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民族融合的时代,各民族之间的文化相互碰撞相互融合,逐渐为中华文化中输送了更多的养分与生机。北魏拓跋氏政权原本是草原游牧民族,在南北乱世中一统北方与南朝隔江相望。北魏孝文帝在位时期推行汉化改革,许多汉人的习俗开始进入鲜卑贵族的生活之中。汉人是敬畏生死的民族,自春秋时期就有“事死如事生”的观念,所以古人对于自己死后的盖棺论定也非常重视。“墓志铭”作为对于一个人一生的总结也就成为了整个丧葬体系中的主角,一篇好的墓志铭甚至千金难求。唐代的韩愈所撰写的墓志铭就曾经被刘禹锡赞为“一字之价,辇金如山”。而北魏汉化之后,墓志铭的数量和质量也有了明显的提升,通过墓志铭我们可以再度走进一千五百年前的那一段烽烟岁月,感受历史留下来的岁月沧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墓志铭是展现中国中古社会的一面镜子

探究墓志铭中的北魏贵族

民谚有云“生在苏杭,死葬北邙”。邙山地处崤山支脉,海拔约三百余米,土厚水低,山峦逶迤,是上等的龙头宝地。北魏迁都洛阳之后,大量的王公贵胄朝廷重臣归葬于此,近年来在这一区域也出土了大量的北魏宗室墓志铭,这也为我们研究当时的时代提供了可能性。比如2002年出土的《魏故侍中镇北大将军定州刺史松滋成公元(苌)君墓志铭》(后文简称《元苌墓志》)就是北魏时期墓志的典型代表。从它的行文脉络,我们便可以梳理出当时人对于自己身后清名的重视。

该篇墓志的释文如下:

魏故侍中、镇北大将军、定州刺史、松滋成公元君墓志铭。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雍州关西诸军事、安西将军、雍州刺史、松滋公,姓元,讳苌,字於巅,河南洛阳宣平乡永智里人也。太祖平文皇帝六世孙,高凉王之玄孙,使持节、散骑常侍、征南将军、肆州刺史、襄阳公之孙,使持节、羽真、辅国将军、幽州刺史、松滋公之世子也。
皇兴二年,召补大姓内三郎。自袭爵松滋公,历镇远将军。太和十二年,代都平城改俟勤曹,创立司州,拜建威将军、畿内高柳太守。俄迁辅国将军、北京代尹。十六年,蠕蠕犯塞,以本官假节、征虏将军、北征西道别将。十七年,皇宇徙构,迁洛之始,留公后事,镇卫代都,授持节、平北将军,摄揔燕方。仍持节、本将军、怀朔镇都大将。廿一年,高祖孝文皇帝南讨江杨,从驾前驱,董帅前军。北讨高车、东征奚寇二道都将。景明元年,营构太极都将,持节、镇远将军、抚窴镇都大将,持节、辅国将军、都督南征梁城寿春之钟离。太中大夫、兼太常卿、散骑常侍、使持节,抚慰北葙三州七镇新附蠕蠕,衔命北巡大使。使持节、都督恒州诸军事、征虏将军、恒州刺史,北中郎将、带河内太守。永平中,河南尹、河南邑中正、侍中、度支尚书、诠量鲜卑姓族四大中正。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关西诸军事、安西将军、雍州刺史。公历奉五帝,内任腹心,外蕃维扞,如何遘疾,台华夙掩,延昌四年岁在乙未秋七月壬寅朔十有一日壬子薨于位,春秋五十有八。册赠使持节、侍中、镇北大将军、定州刺史。朝议安民立政,谥曰成公。熙平二年岁次丁酉二月壬辰朔廿九日庚申,窆于河内轵县岭山之白杨邬。
志曰:天监魏录,神固帝族。载挺雄英,式照金玉。逸性霞褰,烈气霜烛。孝睦绝伦,忠贞冠俗。自家形国,秉律维城。三翊皇甸,再尹神京。外绢端揆,内燮抠(枢)局。功匡地义,智济天经。政委良牧,治在振民。作镇关辅,垂化旧秦。清明照日,威猛凝神。德音唯永,晖光载新。善绩方融,甘泉且竭。亭夏摧梁,先秋落月。存名既易,追宠已发。金石可志,声明不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魏元苌墓志拓本

由这篇墓志我们可以看出其主要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是交代墓主人的官职身份和家格世系。在其中明确了他的官职,名字,籍贯等自然信息,同时也交代清楚了他的家族传承,写明了父、祖的官职爵位,这也符合北魏谱牒严密,传承有序的社会风气。第二部分是交代墓主人的生平主要记录了他的升迁轨迹和主要贡献,在这一部分结尾写明他的逝世原因、享年、临终官职、谥号赠官等一系列身后仪典。最后以下葬时间地点作结,终了全文。第三部分就是南北朝盛行的四字骈文,用华丽的词藻和典雅的字段来描绘墓主人显赫的一生,虽然是言之无物可是却着实提升了整篇墓志的格调,让人回味无穷。

