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35年全国或有近200万教师过剩#等话题引发热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高等教育研究院乔锦忠研究团队测算结果显示:到2035年,全国将有约150万小学教师、37万初中教师过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此同时,24年1月7日,北京市丰台区提出2024年将加强对教师的年度考核和考核结果运用,探索建立教师退出机制,力争在2024年7月前输出超编教师,达到编制平衡。

贵阳贵安、浙江宁波、山东平阴县等不少地方,已出台中小学教师退出机制相关文件。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明确宣布了教师退出机制的,已经超过10个省市。

24年1月3日,麦可思研究院对外发布了《中国-世界高等教育趋势报告(2023)》。《报告》显示,2023年,已有多地教育部门要求控制高校教育类专业新增布点。

教师这个铁饭碗终于要被打破了?在各爆炸性消息下,深圳教师们的纷纷离职,更加引发关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社交平台中挤满了深圳教师的离职贴

曾经,剑桥、牛津、清华、北大等名校生的尽头,不是大厂、不是实验室,而是深圳各顶尖中小学,高薪、发展前景好、一年还有寒暑假期……2019年以南外、深中为首的深圳顶级中学,20个新招聘教师中,就有19个清华北大。

如今,深圳教师岗却留不住教师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

年薪30万+

深圳教师感受到优待和高度容纳

曾经深圳吸引教师人才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待遇好”

深圳的教育水平在全国名列前茅,为了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深圳的学校不惜重金广纳人才,以打造顶配的教师阵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例如:作为深圳高中的“领头羊”,深圳中学不仅汇聚了众多精英学子,所招募的应届毕业生老师的学历,几乎也都是来自清华、北大、藤校、牛剑等顶尖大学的硕士、博士、博士后。

根据23年1月深国交(深圳国际交流学院)发布的教师招聘公告:老师年薪33-51万、实习生的基本月薪也有1万至1万2元,可安排住房,这样的优渥薪资很有吸引力。

提供“一流待遇”的薪资水平,再加上编制、户口、住房、孩子读书学位等一系列福利的深圳教育界,成为大批海内外高校应届生的香饽饽,#清北博士的尽头是深圳中学# 一直以来都是热议话题。

深圳吸引人才的另一大原因在于:教育体系包含多学科、多语种,能够为不同专业背景的毕业生提供工作的平台。

例如小语种专业毕业生,要知道对口翻译工作的人才需求量有限,而且外国语类中学并不是全国各地都有;每一年都有不少小语种专业的名校毕业生选择来深圳的中学当老师,一方面工作稳定,另一方面所学专业还有用武之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筱杉是国内顶尖外国语类院校的小语种研究生,出身江浙地区的她,在硕士毕业之际也曾在继续读博和工作之间犹豫。

一方面,在大城市打拼有很大的经济压力,而回老家又意味着找不到对口的小语种工作;另一方面,家庭情况需要她尽快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于是深圳中学的日语教师成为她的首选。

工作了几年,她慢慢找到了节奏,虽然买不起房子,但有钱贴补家用,而且日常教学工作还是与她喜欢的日语为伴,她很满足。

可是近年来,这份稳定的高薪工作,门槛越来越高,实际收入越来越少了;从2021年起深圳教师行业就出现降薪,到2023年这一现象变得更加普遍。

人大研究生毕业,在深圳高中做语文老师,降薪起码10万,只能温饱;深圳重点小学老师,从年薪50多万,降到23万,今年继续降,可能只剩下17万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万万是国内排名前十985院校的硕士毕业生,几年前,他来到龙华区一所公立小学当老师。当时面试官口头承诺,到手年收入至少30万元。

谁料想,在他入职不到一年,就遭遇了一轮轮的降薪。

第一刀,砍去年终奖。

第二刀,砍向公积金。双边公积金从近5000元,减至4200-4400元左右,一年下来降近万元。

第三刀,基本工资起起落落。到手月薪14750元。算下来,年薪18万不到,与当初承诺的30万起,相差甚远。

他说:降薪给教师带来的影响,不仅仅是个人生活,还有教学。降薪后,在办公室加班的老师变少了,“去年新教师很卷,大家觉得拿了学校这么多钱,就加班晚一点,在学校备备课。而今年很多人不加班了,6点下班就回家,一周最多加1-2天”。

