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荣伯华

很久以来,上海、无锡一带市民习惯地把企业和政府房管部门建造后租给职工或市民居住的房屋称作“公房”,这种房屋无论在设计造型还是产权上,都不同于于一家一户自己建造的私房。无锡现存的各式各样的公房,是历史时代和建筑技术的记录。

无锡在上世纪50年代之前,即有一些大型企业,如纺织厂,就建造了少量公房提供给厂里的高级职员和技术人员居住,这些应该是无锡最早的公房。最早的,据说无锡丽新纺织厂在上世纪初就建造了公房。上世纪60年代末,我的一位在无锡国棉四厂工作的朋友,就居住在原振新纱厂的一排老公房里,他父亲是原振新纱厂的高级职员,我曾到他家去过,那老公房为平屋,室内全部铺满地板,房内床铺建成日本式的塌塌米,估计该房屋为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所建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世纪上半期建造的丽新公房

无锡大批建造工人住宅是从1952年开始的,那时建造的工人住宅都冠以某某新村,著名的如扬名新村,五里新村,后来还陆续建了一些小的新村,如运河边的槐古新村。当时所建房屋均是平屋,设施简陃,无卫生间,生活间则两户合用,记得当时是大户分配“七架头”,小户分配“五架头”,那时的房子属砖木结构,也没有叫什么式的。

上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无锡市政府为解决部分市民的居住问题,房管部门曾建造了一批二层楼加一阁或三层楼加一阁的公房,出租给无房居住的市民,屋顶为泥木条子盖洋瓦,设施也较简陃,无卫生间,生活间也较小,甚至是两户合用的。

这些解放初期的房屋在后来的城市改造中几乎都已拆尽,现在已难觅其踪迹了。目前在市内尚保存并在使用的建造年代较早的房屋,是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建造的五层楼公房,如槐古二村,该房屋有独立的生活间,但面积较小,无卫生间,仅在楼梯拐角处有一公用的小卫生间供居民倒马桶用。约十多年前,市政府启动旧房改造惠民工程,这批房屋每家每户都扩建了独立的面积的卫生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2年建造的扬名新村公房

据我所知,无锡正式把公房叫什么式,是从76式开始的,以后便有了78式、79式、80式、90式,这些房屋基本都是砖混结构,没有电梯。再以后就是框架结构或剪力墙结构的现代小高层和高层建筑了。

砖混结构的多层住宅,一般都是五层至七层,没有八层的,对这个问题我也困惑过,不知道为什么?后来懂行的人告诉我,砖混结构的房屋是用砖头来承重的,一块砖的安全承受力最多只能是七层,如果房屋建成八层、九层的话,最底层的砖头则有可能被压塌掉了。所以七层以上的房屋必须用框架结构或剪力墙结构,由钢筋混凝土来承重,而砖墙在其中主要起隔挡作用。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一般人只关注各式房屋的内部布局和大小,楼梯走向,房间多少大,生活间、卫生间多少大,有无客厅,对影响房屋建筑质量牢固度的防震、寿命等建筑构造特点则不甚了了。

在砖混结构的房屋中,除了房屋基础十分重要外,圈梁和构造柱也十分重要,它是维系房屋整体性的重要构件。圈梁俗称“腰箍”,犹如圆作器皿圆桶上的铁箍。1952年建造的首批老新村都是平屋,估计不会有圈梁;50年代和60年代市房管部门造的一批二层一阁、三层一阁的公房,估计也不会用上钢筋混凝土的圈梁,用的是民间俗称的“土腰箍”,即在层与层之间用水泥黄砂作为灰浆实砌几层砖,砖与砖之间嵌以钢筋条,一般是6毫米圆钢筋。上世纪80年代,无锡农村农民大批建造的二层楼三层楼私房,大都采用这种“土腰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80式或80改良式公房

76式、78式、79式、80式、90式房屋都使用钢筋混凝土圈梁了,所以这种房屋叫作砖混结构。

虽然同是砖混结构,但各式在圈梁的设置上是有明显区别的。先说76式,76式的房屋是一层隔一层设置圈梁,即一、三、五层有圈梁,二、四层没有圈梁,而且有一些76式的房屋一层、二层、三层是实砌砖墙,而四层、五层则是空斗墙,76式有独立卫生间,小阳台,如柴机新村。

78式与79式均是实砌墙,都有独立的生活间和卫生间。78式和79式从外观上很难区别,因为它们的主要其区别是在圈梁,78式是一层隔一层设置圈梁,而79式是每层有圈梁,在房屋内部大小及布局上也只有少许区别。78、79式的房屋均是横向楼梯,一个楼梯为一个单元,每个单元有6个南房间加2个北房间构成,单元比较大,其圈梁设置是围绕一个单元的大圈梁,民间俗称“大腰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层楼的公房

80式作了很大的改进,不仅客厅、生活间、卫生间单独分开,卫生间也扩大了面积,可安置抽水马桶,使之更具实用性、舒适性。主要是在建筑结构上作了根本性的改进,把横向楼梯改成了竖向楼梯,每个单元的南房间从6个缩小为4个,使单元面积变小了,由于单元变小了,围绕一圈的大圈梁的抗扭强度就明显提高了,而且80式的每个房间还都有各自的小圈梁,抗震强度进一步提高。

90式公房在80式的基础上又作了改进,主要是在房屋的每个角上都配置钢筋混凝土的立柱,建筑学上叫构造柱,构造柱是建造房屋时现浇制的,构造柱与砖墙通过砖块犬牙交错的所谓“老虎墙”形式嵌合成一体,使90式房屋的抗震强度更强,由于有了立柱(构造柱),有些人把90式房屋误以为是框架式结构,这是不对的,因为90式房屋承重的仍是砖头。

