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说,全国有24万个同名同姓的李娟。

幸亏她是会写阿勒泰的李娟。

否则泯然众人矣。

李娟的家庭,可以说与众不同,当然,也不是很不同。

两代单亲,加上第三代单身的她。

外婆是仆佣的养女。孤儿。靠拾荒在四川维系温饱。好像仆佣后来成了烈属,她七十多岁的时候又被安排去照顾仆佣。

外婆嫁人后嫁的赌徒。

连续生十个子女,其中八个夭折。

李娟母亲应该是唯二中的一个。

后来外婆跟随李娟母亲辗转到新疆。

李娟母亲的婚姻同样不幸,李娟很小的时候,父母离异。

母亲再嫁,继父酗酒家暴,经常辱骂她和母亲。母亲再次离婚,之后再也没有结婚。

三代女人,三条汉子。

李娟四五岁才会说话,而且表达不清。

上学受同学欺负,挨老师鞭子,受男同学伏击。

回家,外婆与母亲对她也是各种暴。外婆因故会骂她两三个小时。妈妈不止骂,还打她。

她应该与她们早就和解了。

一个人日后越成功,与成功前的苦难越容易和解。

不能和解的,是明明受了苦难,或者正在受苦难,却一直没有成功——当然是世俗的成功。

李娟说自己是讨好型人格。

是的。自卑的孩子都这样。

所以她的幽默,对读者也是一种讨好。用她的说法,算计。

生活越苦难,她的文字才会越幽默。

而傻傻的读者说,她的文字治愈了自己。

其实,李娟首先是治愈她本人。

这也叫一笔双雕。

与现实格格不入,但在文字里,她可以各种入。

甚至,自己入了,还能讨得你们的欢心与笑声。

其实这就像脱口秀,一是制造反差萌,二是自黑。

李娟自黑的,就是自己的恋爱史。

除了麦西拉,那种让她真正动心,却自卑得不敢近前的少女的萌动。她更多的是说自己的相亲史,或者说介绍史。

高中缀学后,亲戚就开始了介绍史。

有卖猪肉的,贩羊皮的,还有收购旧家电的。

李娟当然一个看不上。

李娟说,条件好的对象也不是没有,曾经就有人给她介绍过一个做建材生意的,大小也是个老板。介绍人深更半夜跑来,报喜一般的介绍:“……条件实在太好了!虽然瞎了个眼睛……但是条件真的好!虽然瘸了条腿……条件真好!虽然四十五了……”

你听了会暴笑,但李娟那时候才十八岁。

如果李娟没有现在的成功,这故事就一点不好笑了,是吧。

李娟还讲了,十八岁之后,那些直接追求自己的小伙。

第一个是我们河南的,但很快由于贩卖假钞……

第二个是个在深山拉矿石的货车司机。李娟说自己倒是很喜欢他。但他实在太穷,穷得非得娶个富婆才能熬得过去。于是他们就结束了。

第三个,是在乌鲁木齐做车工。十六岁的工友追求二十一岁的她。原因是小伙实在没得挑,一起干活的单身工友里,只有李娟是个女的。

等以后成名,当了编辑,有了体面的工作,也遇到了些堂皇的人。其中一个表示爱上了她。用她的话,出于长久的寂寞,她立刻爱上了他对自己的这种爱。然后只身到对方生活的城市,却发现,现实中的这个人和长途电话里那个简直判若两人……不,判若二十人。于是她就跑了。

再后来成了公务员,相亲对象从此都成了正经人,但正经人都好现实——自己有铁饭碗了,但家里还是好穷,所以在那个单位干了五年,直到辞职仍无人问津。

期间有过网恋。介入现实后,整天鸡飞狗跳……直到鸡飞蛋打为止。

辞职后去了南京。二十九,真正爱恋了一年,一起看电影,还牵手逛街……可惜。李娟说,如今倒不是后悔分手,是后悔在一起时,没能对他更好一些。

我没看到她自己的文字,看别人的文字,说她从小遭遇的都是暴,所以她对恋人也是暴,经常拿男友出气。男友被她掐得青一块,紫一块。

是真的不?

现在她永远守在新疆了,也有钱了,在靠近城市的村子里买了大房子,死心塌地跟自己的娘一起过日子。

但娘总有先离的时候。

所以,她一个人也行吧。

不过还有人提亲。

修好房子后,村里的泥瓦匠看上了她,托人来提亲。还表示不嫌弃女方比自己大,说女大三,抱金砖哩。

可李娟的文字:

整个秋天我都在想着爱情的事。

我出于年轻而爱上了麦西拉。

我想我是真的爱着麦西拉。

我并不认识他。

我也没法让他认识我。

谁认识谁呀。

谁不认识谁呀。

我对麦西拉的爱与麦西拉无关。

我只是出于年轻而爱。

要不又能怎么办呢。

白白地年轻着。

一个人的话总是令人难过的。

李娟除了坦承自己文字的讨好与算计,也强调自己文字的真实。但她说:真实也能遮蔽真实。密集铺陈真实却营造出假象。于是,人们可能以为那就是我的常态吧。

她说:我曾经多么渴望自己真的就是那样一个姑娘啊。任性,光明,从容,欢乐。

她说:我写下的故事曾让无数读者向往。其实最最向往的是我自己。

所以我说,有两个李娟。

用李娟的话:文字中的李娟苦苦扯拽站在这些文字反面的李娟。

一个是现实中的李娟,一个是文字中的李娟。

文字中的李娟是她向往的,当然也是她的救赎。

正像,苦难中的人,向往宗教一样。

读者与受众说,李娟的文字治愈了自己。

其实,跟你走向教堂,走向基督与安拉一样。

就不说巧言令色了。

文字也是一种宗教。

它的故事也是信仰与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