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10月2日,清东陵管理处员工魏香云从香妃陵宝顶前经过,突然发现在宝顶前的五层台阶位置出现了一个大洞。魏香云的第一反应:香妃陵被盗了!

清东陵自1961年被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来,一直处于严格的管理当中,如果出现了被盗,那么将面临着极大的社会舆论压力,那也将会是文物保护史上的一大耻辱。

魏香云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遂紧急向上级作了汇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经过一番详细的勘察后,最终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这是一个盗洞,不过它应该形成于解放以前。

既然盗洞早就存在,那为什么以前没有发现,而现在却又突然出现了呢?

原因就在于 当年盗墓贼从地宫出来以后,为了掩人耳目,盗洞上面铺了几根木棍,然后再压上条石,这样从外表根本看不出被盗的迹象。

不过由于年深日久,加之地宫中潮湿,致使木棍逐渐腐朽,直到无法支撑条石的重量,条石坠入地宫后,就形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盗洞。

鉴于香妃墓已经被盗的事实,后经过省文物处批准,决定对香妃墓实施抢救性发掘。本次发掘还要重点解决一个百年的纷争:香妃到底葬在何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759年,乾隆平定了新疆准格尔的叛乱后,因为和卓氏家族平叛有功,这一年的秋天,和卓氏跟随家人从新疆来到北京。

为感谢皇帝的恩德,并表示对朝廷的忠心,家人将美丽的和卓氏送进了皇宫,从此和卓氏远离家乡,成为乾隆皇帝的一名妃子。

传说容妃“玉容未近,芳香袭人,既不是花香也不是粉香,别有一种奇芳异馥,沁人心脾”。因此深受乾隆的宠爱。

乾隆五十三年四月十九日,容妃离世,享年55岁。

传说容妃死后运回家乡安葬,而清东陵的墓只是一座空墓,另外一种说法是容妃身首分离,身子葬于清东陵,头葬在新疆喀什。

喀什一直以来确实有座香妃墓,这就为传说真实性提供了证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对地宫进行了抽水之后,10月6日,由宁玉福,徐广源等五人组成的发掘小组顺着一个长木梯进入了地宫。

进入地宫后他们发现,地面有接近20厘米的泥浆,异常难行,队员徐广源由于年轻,好奇心重,走在了队伍的最前面。

就这样他们在寂静的幽暗地下,借着微弱的灯光向地宫深处慢慢走去。

很快他们发现由于大墓被盗,陵寝地宫的石门 已呈半掩状态,内部一览无余。

透过石门,他看到了一具红漆棺椁静静的停放在金券中央的宝床上。

他们此时发现了异常的现象,本应该南北向摆放的棺椁竟然呈现东西向,很显然它被当年的盗墓贼移了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徐广源壮着胆子把头伸进洞中,他发现了一个让人不解的现象:椁中根本就没有棺,只是一具空椁,椁的底部有一层薄薄的淤泥。

在这具空椁的四周用金水写满了少数民族的文字,由于水的长期浸泡,大部分已经模糊不清,只有椁前面的两行字还能辨认,徐广源将它拓了下来。

棺床的西北角有一堆尚未燃尽的松枝,这是盗墓贼留下的,证明当年他们盗掘之时是用燃烧它来照明的。

棺床上散落着很多已经腐朽的丝织品以及一条长约85厘米的花白发辫,同时还有大量人骨,经过对骨头的检点,发现这堆乱骨中竟然没有颅骨。

难道头首分开埋葬的传说是真的吗?

徐广源拿着铁锨在椁前的泥浆中摸索,很快触碰到一个硬物,他用铁锨慢慢将其拨到脚下,然后双手伸进泥浆,把那个硬物托了“起来”,大家几乎异口同声地说道“头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江宁织造是明清时为宫中供应织品和绸缎的皇商,明朝时由提督织造太监主管,康熙二年(1663),改由内务府派员就任。

经过档案查证,成善和四德分别于乾隆五十二年,乾隆五十三年在江宁织造任职。

以此可以推断墓主人的去世年代一定晚于乾隆五十三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考古专家对拓下来的文字也进行了破译,这是一段阿拉伯文字,文字的内容是古兰经的第一句话:以真主的名义。

以此推断墓主信奉伊斯兰教,新疆的维族大都信仰这个教派。

以上这些结论和清宫档案中记载的容妃资料完全一致,证明香妃陵中的墓主人就是传说中的香妃本人无疑。

通过对头发的化验,确认香妃的血型为O型。

另外,据徐广源回忆,他清理香妃骨头的时候,并没有闻见香味,那么其身体散发“奇异香味”的传说应该是杜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