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西与黑龙江的“南北回礼”,牵出一场全国“农业大摸底”

前有四川鱼子酱,后有陕西澳龙、巴中燕窝,咱就是说,这秘密的家底,真是一藏一个不吱声啊。

至此,各省网友纷纷破大防:“妈!咱家有这好东西怎么从来不告诉我啊!”

事实上,中国地大物博,产出这些也不算太“离谱”,只要好吃,分分钟研究个大面积引入种植。

对“吃”的执着,国人罕有对手。美食不仅是为了生存,更是感受世界的方式,内蕴着人们的生活哲学和传统智慧。

而有这么一部纪录片,瞄准鲁迅、苏轼、曹雪芹、白居易四位先生,再现他们与美食的故事,既让我们在美食中放松治愈,又能认识到不一样的文学大师。

原来,先生的背后,还藏着这么多知识和故事。

01

“你竟然是这样的先生?”

鲜生,先生,一语双关。

名字诞生之际,意味着本部纪录片的目的,不止在饮食,更在人。

纪录片开场,偌大的画卷徐徐展开。鲁迅、苏轼曹雪芹白居易——四位文化名人“躺”在有关饮食记载的字里行间,品着美食说“八卦”。

自述夹他述,人物镜头、漫画改编与美食场景来回转换,《鲜生史》将食物烟火气与人生际遇结合起来,挖掘在历史印象之下的,先生们调皮真实的“私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源:央视纪录片《鲜生史》

鲁迅一登场,就与“甜”挂上了勾。

平日里眉宇紧皱、严峻冷肃的民国斗士,慵懒躺在摇椅上吃着沙琪玛、方糖、三不沾等甜食。

学生从河南回来带了两大包方糖,他听闻后当即拆开吃了起来,吃了一半,才猛然意识到这糖是性凉的柿霜做的,于是急忙住嘴,心想留着做治疗口疮之用。

可夜半入眠,他还是败给了食欲,半夜爬起来找已经藏好的糖,嘴里还念叨着:

“嘴角上生疮的时候,究竟不很多,还不如现在,趁新鲜吃一点。”

结果一张嘴,就又吃了一大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源:央视纪录片《鲜生史》

除此之外,“亿点甜”的鲁迅还是史上“最不听话”的患者。

因为吃甜蛀牙,他23年看牙75次,每次补完牙后,又钻进零食店,买几块甜点奖励自己。

此外,他还从故乡绍兴到北京再到上海,环了大半个中国“探店”,光是关于糟鱼、熏鱼等美食在笔下就提了248次。

顶着胃痛吃螃蟹,拿着醉虾提笔斗人,《鲜生史》“八卦”着文豪生活,妙趣横生的同时,让历史上的名人不再是一个个单薄苍白的符号,而是生出了立体生动的血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源:央视纪录片《鲜生史》

又比如,写出旷世绝笔的雪芹,在《红楼梦》中,记载了诸如糖蒸酥酪、火腿炖肘子、虾丸鸡皮汤等186种食物。

不仅爱吃,他还会做。由鸽子蛋和鲜鱼做成的“老蚌怀珠”,一出场便惊艳四座,被当场赞誉:“今日江南佳味,想以此为最”;《斯园膏脂摘录》的食谱也是他的得意之作,从鸡鸭鱼肉到香露糖膏,一应俱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源:央视纪录片《鲜生史》

一道菜,就这样打通了冷峻历史与烟火人间。

白居易外放苏州,觉得当地柿子饼涩口难咽,便致力于改造食谱,制作甜柿饼;

苏轼被贬海岛儋州,迷上了当地的鱼虾海鲜,甚至得意道:

“恐北方君子闻之……求谪海南,分我此美也!”

吃饭天然的接地气,让我们通过酸甜苦辣,体味到先生们的灵动、鲜活、人情味;他们是文豪,是斗士,是楷模,却也与常人一样,贪吃馋嘴,有独特的嗜好和调皮出格的一面。

更有意思的是,纪录片还以漫画弹窗的形式,用现代口吻进行幽默的二创。

在茴香豆出炉后,鲁迅用着绍兴方言,笑道:

“孔乙己啊,你现在该有钱来还酒账了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源:央视纪录片《鲜生史》

历史上的鲁迅,没说过这句话;但二创的加工渲染,却把文人们隐在的人情味加倍放大了。

隔着一道美食,自己的肚皮还没被撑圆,先生们的形象就先饱满起来了。

隔着一道美食,我们在史实之外,与一个更加多面立体的先生相逢、会面。

02

人世艰难,努力加餐饭

2012年,第一季《舌尖上的中国》一经播出,便风靡全国。

在馋人又养眼的美食片里,有人找到了童年的味道,有人体验到别样风情,还有人从中发现了新世界、新活法。

当我们说“努力加餐饭”,当我们调侃“唯有美食不可辜负”时,都彰显出食物所蕴含的力量——治愈与勇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源:央视纪录片《鲜生史》

饭菜一入肚,温度便顺着脾胃涌入四肢经脉,把一颗心煨得炙热滚烫。心暖了,身体有力气了,就更有信心和能量,去踏平前方的崇山叠嶂、千山万水了。

就如《鲜生史》里说:

“能够享用现实里的美好,那些现实里黑暗的战斗,才有了意义。”

这四位先生,人生路几乎遍布荆棘。

家道中落、贫困潦倒、流放被贬、社会黑暗……命运似乎给他们设下了重重关卡,一人难冲破世事囚笼,但先生说:

