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是第三十四次全国助残日。5月17日,北京市残联举办首期促进残疾人就业雇主培训,多部门业务专家解读残疾人就业相关政策。记者了解到,2023年北京市就业年龄段内持证残疾人有14.4万,就业率68.5%,城乡残疾人就业局势保持总体稳定。现场,一位毕业于北京联合大学的听障人士向新京报记者讲述了他的就业经历。

去年北京有就业意愿的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就业率100%

2024年是《促进残疾人就业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的收官之年,也是推进《“十四五”残疾人事业发展规划》的关键之年。据了解,北京市残联开展系列促进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雇主培训,旨在加大残疾人就业政策宣传,推动实现残疾人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据北京市残疾人社会保障和就业服务中心副主任黄小红介绍,截至2023年底,全市劳动年龄内持证残疾人有14.4万,就业率68.5%,同比增长1.4个百分点,城乡残疾人就业局势保持总体稳定。2023年,北京市将提升残疾人就业质量纳入市委接诉即办“每月一题”任务清单,市区联动办实办好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就业帮扶民生实事,人均帮扶5.7次,有就业意愿大学生就业率100%。

同时,北京市残联会同21个部门清单化、项目化落实《促进残疾人就业三年行动方案》10大行动30项任务,促进残疾人就业扩量提质。市委组织部2023年牵头落实党政机关常态化定向招录9人,2024年度确定招录岗位12个。市残联携手市人社局,首次开展事业单位定向招聘工作,不限残疾类别、残疾等级录用47人,“2024年计划加大招聘力度,力争实现新的突破。”黄小红表示。

2023年,市残联还强化岗位开发,拓展就业渠道,多层次开展雇主培训,引导450家重点企业定制岗位、以岗适人。创新实施“走访拓岗促就业”专项活动,拓展岗位1002个。“我们希望更多企业能够因人设岗,根据残疾人的特点和能力设定岗位,让残疾人充分发挥自身价值,这也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体现。”黄小红说。

此外,北京市深入开展“2023年春风行动暨就业援助月”专项活动,帮助976名登记失业残疾人实现就业。统筹公益性岗位对1046名残疾人予以托底安置。综合实施七项帮扶,助力2.9万农村残疾人就业参保。全市398家职业康复站覆盖街乡,就近就便吸纳8416名智力、稳定期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参加劳动、融入社会。各级残联菜单式、订单式免费培训惠及5341人次,有力提升残疾人多层次、多领域就业能力。

讲述

听力残疾一级,他成为测试工程师,帮20多位聋人找到工作

顾先生被认定为听力残疾一级,这是最严重的一级。2016年,他从北京联合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目前在一家国企从事软件测试工作。

“毕业后,我从事的并非专业相关工作,但学校老师希望我不要浪费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帮忙联系、推荐,我通过社会招聘,进入到现在的公司,成为一名软件测试工程师。”顾先生告诉新京报记者,他在面试时比较忐忑,但面试官从简历中看到他在校期间积极考取的证书,认为他有自主学习能力,值得培养,便予以录用。

入职后,单位领导安排了两位老员工带他,一位教他使用测试软件,另一位教他写测试报告、带他做项目。除了跟两位老师用心学习,他也会虚心向其他同事请教。第一年干的是基础性、辅助性工作,第二年就可以配合同事去测试各种各样的项目,并独立完成一些重要工作。现在,他能独自跟项目开发经理确认测试范围、写测试用例、执行功能测试、写测试报告,还可以使用工具写脚本做性能测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听力障碍导致顾先生说话时不能做到每个字都吐字清晰,这给他的工作带来一定困难。“但我的领导和师傅相信并鼓励我,让我放宽心,先去沟通,有问题解决不了再同步给他们去沟通。就这样,大家对我越来越熟悉并能听懂我说话。”

顾先生已经连续两年被评为优秀员工,今年顺利与单位三签,转为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入职七年来,他自学通过了ITSQB(国际软件测试工程师认证项目)考试拿到证书,评上了助理工程师职称。“我用行动和成绩,证明了我领导的看人眼光。”他笑着说。

一直以来,顾先生都很关注听障大学生的就业情况。上学期间,他曾担任学校的创业与就业协会会长。毕业后,他也会去招聘会进行手语翻译,线上留意招聘信息,帮同学和朋友找工作,已至少成功帮助20多位聋人找到稳定工作。

他观察到,职场对听障群体就业能力的认识不够立体。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当下,听障人士能借助一些软件,“看”见对方说话,书面交流更是毫无问题,有的软件也能把文字转化为语音。“所以,职场中的各种场合,我们都是可以高质量参与的。”

在学习能力方面,顾先生认为,听障人士能更多地通过视觉了解和获取信息。“有人带实操时,我们能举一反三,这属于后天补偿。如果感觉教不会,可能是因为我们有问题时不敢开口请教,如果同事态度友善,尤其能鼓励、引导我们不害怕提问,我们能更快适应工作。”

此外,他还表示,听障人士不受外界声音干扰,更容易进入专注状态,工作效率高。“而且我们如果到了合适的新环境,一般不会随意离开,稳岗率高,能节约单位的培养成本。”

新京报记者叶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