北魏贵族士族化的内在原因

从《元苌墓志》我们可以看出北魏在迁都洛阳之后,在墓志铭书写上已经与汉人士族越加趋近,整体上呈现出典雅、工整、严密、规范等特征。而出现这种情况实际上也是具有内在深刻原因的。

首先,在政治上响应国家要求。孝文帝汉化政策中规定,鲜卑贵族必须葬于洛阳不得返回平城故里。而元苌身为北魏皇族中的宗室重臣,自然要无条件的响应国家要求。并且,在各方面完全向汉人士族看齐,完成自己在当时的身份属性认定。元苌在生前累官至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雍州关西诸军事、安西将军、雍州刺史、松滋公,可以说的上是国家重臣,梁柱之才。死后皇帝赠予他使持节、侍中、镇北大将军、定州刺史的官职可以说得上的圣眷优渥,恩宠有加。这应当也是与元苌本身汉化程度较高有关,毕竟在孝文及之后的宣武时期,汉化程度与皇帝的宠幸成直接正比关系。从他的从政经历上看出,他不仅担任过辅国将军、征虏将军、安西将军等武职,也担任过太中大夫、太常卿、度支尚书等文职,可以说的上是允文允武,攘外安内。这也应当与他的汉化程度有极大的关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魏孝文帝

第二,社会层面也有所需求。北魏中期,在继山东郡望,江南侨姓之后,代北虏姓也逐渐发展起来,成为新兴的世家大族。而代北虏姓之中最尊贵的莫过于元氏皇族,它凭借着政权的先天优势,不断吸收汉民族的文化养分,发展极为迅速。南北朝时期,世家大族社会生活的核心不过于“婚、宦、学”三个层面。以元苌为代表的元氏贵族想要和传统的汉人士族建立婚姻关系,自己就必须成为大族,这样才能够算是门当户对。否则,在重视门第的南北朝时期,就算是皇族,没有匹配的家学渊源也是不能被世家大族所正视的。这样就要求北魏宗室的士族化程度必须不断提高。当时的世家大族掌握着社会上绝大多数的资源,与之合作可以为国家的政令推进、赋税征收、兵役征调提供很大的便利。正如同元苌赞文当中所记载的“功匡地义,智济天经。政委良牧,治在振民”。元苌能够良好的治理百姓,世家大族的配合至关重要,所以元苌墓志铭中士族化倾向也就显得非常必要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世家大族是中古社会永远的议题

北魏贵族士族化的重要影响

基于上述两点重要因素,北魏墓志中呈现的贵族群体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士族化倾向。这不仅对于当时的个人发展产生了重大的积极作用,同时也为后世带来了相当深远的影响。第一,墓志铭的撰写使得原有游牧民族的文学性得到了明显提升。第二,由于墓志铭被当时的贵族群体所看重,民间的篆刻和书法领域也受到了引领。历史上著名的“魏碑”字体就是由北魏时期的墓志、碑刻、造像记等文化载体发展演变出来的。由上述的几则墓志可以看出,字体筋骨分明、恢弘大气,赞文文脉流畅,意蕴深远。履历布局紧凑得当,条理清晰,这些都为后世的文化书法创作提供了良好的范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魏碑来源于北魏石刻

同时,北魏宗族在后期遭到尔朱荣等人的大肆屠戮,部分宗室逃入民间,正是依靠本族在汉化时期积淀下来的经济文化资源才能社会中立足。比如唐代大诗人元稹就是北魏拓跋宗室之后,是昭成帝拓跋什翼犍的十九世孙,和笔者文中讨论的元苌乃是同族。元稹这一支脉就应当是流散于民间,自成一家。凭借自身士族化积累的底蕴和中原士族通婚繁衍。这一传统也延续到了元稹这一时期,元稹的母亲就是山东郡望“五姓七家”之一的荥阳郑氏之女。这足以看出,墓志铭中所反映出来的北魏贵族的士族化已经深刻融入了鲜卑拓跋氏的血脉之中,即使王朝灭绝,宗室流散,文化种子依然生生不息。

综上所述,墓志铭是走进北魏时期贵族生活的重要媒介。它为我们展示了当时鲜卑贵族的士族化倾向,鲜卑贵族学习汉人文化,贴近士人生活。胡笳羌笛慢慢转变为丝竹箫管,刀枪戎马也渐渐转变为风花雪月。鲜卑民族逐渐将自己的民族属性一点一滴洗涤干净,融入到了汉文化的意识层面。这不仅是我国中古时期民族融合的重要体现,也为后世的民族发展提供了积极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