无锡在1999年4月禁止使用预制板,所以在1999年4月以后开建的居民住宅,其楼面都是整体现浇的了,从而大大地增强了房屋的抗震强度。预制板,俗称六孔板,是从当时的前苏联引进的一项新技术,其优点是工厂化制造楼板,可加快房屋建造速度、降低成本,在经济尚不发达的过去,有其存在的价值,国家及时停止使用是及时正确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扬新村公房

每幢房屋都有着年代的烙印,不同的建筑代表着不同的年代,因此从无锡各处的公房也可看出这是什么年代建造的,如清扬新村,是1980年一次性建造的,是清一色的80式,也是无锡首个大面积片区建造的80式住宅小区,是当时最新型的住房式样,客厅、厨房、卫生间虽均面积较小,但一应俱全。该小区大部分是条式(五层)建筑,但也有少部分塔式(7层)建筑点缀其中,错落有致,并有配套绿化,使整个小区很有现代感,是当时一房难求的香饽饽。

该小区在当时也试验性地建造了少量钢筋混凝土的预制板墙房,俗称“大板房”,该房将预制墙板用电焊和立柱焊接拼装成墙体,其优点是工厂化制作墙板,可以加快房屋建造速度,但其抗震性能、隔音、保温隔热的缺点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后来再未推广。

有人问我,老的塘南新村是什么式的?由于塘南新村并非是一次性建成,因此该老新村也有好几种房式,其中有76式,其外部特征是小阳台,其阳台只有半间门面大,有78式,占大多数,也有少量后建的80式。

无锡柴油机厂上世纪五十年代即在扬名新村地块上建造了木楼梯木地板的三层楼公房,以后又陆续在清扬新村、南门、绿塔路水利弄、永胜新村等地建造公房,但其主要职工住宅则集中建造在羊腰湾原石油公司油库的地块上,即今日的柴机新村。由于该新村是工厂隔三差五陆续建造的福利房,年度跨度较大,虽然小区面积虽不大,却涵盖了无锡的各式老公房,堪称是无锡老公房的“博物馆”。其中有上世纪60年代初建造的二层加一阁,没有卫生间,生活间公用的砖木结构的公房,此房子已于上世纪90年代末拆掉改建成了90式公房,其他各式老房子至今均保留着,有三层楼无阳台的,有76式四层楼小阳台无卫生间的,也有76式五层楼大阳台无卫生间的(后来都在惠民工程中扩建了卫生间),有78式,79式,80式,90式,各式俱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惠峰新村的西班牙式公房

在无锡的各式老公房中,也有少数带异国异域风格的公房,如前文提到的已拆掉的日本塌塌米式老公房外,尚可见到踪迹的还有惠峰新村的梯田状公房,该房式约有十数幢,俗称西班牙式,也称为地中海式,其建筑特点是每户均有一只房间大小的大露台,相应每户也就有一只房间是“顶楼”,该大露台上四周可种花,中间可打太极拳,夏天可放躺椅乘凉并摆桌子一家人晚餐,优点显而易见,但其容积率低,顶楼房间易漏水,房间冬天冷,夏天热的缺点也显而易见,因此有部分居民后来改建成了阳光房。

沁园新村一期建造于上世纪80年代,是当时全国有名的花园式小区,清一色的80式公房,但也有6幢异域风格的梯田状阳台的西班牙式公房点缀其中,再配上旁边的景观池塘和小丘,使整个小区显得有灵动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沁园新村的西班牙式公房

中桥农机新村内有两幢四层楼的老公房,分别为1号楼和2号楼,其结构很是别致,该大楼边上有大楼梯,可以直达三楼,但是无法到达二楼和四楼,一楼的每户房子的大门旁均有一个小楼梯,通过此小楼梯可以到达二楼。同样,三楼有条大走廊,从三楼每户大门旁的小楼梯可以到达四楼。此大楼据说是俄罗斯式,估计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时建造,原住该大楼的农机学校老的教职员工已大多搬走了,现在住该大楼的都是一些新居民,都觉得该房屋式样怪怪的。目前该大楼的一楼住户已纷纷把小楼梯敲掉以扩大居住面积,另外在室外建造了通往二楼的小楼梯。三楼至四楼由于无法另建楼梯,因此保留了原貌。据说,该大楼在地广人稀的“原产地”俄罗斯,是将楼上楼下分配给一户居民居住的,每户有楼梯,犹如“跃层式”建筑,因此并不觉得怪怪的,而该房式“移植”到了我国后,将楼上楼下分给了两户居民居住,就觉得式样很怪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农机新村的两幢老公房

另外,在本市新生路置煤浜,我还见到过一幢蒙古风格的公房,该房屋内有一条横向的大走廊,上有玻璃窗可关闭,家家的门窗开在走廊内,不直接对外,整个房屋多了一道防风沙的玻璃屏障,以适应蒙古风沙多的气候,当然这种式样的建筑在无锡地区是没有意义的了。

需要说明,本人非建筑专业人士和行家,手头也无资料可查,文中所聊公房样式,均是所见所闻而来,谬误之处在所难免,仅以此文抛砖引玉,希望懂行的人批评指正。

作者简介

荣伯华,1942年出生于无锡市荣巷,1943年定居无锡市大窑路伯渎港畔。一汽无锡柴油机厂政工干部退休,担任政工干部前曾从事长度计量技术工作多年,业余爱好学习中医学和文史随笔写作。

来源:江南文化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