“我总记得,我身在人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源:央视纪录片《鲜生史》

苏东坡被贬黄州,生活艰难,在发现当地猪肉便宜后,他按照家乡四川做肘子的做法,制作出了东坡肉。

去到广东惠州,他在这个传言中“与魑魅魍魉作伴”的烟瘴之地,炫荔枝炫到上火。

为了暖胃祛寒,他还大胆尝试了当地一道名为谷董羹的菜肴,把生菜生肉投入滚烫的沸水中,再蘸酱料入口品尝——没错,这就是现代所说的,“没有什么事情是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火锅”

如果一顿不行,那就两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源:央视纪录片《鲜生史》

再被流放海岛,当地农业畜牧业不发达,多吃蜈蚣、蝙蝠等野味。

初来乍到的苏轼不肯放弃,苦寻后还是发现了生蚝;于是,这位“美食大师”便用酒煮、用火烤海鲜,发出“我本儋耳人,寄生西蜀州”的吃货宣言。

而白居易,也曾仕途剧变,被贬流放,但贫瘠的土地依然挡不住探寻美好的决心。

觉得柿饼不好吃,他创造“香山蜜饼”,还跟着本地人蘸辛辣作料吃生鱼片,把当地的笋吃出“国宴”的气势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源:央视纪录片《鲜生史》

有人会疑惑:他们真的就这么爱吃吗?爱到尽管生活不如意,依旧能对美食保持专注和热爱?

实际上,对美食的热爱,归根结底来源对生活的热爱。

尽管身处泥淖,依然能感知到周围事物的美好,这是难得的勇气和心境。

内心有想要守护的东西,便有了抗争黑暗的“斗士”鲁迅。

心里有回忆挂念,便有了堪称“传世奇笔”的《红楼梦》。

为了让更多人感受到世间美好,白居易大力号召被贬地区的人民种植橘子、发展经济;苏轼每到一处贬谪的贫困之地,便传播插秧技术,协助修河堤……

客观时遇不顺,便把握住当下所拥有的一切,化不顺为顺,让生活开出花来,让别人的生活结出果来。

与其说是美食给予他们力量,不如说美食代表了烟火味的人间。而人间,就是有苦有甜,有喜有悲,黑暗冷酷之下,同样藏着无数细微的美好,令人欢欣鼓舞的瞬间……

因此,为了挽留住这些点滴,坚持和忍耐,似乎也不是什么苦事、难事。

“身处人间”,便爱人间。

03

百味是人间

常规的纪录片制作中,往往采用单线叙事,一气呵成。

而《鲜生史》却另辟蹊径,以文人、厨师、食客三条线展开叙述。

先从“过去”说起,呈现先生们与美食的点滴羁绊;再转到厨师烹饪,叙述简单食材加工成美妙佳肴的全过程;最后再展现当代食客,痛快淋漓饱餐一顿的情形,凸显美食经久不息的影响力。

从过去到未来,食物已刻入了骨髓,融入血脉,“食者万物之始,人之所本者也”,它不仅保障着一方人民的存活,更储存了民族文明的古老符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源:央视纪录片《鲜生史》

比如,与一年四季息息相关的24节气饮食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根据故事季节变转,出现的食物也大为不同:中秋佳节,贾雨村会和甄士隐共品螃蟹;赶上今年第一场雪,大观园内众人便架起炉子烤鹿肉。

哪些时节烹饪哪些食材,什么场合遵循什么饮食传统,这些知识经过千年沉淀,已然成为一种饮食文化,更代表着民族流传下来的仪式、智慧和经验,让我们在回首中华文明史时,更多一份敬畏和尊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源:央视纪录片《鲜生史》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随着纪录片的镜头转移,我们还能看到中国不同地域,独特的地方风味。

比如苏轼念念不忘家乡的元修菜,清嫩爽滑,做成元修菜汆丸子汤还能驱寒暖胃。

而在鲁迅笔记,则是另一番光景——

“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便可以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

绍兴多鱼鲜,食材便有醉虾、熏鱼、鱼圆,惠州湿冷,便流行“打边炉”,有着“鱼米之乡”的江苏南京,三天不吃鸭子就难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源:央视纪录片《鲜生史》

食物,可以让你爱上一个地方,从而魂牵梦萦、念念不忘。

特定地区的食物在味蕾上留痕,能赋予人们不一样的记忆。很多人对于某地的回忆,从始至终与味道紧密相连,以至于一提起某地,舌尖比身体更早尝到酸甜苦辣、喜怒哀乐。

但无数种味道,千万种食材,不同的回忆与光景,恰巧组成了偌大一个中国,随着纪录片的镜头仰俯,在感受到民族智慧的同时,祖国之地大物博也让我们心潮澎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网络平台上,年轻人津津乐道《红楼梦》的丰富食谱,一步步“复刻”曹雪芹吃过的桌上美味;

苏轼的东坡肉、东坡鱼的美誉传遍全国,白居易吃过的生鱼片、种过的忠县橘子,同样被当代人逐一品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源:B站up主@碧蝉衣

旧的记忆与智慧沉淀了下来,新的记忆还在诞生。

在某些谈论外国食材的短视频下方,经常能看到这样一类留言:

“不羡慕,中国没有大面积栽培,说明老祖宗替我们尝过了,不好吃。”

玩笑归玩笑,无论是《鲜生史》提到的四位文化名人,亦或是广大的普通老百姓,中国人对美食的热爱,是刻在骨子里的。

而热爱美食的人,也必定是热爱生活的人。

趁年近春节,严冬天寒,祝愿大家多睡懒觉多加餐,多看人世间。

人生漫漫,百味是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