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3点左右,急诊接到一位疑似心梗的张姓患者,49岁,心率约210次/分,心电图显示心动过速,静态心肌显像提示心尖部、下后壁、后外侧壁心肌梗死,急诊医生为其采用直流电复律成功,脱离生命危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病房外,张某的家人询问医生,为什么从确诊心脏病到现在一直吃药,从来没断过,怎么就突发心梗了?楼上的李阿姨都57岁了,确诊心脏病以来很少吃药,但人家到现在都没有诱发心梗,这是为什么?是不是药物副作用太严重了?

从患者家属的疑问中可以明显看出他存在很多心脏病的误区,在此,王药师一一解答。

误区一:心脏病都要长期用药

并不是所有心脏病都要坚持服药,我们要搞清楚是心脏哪个部位出的问题,这样才能确定到底要不要服药。

心脏出问题无非就在这三点:心血管、心律以及瓣膜。

1. 心血管问题

心血管如果出现狭窄,尤其是血管狭窄大于50%的时候,我们称之为冠心病,如果患者自身还有高血压、高血糖以及高血脂等冠心病的高危并发症的话,这是要坚持长期用药的,而案例中的张某就是高血脂合并冠心病的病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 心律失常问题

心律失常分为缓慢型的和快速型的,其中患慢性的心律失常要根据患者病情安装起搏器,这种不需要长期服药,只需要定期更换电池。快速型心律失常中,如果能够根据患者病情进行射频消融手术的,手术成功后也不需要长期服药。

3.瓣膜病

瓣膜病,有先天性和后天性的。先天性的问题发现较早,手术成功后,无需长期用药。

后天性的瓣膜病是由于原发病导致的,如果原发病需要吃药,或者原发病已经引起心衰了,那么吃药是避免不了的;如果原发病不影响心脏功能,比如二尖瓣、三尖瓣轻度的问题,就不需要长期服用。

所以我们说,心脏问题并不是全都要长期服药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误区二:别人吃什么药管用,我吃了肯定也有用

每个人的身体情况都不一样,即使患病相同,那么治疗方案也会有所差异,切不可拿自己的治疗方案和他人随意对比,更不能随意效仿他人的治疗方案。

误区三:药物有副作用

所有药物都存在一定的副作用,但与疾病给人体带来的伤害相比之下微乎其微,切不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与此同时还要严格遵医嘱用药,比如该饭前服用的,自己不注意就会饭后服;该早上服用的,自己改到晚上服用等等这些自己以为没什么的小事情做多了,就会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增加了药物的副作用。

举几个用药小常识

1. 睡前服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般是指睡前15~30分钟服用,比如安眠药,30分钟起效后能够促使人快速睡眠,但王药师在此提醒,睡前服药要稍做活动再卧床休息,如果服药后立即卧床,药物就可能会滞留食道,进而导致食道溃疡。

2. 空腹服药

是指清晨,饭前或者饭后2小时服用。

3. 饭前、饭后用药

饭前一般指餐前30分钟服用,而饭后是指餐后30分钟服用。

王药师在此提醒,一般对胃肠道有刺激的药物建议饭后服用,因为空腹服用会加重对胃肠道的刺激。而有的药物空腹服用能够迅速进入肠道,保持高浓度,药效发挥得好,就适合饭前30分钟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