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红彤彤的锦旗交到营救自己的消防员手里后,驴友孙先生重复了三遍“千万别爬野山”。5月17日,孙先生来到门头沟区龙泉消防救援站,感谢一周前彻夜营救他和另外两名驴友消防员。通过听取驴友自述、消防员回忆,以及重回事发野山,记者还原了那场持续了10余个小时的星夜营救行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挑战20公里大环线

“10公里不过瘾,爬20公里那条吧。”53岁的孙先生有着七八年的户外登山经历,5月11日上午9点半,他和两位40多岁的女性朋友相约从海淀来到门头沟,准备徒步穿越神泉峡风景区一条10公里的环线。买了门票,临上山,孙先生看着景区示意图,改变了主意,于是每人背着三瓶水进了山。

孙先生说,自己有点被景区误导,进山口的确能看到景区竖立的“禁止攀爬野山”的警示牌,但景区地图又清楚画着20公里的大环线,“既然有这条线,应该就能爬。”进山后,孙先生和朋友才发现,这条环线似乎未开发,沿途鲜有景区路标,只有驴友绑在灌木上的布条等标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下午1点多,孙先生和朋友的水都喝完了,此时,他们还未意识到危险,三人按照手机登山软件的轨迹和时有时无的山路继续前行,殊不知他们已慢慢偏离神泉峡风景区,来到了附近的灵溪风景区。

“下午6点半,我们遇到驴友留下的提示折返的标记,此时脚下已经没有路了,但要原路返回,时间和体力都不足了。”孙先生说,“天很快黑了,我们没带头灯,寸步难行。那天山里风特别大,估计有八九级,气温下降得很快,大概只有10度,我们穿了一件冲锋衣,冻得一直打哆嗦,牙齿不停‘打架’,我蹦跳着保持体温,两位女士则冻得抱团取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孙先生说,当时感觉自己要失温,犹豫再三,报了警。于是,一场由消防、公安、镇政府、景区和蓝天救援队等救援力量参与的营救随即展开。

硬闯突破荆棘阻拦

龙泉消防救援站副站长牛孝雨是当晚带队的指挥员,孙先生被困的山区,对于出警的牛孝雨和6名队员而言,是一个未涉足过的陌生区域,“根据孙先生描述的位置,我们决定从岭角村上山,晚上7点多到达岭角村后,我们与民警、当地向导会合,共同研讨上山路线和救援方案,8点半左右,我们携带保险绳索、照明手电等救援装备和应急食品开始救援。”

“好在被困三人没有受伤,有行动能力,手机的电量也充足,我们也是长舒一口气。不过,从电话里中能感受到他们的惶恐不安。”牛孝雨说,中途,孙先生等人多次打来电话问,“上来了吗?山上太冷了!”考虑到时间和被困人心理等因素,牛孝雨和队员极力安慰的同时,选择了一条较近但并不好走的路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5月17日,记者来到消防员登山的地点,眼前是一片灌木丛,山中植被茂密,如果不仔细辨认,几乎看不到路,而人一钻进去,视线就会被遮挡,“海拔500以上的山脊就完全没有路了,只能强行用身体硬闯,突破荆棘的阻拦。”参与救援的二级消防士廉政达说。

因为信号飘忽,当晚孙先生发来的手机定位并不准确,甚至南辕北辙,牛孝雨需要时不时和孙先生共享一下位置,以修正自己的前行方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人吗?有人吗?”消防员们的呼喊在深夜的大山里格外清晰。5月12日凌晨0点多,随着距离接近,孙先生等三人听到了消防员的呼喊,“得救了!得救了!”两位女性驴友激动地哭了起来。

最陡处人根本站不住

“消防员见到我们没事之后,一个个扑通扑通都坐在了地上,大口喘着粗气,他们像是跑上来的一样。”从报警到抵达,消防员只花了4个小时,孙先生一边感慨消防员救援的效率,一边心疼消防员跋涉的不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消防员把自己背包里仅剩的两瓶水给了“渴到极点”的三名驴友,稍作休整之后,一行人准备下撤。下山时,每名驴友前后都一名消防员,前后照应着他们。牛孝雨和廉政达在一边看着手机登山软件的路线图,一边探索前方的道路,“经过去年的水灾,山中情况复杂,加之植被覆盖,根本没有路,只能自己开路,途中经历连续的陡坡、灌木丛,最陡的路段人根本站不住、走不了,需要蹲下、坐下贴紧地面滑行,否则极有可能发生跌落。”

5月12日凌晨4点41分,在东方红隧道的出京方向,消防员带着三名驴友从一旁的山中走出,和等了一宿的民警、景区工作人员会合,这场历经10小时的彻夜救援结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5月17日,记者也来到了消防员当天下山的地点,往上爬不多久,山体陡立,灌木枝条迎面扑来,稍有不慎,脚下打滑,脸上被刮,可谓举步维艰。当天救援结束回到队里换下抢险服,牛孝雨和廉政达才发现,新手套被磨出了洞,腿上布满了被荆棘划伤的大大小小的口子。

“没想到因为自己的冒险,惊动了这么多部门、这么多人。”孙先生面露愧色,“最大的教训就是千万别爬野山,太危险了,真不是闹着玩的。”

记者:张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