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炳荣,1945年生,浙江绍兴市人。1960年学习中医中药6年,1966年支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执中学教学30年。而美术作为个人爱好始终不离不弃,直至退休。其创作的书画作品分别入载《世博艺术经典》、《世界艺术巨匠》、《中国艺术传奇人物》、《中国艺术功勋人物》等经典专著中。现为中国当代艺术协会副主席,宋庄国际书画院终身院长,北京人民画院院士,世界华人文艺家协会副秘书长,绍兴三味书画院院士,国家一级美术师。其艺术目标:“从心所欲,一锤定音,笔精墨妙,气韵生动”。

黄炳荣先生,一位跨越多个领域、多才多艺的艺术家,以其深厚的艺术造诣和不懈的追求,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尊重。黄先生出生于1945年,浙江绍兴这片文化沃土孕育了他的艺术灵魂。早年,他投身于中医中药的学习,历经六年的磨砺,不仅掌握了医术,更培养了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随后,他响应国家号召,远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将自己的青春和智慧献给了边疆的教育事业,执教中学长达三十年之久。尽管教学工作繁忙,但黄先生对美术的热爱始终如一。他利用业余时间,不断钻研书画艺术,将个人的情感和思想融入笔墨之中。退休后,他更是全身心地投入到书画创作中,用画笔书写人生,用色彩描绘世界。黄先生的书画作品,既体现了传统艺术的精髓,又融入了现代审美的元素。他的画作线条流畅、构图巧妙、色彩丰富,每一幅作品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他的作品多次入选各类艺术展览,并被收入《世博艺术经典》、《世界艺术巨匠》、《中国艺术传奇人物》、《中国艺术功勋人物》等经典专著中,为世人所瞩目。除了艺术创作,黄先生还积极参与各类艺术活动和社会事务。他担任中国当代艺术协会副主席、宋庄国际书画院终身院长、北京人民画院院士、世界华人文艺家协会副秘书长、绍兴三味书画院院士等职务,为推动中国艺术事业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黄先生的艺术目标是“从心所欲,一锤定音,笔精墨妙,气韵生动”。他始终坚信,艺术是心灵的写照,是情感的抒发。他用自己的画笔和墨水,书写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他的作品不仅展示了他的艺术才华,更传达了他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感悟。总的来说,黄炳荣先生是一位真正的艺术大家。他用自己的才华和勤奋,为中国艺术事业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艺术成就和人格魅力,将永远激励着后人不断追求艺术的真谛和美好。

王岩,国宝中心艺术总监【黄炳荣]古人评价中国书画,恒定为能、妙、神、逸四品,书画家技能亦依次递升,品位愈后则愈难,人数亦愈少,类如修道学禅之阶梯,俗说:“学道多如牛毛,成道凤毛麟角”,中国书画亦如此,此除作品神韵外,还在于人品学养之烘托,了卢说:“中国书画其文化性大于绘画性”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人品学养既是个人修为的结果,更是社会、历史达成的共识。中国书画是由中国文化支撑的大厦,欣赏、评价中国书画,也是欣赏、评价其人品学养,二者合而为一,不分彼此。拙以为:能品是形似,妙品是不似之似,神品是不似之更似,逸品是不似之更更似。欣赏逸品者,已超然物外,独具慧眼,可体悟书画家超然脱俗之心。其实,中国书画的底蕴正是虔诚地追寻一个“中”字,称中国画,名副其实。何谓“中”,中庸之道之中,不温不火,平淡冲和谓之中,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这与儒、释、道的思想观念一脉相承。石涛之“一笔画”,张旭之“一笔书”,实为“一笔中”,中之又中,以至无穷,此谓之道,书画的过程也是求道的过程,此道此中且因时代而变动不居,古人之中,非今人之中,今人之中源自古人之中而变异之,创新,永远是中国书画的本质特征,不是人为加之的外在之物。中国书画源远流长,皆因中国文化根深叶茂,其功盖归于“文房四宝”。“文房四宝”既是工具材料,可供实际操作应用,又是艺术品,可供人收藏、观赏。东坡赏砚,赏的就是中国文化,这与《周易》十分相似,《周易》既是经论,可供阅读,又是工具,可供操作应用,故欣赏中国书画,首先要接纳“文房四宝”,舍弃“文房四宝”便是舍弃中国文化,中国书画即无立锥之地。如果把中国书画看作一个劳动过程的话,那么,劳动者就是书画家,劳动工具就是“文房四宝”,劳动对象就是人与自然界,劳动场地就是二维空间,劳动时间就是终其一生。真正的艺术品是无价之宝,不能用金钱衡量,书画家都向往于此,故书画家自定润格是不情愿的,除非为衣食所迫,衣食无忧者不屑于此,现在不然,衣食无忧者也可自定润格,故定与不定,已无高尚与鄙薄之分。诚然,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工具材料,是中外艺术家共同的要求,而中国书画更讲究神韵,讲究气韵生动,讲究熟而生,熟而拙。中国书画忌甜、俗、匠,尚拙、涩、雅,讲究技能外功夫,讲究布气、贯气、通气,仿佛具有某种气场的效应。观赏中国书画,不仅给人以视觉冲击,视觉享受,甚或具有生理与物理的调摄作用,于作者有“烟云蒙养”之功,可延年益寿,于读者有怡情悦性,甚至治病健身之效,中国书画的最高境界不可模仿,不能再现,是古往今来之唯一存在。毋庸违言,使用同样的笔墨工具,一个懵懂学子的点画,与一个皓首穷经的耄耋老者的点画,或一个从未接触过中国笔墨的外国人的点画,以至某动物的涂鸦,从二维图像论之,都是笔墨点画而已,并没有什么两样,可是一旦联系具体的点画者道行浅深,立竿见影,字如其人,画如其人,其人如何,笔墨随之,毫厘不爽,中国书画真实地反映了中国人的面貌特征。

