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高雄”号,军迷们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二战时期日本联合舰队的“高雄”号重巡洋舰,其实历史上日本有多艘以“高雄”号命名的军舰。二战时期的“高雄”号重巡洋舰很多网友都清楚,就不介绍了。今天给大家介绍日本历史上另一艘以“高雄”号命名的军舰,该舰是19世纪80年代日本海军装备的一艘蒸汽军舰,虽然是一艘巡洋舰,但其排水量并不大,都不到2000吨。

“高雄”号侧视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高雄”号侧视图

一、研制背景

日本明治维新以后,大力发展军备,其中海军是重点。为了称霸亚洲,日本除了向欧洲列强大量购买军舰外,还在大力发展造船业、自行建造军舰。一开始日本只能建造小型军舰,主要是数百吨级别的炮舰。后来通过引进技术和人才,逐步能建造千吨级别的军舰,从无防护巡洋舰到防护巡洋舰,从1000多吨逐步放大到4000多吨。“高雄”号巡洋舰就是这一时代背景下的产物之一。

“高雄”号建造时期为19世纪80年代末,是日本第一艘采用钢骨铁皮结构的军舰。该舰在前后桅杆的中段设置战斗桅楼,装置速射炮和探照灯。为了防止浸水,中央部分采用双层舱底构造,船只安全性大大提升,这是日本造舰技术的一大革新。

日本早期只能建造小炮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日本早期只能建造小炮舰

二、性能数据

高雄”号巡洋舰主要性能:舰长70.4米,宽10.5米,吃水4米,排水量1750吨,舰员编制220人。动力为两台三胀式往复蒸汽机,2330马力,双轴,航速15节。标准载煤300吨。舰体为钢骨铁皮,以蒸汽动力为主,辅以风帆动力。

配备4门克虏伯150毫米后膛炮,分置两舷凸出甲板上。1门克虏伯120毫米后膛炮,1门克虏伯75毫米后膛炮(水兵登陆作战时使用),2门4管诺典费尔德25毫米机关炮,2具381毫米鱼雷发射管。从火炮配备情况看,该舰并没有配备最新式的速射炮。其实当时日本海军舰炮也比较杂,基本上买到什么用什么,并没有系列化的规划。当然当时的北洋水师也差不多,所以某些网文贬低北洋水师、捧高日本海军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克虏伯150毫米后膛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克虏伯150毫米后膛炮

三、建造情况

“高雄”号巡洋舰属于试验型战舰,只建造了一艘,单舰成型。该舰由日本横须贺海军造船厂制造,是日本第一艘采用钢骨铁皮结构的军舰,代表了日本当时造船工业的最高水平。1886年10月30日开工,1888年10月15日下水,1889年11月16日完工。以当时日本的造船技术看,建造速度算是比较快的。

四、服役情况

“高雄”号巡洋舰服役时隶属于日本警备舰队,在1894年的甲午战争中参加了威海卫之战,当时隶属日本联合舰队第二游击队。由于该舰航速慢,火炮落后(还是老式的后膛炮,不是最新式的速射炮),1898年3月21日被列为三等海防舰。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后,该舰被被编入第三舰队第七战队担任津轻海峡的警备舰。1911年4月1日除籍,1912年3月27日退役后被出售。

克虏伯120毫米后膛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克虏伯120毫米后膛炮

需要说明是,该舰的命名与中国台湾高雄市没有一点关系,历史上日本有数艘以高雄命名的军舰,但指的是日本京都高雄地区。按目前的史料来看,京都高雄的地名来自于当地的名刹神护寺。神护寺的前身是“爱宕五寺坊”之一的高雄山寺,“高雄”的地名是来自于“神护寺”的山号“高雄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