测

在灾后道路损毁严重的情况下,物联网车载导航设备可以检测实时路况,传送特定车辆以指导其避开堵点与损毁道路,确保救援车辆、物资能够快速到达灾区。这不仅可以提高救援效率,还可以减少救援人员的安全风险。

智慧型电网自修复

地震往往会导致电力设施受损,造成停电现象。利用物联网技术,电网可以自动检测线路故障点,动态调整供电网络,将电力供应快速恢复到灾区。这不仅可以满足抢险救灾和受灾民众的电力需求,还可以为灾后重建提供持续的动力。

智能物联网设备在地震避难与救援中的优势

快速便捷

智能物联网设备具有自动采集数据、判断并执行相应操作的能力,大大提高了防灾和救援的效率。在地震避难与救援中,这些设备可以迅速响应、及时传递信息,为人们提供宝贵的时间窗口。

智能化

智能物联网设备通过算法、数据处理等技术提高监测的准确性和精度。在地震避难与救援中,这些设备可以实时监测灾情、分析数据、提供决策支持,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灾害。

实时监控

智能物联网设备可以实时监测数据,发现灾害风险并及时采取措施。在地震避难与救援中,这些设备可以实时监测地震活动、建筑安全、道路状况等信息,为救援人员提供准确的灾情信息,帮助他们更好地制定救援方案。

智能物联网设备在地震避难与救援中的应用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它们通过实时监测、智能预警、快速响应等方式提高了防灾和救援的效率和质量。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智能物联网设备将在地震避难与救援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政策支持物联网技术赋能减灾防灾

全国减灾防灾与物联网相关的最新政策旨在通过加强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和创新,提升防灾减灾工作的智能化、精准化和高效化水平,以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主要体现在对物联网技术的重视及其在防灾减灾工作中的应用。

政策鼓励并支持物联网技术在防灾减灾工作中的应用,包括但不限于实时监测、预警、通讯、指挥、救援等多个环节。物联网技术可以大幅提高防灾减灾工作的智能化、精准化和高效化水平。

政策强调加强物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建设覆盖广泛的传感器网络、提高数据传输速度和稳定性、加强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等。这些基础设施是物联网技术在防灾减灾中发挥作用的基础。

政策鼓励和支持物联网技术的创新,包括新型传感器的研发、新型通信协议的开发、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等。这些技术创新将进一步提高物联网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效果。

政策重视物联网人才的培养,包括加强相关学科的建设、设立相关科研项目、支持企业和高校合作培养等。这些措施将为物联网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具体到全国层面的最新政策,例如《物联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就明确提出了民生消防建设指引,推广视频监控、智能门禁、能耗管理、消防预警感知终端部署等物联网技术,以提升防灾减灾能力。《高层民用建筑消防安全管理规定》也鼓励高层民用建筑推广应用物联网和智能化技术手段对电气、燃气消防安全和消防设施运行等进行监控和报警。

《防震减灾领域人工智能发展研究专项规划(2023-2035年)》中明确提出,加强人工智能在地震科技和业务中的应用,突破防震减灾事业关键领域核心技术瓶颈,为我国成为世界地震科技强国做出应有贡献。

国家减灾委员会印发的《“十四五”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中提出,亟需强化卫星遥感、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融合创新应用,加强综合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提高预报预警时效性准确性。综合利用无人机、卫星遥感、物联网等技术,研制性能稳定、机动性强的应急交通保障装备等等。

最后

我国城市化进程快、人口和财富高度聚集、产业基地集聚,地震灾害风险加剧,迫切需要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地震科技创新,解决地震科技短板,提高防震减灾能力,因此,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地震科技创新发展提出迫切需求。

由此,充分融合物联网、大数据和智能计算应用技术,基于对地震发生和致灾机理的深入研究,针对地震灾害事件孕育发生全过程,研发智能化、高精度和高稳定性的监测预警关键技术,发展高时空分辨率、基于物理和数值预测模型的地震预测技术,发展高准确性、精细化地震灾害风险防范与应急处置技术,构建现代防震减灾技术体系是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