中国书画是一种静态运动,它是运动的,又是静态的,这种对立统一的格局,正是体悟自然本质的途径,这与《周易》有异曲同工之妙,《周易》干变万化归结于阴阳二仪,恰与自然运动相对照,同样也与千变方化的笔墨形态归结于黑白二色相似,真正人道之作,无不是潜意识、无意识状态下的神来之笔,于书画家不易多得,不可重复,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的创作过程便是典型的例子,中国书画又是“借尸还魂”术,“尸”是汉字,人物、山水、花鸟,此皆为假借之体,还魂才是根本之妙用,笔墨在中国画领域是主将,书画家是元帅,元帅升帐,调遣主将,攻城略地,旗开得胜,笔墨可等于零乎?主将无用,元帅上阵,此是西方艺术,与照相术何异?孔子说:“绘事后素”,绘事之功在于“素”,何谓“素”,洁白纯净,纤尘不染如素帛,胸有芥蒂,俗务缠身,名利熏心,终不可功绘事。宋徽宗一生醉心书画,以至辱身亡国,错不在书画,反之,毛泽东用“文房四宝”打败“四大家族”又作何解释。忠实的再现自然界是西方艺术的要旨,自然界只是供人研究、分析、再现的对象,以一个固定的焦点透视极力在二维空间再现三维空间中的物象,力求代上帝发言,人与自然相对立,以完成上帝的创造物,这与西方传统的哲学观念有关。中国书画则不然,只将一切包括三维空间的物象统统塞进二维空间,以移动的散点透视来表达自己对自然界的认识。如三维空间中的一只茶杯,当茶杯进入二维空间时,其杯口呈圆形,杯底可以是平直的,这在西方再现艺术的眼里是无法理解的,为什么这样呢?西方艺术其实是极力要求让自然界开口说话,也就是要求上帝开口说话,中国书画艺术则不要求自然界开口,自然界是不能开口说话的,能说话的只是人,既然人在二维空间中说话,便老老实实的一切以二维空间为标的,面对多维的自然界,须同时多角度地观察自然,表现人对自然的理解,人、笔墨、自然物在二维空间中融汇一体,力求天人合一。有人说西方人是画东西,而东西是上帝创造的,于是西方人也就是画上帝,自己不是上帝。中国人是画画,人画不分,画的是自己,自己就是上帝,两者各有优长,到底谁更胜一筹。一个是叙事的,一个是抒情的,又有叙事又有抒情,东西方艺术组合而成的全球交响曲,这才是人类艺术的本来面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