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燃烧的岛群”第1242篇原创文章,作者:阿登的苦林

作者简介:阿登的苦林,山东人,喜欢二战及冷战军事,尤其是太平洋战争、苏德战争和冷战武器装备,曾在“空军之翼”等网站发表过若干文章。

全文共6372字,配图8幅,阅读需要16分钟, 2024年5月20日首发。

按:本文编译自鱼鹰社“新先锋”系列第326辑,文字和图片略有改动。编译本文并不表示赞同原作者观点或证实文章内容,仅供读者参考。

除了传奇般的“阿芙乐尔”号,红海军接手的另一艘建于沙俄时代的巡洋舰是“共产国际”号。从1917年十月革命到苏德战争期间,该舰一直在红海军中服役。“共产国际”号属于“博加特里”级防护巡洋舰,与前面提到的“奥列格”号属同级军舰,都是在舰队中扮演“侦察兵”的角色。虽然该级舰的首舰“博加特里”号是在德国建造的,但后续的“卡古尔”号是在黑海之滨的尼古拉耶夫建造的。“卡古尔”号的建造周期很长,1901年8月23日铺设龙骨,1903年5月20日下水,但直到1907年1月31日才正式服役。也正是大约在那时(1907年4月19日),该舰更名为“水星纪念”号。令人不解的是,该级舰的另一艘随后又被命名为“卡古尔”号。1918年10~12月间,“水星纪念”号更名为“哥萨克首领伊万·马泽帕”号,之后又恢复舰名“水星纪念”号。直到1922年12月31日,该舰才最终更名为“共产国际”号。

图1.“博加特里”级防护巡洋舰简略线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1.“博加特里”级防护巡洋舰简略线图

作为与“奥列格”号同级的姊妹舰,“水星纪念”号服役时的基本情况与“奥列格”号基本一致,故在此不再赘述。鉴于“水星纪念/共产国际”号在苏俄海军中服役的时间很长,因此有足够的时间对其武器装备进行升级改装。最显著的改变是拆除了前后双联装主炮塔,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换为单装130毫米/55倍径的M1913型火炮。苏德战争爆发前,该舰拆除了三座烟囱当中的一座,这也是该舰外观上的一个重大变化。

不同来源的资料中,对“共产国际”号的武器装备和改装时间存在很大分歧。作为一艘训练舰,其副炮似乎很不“正规”: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时,舰上的副炮不仅包括当时相对标准的76.2毫米/30.5倍径“伦德尔”式高射炮和45毫米/46倍径21-K型高射炮,还包括沙俄时代的75毫米/50倍径“加奈特”式高射炮和47毫米/43.5倍径“哈奇开斯”式高射炮。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研制时间更晚但却不甚成功的苏制37毫米M1930高射炮(可能安装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早期)和76.2毫米/55倍径34-K型高射炮(据称在该舰服役末期安装,以取代“伦德尔”式高射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2.沙俄时代服役时拍摄的“博加特里”级防护巡洋舰“水星纪念”号,该舰后来加入红海军服役时被更名为“共产国际”号

一战期间,“水星纪念”号曾在黑海为沙俄海军积极作战;苏德战争初期,该舰又作为“共产国际”号为红海军在黑海积极作战。一战期间在黑海与土耳其军队作战时,“水星纪念”号经常与其姊妹舰“卡古尔”号一起行动,它们既能与舰队一起作战,也能较为独立地参与海上袭击等行动,这也是该型巡洋舰在世纪之交被广泛采用的作战模式。在1917年发动二月革命,俄国临时政府取得名义上的政权后,“水星纪念”号继续积极在黑海水域活动,其在布尔什维克党人发动十月革命前参加的最后一次战斗发生在1917年8月,当时该舰参加了对土耳其东北部奥尔杜港的袭击。

从1917年9月起,“水星纪念”号以敖德萨为基地。由于许多舰员是乌克兰人,因此其中一些人显然更倾向位于基辅的乌克兰中央拉达,这是一个新生的乌克兰政府。事实上,在布尔什维克党人夺取彼得格勒政权后,这艘巡洋舰就升起了乌克兰国旗。随后,该舰卷入了布尔什维克军队与忠于乌克兰拉达的军队之间的斗争,最终,至少一部分忠于布尔什维克的舰员升起了象征革命的红旗,并和其他红色革命的支持者一道,于1918年年初将这艘船从敖德萨开到塞瓦斯托波尔。

图3. 另一个角度拍摄的“水星纪念”号巡洋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3. 另一个角度拍摄的“水星纪念”号巡洋舰

一到塞瓦斯托波尔,这艘船就被宣布为二线船只并被封存起来,这也是后来塞瓦斯托波尔港被德军占领时该舰的状态。随后,“水星纪念”号被德军用作浮动兵营。1918年年底,德军撤走,又开来了英法干涉军。英国人于1919年4月底离开塞瓦斯托波尔时留下了这艘船,但毁坏了船上的大部分机械设备。因此,对已夺取塞瓦斯托波尔控制权的白军来说,此时的“水星纪念”号是艘没什么价值的废船。当白军最终于1920年年底撤离该地区时,这艘巡洋舰的状况已十分糟糕,不仅损失了大部分武器装备(只剩下两座炮塔中的152毫米火炮),也失去了依靠自身蒸汽动力行驶的能力。

