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景德镇国际陶瓷艺术双年展提出“瓷的旅程”文化概念,意指中国传统文化贯穿古今陶瓷发展,塑造了具有时空维度关于泥土的文化质感,展览从器皿、雕塑、装置、绘画、影像五大板块,溯源历史,探索当代,汇集最前沿、最新锐的陶艺作品,演绎了一场跨时空、跨地域、跨文化的陶艺盛宴,映现了当代陶瓷艺术多维共融的文化面貌。

情感的纹理

泥土的材料特性决定了陶瓷运用纹理进行艺术表现是其本质特征。当观者的视线流连于作品的纹理,它会引导观者用情感和思绪去感受创作者赋予作品的文化质感。陶瓷材料的物质创造发源于农耕文明语境,创造者通过持续劳作尝试去控制泥土,制作生活器物,在器物上留下手作行为印记,形成陶瓷的物象纹理。

当代陶瓷艺术对材料纹理的艺术表现,具有强烈的创作者的主观情感意识,包含对日常的体察,对微观物性的感悟,对个体情感的抚慰。作品《盆景·剧场》,厚实的气泡釉堆积于古典家具造型的表面,以及墨绿色斑驳的色彩基调,溢散出古朴深沉的历史气息,仿佛时间的幽幽叹息,落在观者的心上。作品《Recovery》以硬质的陶瓷材料表现了一种针织纤维的软性质感,温暖而富于情感,超写实的微观纹理在视觉中被定格放大,让观者在凝望中仿佛洞见了平淡生活的丰富真相。

解构的空间

空间的构造是当代陶艺介入环境的重要手段,中国当代陶瓷艺术研习了古代环境建筑中陶瓷器物的构造方式,以单元配件依附环境构架集散组合成形,传统建筑屋脊上陶瓷瓦片的构造方法,即是典型的中国式构建大器物的方法。这种方式使当代陶瓷艺术创作突破材料构建上的工艺局限,以分解式的造型单元通过拼接、镶嵌等方式实现大体积、大空间的创造。获得本届双年展最高奖“景蓝奖”的作品《霜翎》,用青花瓷制作羽毛形状的单元形体元素,借助中国传统造物榫卯结构衔接方法将瓷羽毛榫接至预设的凸起构件上,使整体作品构成类似植物生长的形态。

“单元组合”的构造法使陶瓷材料可以依托结实坚固的内框架,无限地在空间中延展,创造多变的可生长的装置类作品,这类组合作品的外形、空间没有固定的边界,可依据展示环境的变化,不断生发新的构图形式,从而丰富了作品空间形式的表现。

变幻的场域

与影像艺术、数字技术的结合是当代陶瓷艺术表达在媒材拓展上的实验性探索,以影像为表达媒材使以物质创造为主的陶瓷艺术可以对创造的过程、行为、环境场域、精神信息等进行纪实与演绎,拓展了陶瓷文化的时间和空间维度。陶瓷影像作品《持续生产》的创作,源于作者以景德镇的城市文化遗产和陶瓷产业转型为背景进行的田野调查,在作品影像中,景德镇的陶瓷老厂区建筑图像,通过数字技术手段的处理不断地被颗粒状分解消散,堆叠陈旧的废弃产品和陶瓷模具重叠扭曲运动着,循环往复,向观众讲述着景德镇陶瓷手工业在新时代的集散转型与生长蜕变。

别样的风情

来自世界不同地区的陶艺作品,因不同的泥土、色料、纹理、构成方式、创作观念,呈现出各具风情的异域文化特质。本届双年展特别展——“多元的世界”拉美陶瓷艺术邀请展,精选了阿根廷、巴西、秘鲁、古巴、厄瓜多尔、哥伦比亚、乌拉圭等国艺术家的陶艺作品进行展示。拉丁美洲的文化具有多元化和多源性,汇聚融合了欧洲文化、美洲文化、非洲文化等多重文化特质,其当代陶瓷艺术的发展深受地区文化和古代美术的影响,常具有象征性和寓意性特点。

厄瓜多尔艺术家作品《系列:显而易见的想法之西方陶瓷之乡》,创造了由猫科动物、蝙蝠、变色龙、蛇等动物与人混合的造型,受到源自古代南美洲“查文美术”特有手法的影响。拉美陶艺作品的形状与色彩的表现通常也带有神性的隐喻,例如蓝色代表“水神”、黄色代表“太阳神”、人的头型或者类圆形代表“月神”、鱼代表“水域文化”等。这种源于民族传统的“万物有灵”的朴素艺术表达观,驱使拉美当代陶艺创作仍然惯于借助生活、自然物象来抒发对民族文化、自然环境、社会秩序、人类情感的思考。阿根廷艺术家作品《Devora-Dora》,用陶瓷熨衣板、洗衣板拼装植物材质的吊扇叶子,以日常用品造型构造出一只怪物“Devora”的形象,隐喻消耗女性时间的“家庭怪物”。巴西艺术家作品《Trans archetype》将面具模塑成约60至90厘米的大型陶瓷圆盘,作为互动式移动装置悬挂在天花板,邀请观者透过面具观看,圆盘上大量的绘画、纹理、浮雕是巴西原始文化的象征。

陶艺无国界,陶瓷艺术被誉为最具国际共通性的材料艺术,它是人类基于身体维度的艺术表达的延伸,是情感抒发的物化,更是民族历史文化的凝结。陶瓷艺术以物质化创作探索解码传统与当代、中国与世界之间文化连接的可能,在不断的创造中累积形成了绚烂生动的泥土文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霜翎(陶瓷、综合材料) 郭其林 梁成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