尽管破旧不堪,但“水星纪念”号后来还是被苏维埃政权修复,并于1921年夏末成为黑海和亚速海苏维埃军队司令部的所在地。在若干姊妹舰和其他舰只(包括“博加特里”号)的帮助下,“水星纪念”号的机械设备被修复,主炮换成130毫米/55倍径火炮。1923年5月1日,已正式改名为“共产国际”号的该舰整备完毕,并于同年晚些时候正式进入苏联红海军服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4.“共产国际”号巡洋舰,明显可见烟囱少了一根

1925年11月,“共产国际”号巡洋舰在谢尔盖·爱森斯坦执导的电影《战舰波将金号》中担任主角,影片中的许多舰上场景都是在“共产国际”号上拍摄的。1928年年底,在土耳其“民族解放运动”兴起五周年之际,该舰出访伊斯坦布尔。1941年6月,该舰在维修期间被重新改装为布雷舰,并于1941年6月23日,即苏德战争爆发的第二天进入黑海舰队服役。

战争初期,“共产国际”号扮演了布雷舰这一新角色:截至1941年6月底,仅在塞瓦斯托波尔附近的五天里,该舰就布设了六百多枚水雷。7月间,“共产国际”号以敖德萨为基地,布设了更多水雷,同时也开始执行其他任务,如掩护多瑙河区舰队向敖德萨撤退。事实上,到1941年8月时,“共产国际”号已不再从事布雷任务,其加入了许多其他红海军舰船的行列,向敖德萨和克里米亚半岛运送及撤离人员和物资。例如,9月16~17日,“共产国际”号护航运输船“第聂伯河”号和“阿布哈兹”号,将人员和物资从新罗西斯克运往克里米亚半岛上的雅尔塔;10月7日,该舰运载着1455名人员和250吨物资从被围困的敖德萨港撤离。在波季港接受短暂维修后,“共产国际”号于11月7日再次向塞瓦斯托波尔送去了补给品,两天后又将500名平民、160名伤员和大约300吨海军军械疏散到波季。这些活动一直持续到第二年春天,仅1942年1月20日至3月11日,“共产国际”号就四次前往塞瓦斯托波尔,向这座被围困的城市运去了1926名士兵、649吨补给品、18辆汽车和其他装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5. 照片所示为苏德战争爆发前不久,“共产国际”号与前方一艘Sh-209号潜艇的“合影”。读者可将其主炮和烟囱的情况与前面照片中所展示的进行比较

尽管“共产国际”号所发挥的运输作用无疑非常有用,但由于舰龄实在太老,其发挥进一步作用的价值有限,因此相对而言该舰是一件“消耗品”。苏联海军高层在1941年9月9日下达的一份书面命令中指出,可以用“共产国际”号和其他一些舰艇上的火炮来加强塞瓦斯托波尔的防御,这或许可以从侧面证明上述观点。不过,“共产国际”号最终还是将其舰上的火炮保留到了1942年。

1942年春,在德军空中力量的威胁下,红海军在黑海开展活动(哪怕是远在黑海东岸的高加索基地)正变得越来越危险。4月下旬,“共产国际”号在德军对新罗西斯克的轰炸中受损;7月2日又被直接命中,伤亡69人。撤到波季港并不意味着该舰就安全了:7月16日,“共产国际”号再度被一枚炸弹直接命中,虽然炸弹未爆炸,但却在“共产国际”号的舰体上砸出个大窟窿。这次空袭意义重大,苏联海军高层被迫发出指示,要求分散港内的舰船,并尽可能将它们停泊在外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6.“博加特里”级巡洋舰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舰首甲板的独特形状,如上面这张照片中所示,这也让俯视时很容易辨认“共产国际”号。上面的照片摄于1941年9月的敖德萨港,前方正在驶离的军舰是一艘“诺维克”级驱逐舰

面对德国空中力量威胁的与日俱增和不断增加的损失,以及缺乏合适的维修设施,苏联黑海舰队司令部迅速做出决定,让“共产国际”号运载着500名士兵撤往东面的图阿普谢港——运载这么多人导致航速无法超过8节。在抵达目的地的同一天,“共产国际”号被拆除了七门130毫米火炮、三门76.2毫米火炮、三门45毫米火炮、两门25毫米火炮和五挺12.7毫米高射机枪。与这些武器和一台测距仪一起,与舰上的184名舰员编组成六个炮兵连,掩护通往图阿普谢港的航道。1942年10月10日,完成了使命的“共产国际”号巡洋舰被拖船拖出波季港,作为霍比河口的防波堤自沉在浅水中。几十年后的今天,“共产国际”号的残骸在当地依然清晰可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7. 战舰世界中的博加特里级防护巡洋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8. CG作品:俄国海军中的博加特里级防护巡洋舰

- 全文完,敬请期待下一篇! -

作者“阿登的苦林”其他文章可以从下面的链接进入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