在深圳这一线城市,当初是被高薪和人才引进政策吸引来,如今年薪只剩10+万,显然,在清华、北大、牛剑这些海内外TOP高校毕业生心中,无法达到让他们安家落户的标准。

他们开始重新审视这份工作,开始思考职业理想和现实生活之间的鸿沟。

02

无法按下暂停键

这个“金饭碗”压得人喘不过气

降薪只是促使深圳教师辞职的原因之一,发展平台的局限性、所学专业与工作的不匹配、同时面对“学校-学生-家长”三方压力的工作日常、学校环境的压抑感等因素,都是教师产生离职意向的“加速剂”。

很多人羡慕这些在深圳的老师,殊不知在高学历下,老师可能也是个弱势群体。角色太多样化了,他们所融合的社会性任务和责任,其实无法想象。

深圳的教育是走在前列的,发展与改革自然也走在“前线”;除了要完成常规考核之外,老师总是学校积极响应教育改革号召的执行者,在学校的发展过程中,连体育老师都不能闲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

与之同时,深圳的学生和家长实力也不可小觑,老师也要同时处理好与学生和家长的关系,工作压力直逼神经。

先说深圳的学生,一位中学毕业于深圳四大,本科时到广州读书的深圳小学老师分享到:深圳的孩子在社会认知、演讲表达等方面会比其他学生强很多。

一方面,由于家庭原因他们的社会认知要更加丰富,对任课老师水平的要求自然会高;

另一方面,他们也有不小的底气和“傲气”,阿星老师说,在自己即将离职前,在课上看到一位投资人的女儿与其他同学打牌,便点了她的名字,让她们把牌收起来,结果这个学生就非常生气,直接对着自己说:“你信不信我让我妈投诉你,让你以后永远也做不了老师”。

再聊聊深圳的教育体系,这边的中小学校都非常重视学生的双语发展,大部分学校都要求“全英文教学”。

一位老师说“需求在某个阶段是真的没法平衡”,我班里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他们受教育程度不同,听不懂英文;而那些外国学生或是港澳学生又不能完全听懂中文,一旦教学材料搞成双语,国内孩子不看英文只看中文,英文就提升不了,家长就要投诉;而海外背景的学生的中文也没有实质性的提升;

所以她既做着老师,又做着同声传译,还经常要扮演着护士和心理咨询师的工作……

父母满心期待把孩子送到学校,就是希望孩子能够收获高质量的教育,而这些压力直接给到了老师。

有老师说:一开学生活就无法按下暂停键,身体各个方面都会出问题,请假没人代课,每位老师课都很满,好不容易周末,不是加班就是培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位港三硕士女老师,在南山区某重点中学教道法,今年是她当老师的第三年;4个班教学+班主任,在校时间除了上课就是改作业,每个小时,都是打满了去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

还有的老师将自己任教的学校比作“流浪地球的地下城”,因为深圳这边的新学校大多建设在住宅区附近,位置偏僻,寸土寸金,面积受限,所以校园绿化和光照严重不足。

各种各样不堪重负的压力之下,未来的日子越来越模糊。

03

教师过剩前景下

全国的教师饭碗都不香了?

当然上述这些问题不仅仅存在于深圳,其他城市也存在。曾经深圳教师金饭碗不香了,全国的教师铁饭碗也正在被打破。

教师过剩,不仅仅是失业问题。

宏观层面,我国现有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年龄学科结构失调、部分教师不能适应新时期的教育教学要求、师范专业与教师资格证报考的持续火爆、出生人口的下降以及少数教师抱有“躺平”的消极心态等严峻现实,加深了对“教师退出机制”的讨论。

此外,教育环境也变得愈加复杂,教育目标、家校关系、师生关系、政校关系、学生心态、教学管理任务量等都发生了变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应对这些大大小小的问题,缩小班级规模、降低生师比,是乔锦忠团队给出的重要建议。

《江苏教育现代化 2035》就提出,为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到 2035 年,中小学生师比由15.5 下降至 13(其中小学生师比由 18 下降为 15)。

当然,解决问题也不仅仅是小班教学就可以一言以蔽之,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我们不能仅仅为了解决教师过剩问题把大班变小班。

相对来说,大班教育经费投入少,小班包括小规模学校的经费成本增加。而学校建设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得到成长和发展,不能以解决教师过剩为目的。

现行教师培养模式需要进行调整,不断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未来在教师培养上要更注重多学科能力培育,鼓励学校内部教师之间的跨学科合作教学。

“教师退出”“淘汰教师”不是目的,目的是对教师队伍进行优化配置,而不是增加教师“内卷”负担。

毕竟教育是农业,是“慢活”,不能用学生的考试成绩、升学率来考核,加剧“唯分数、唯升学、唯成果”的功利化倾向,既加重教师职业负担,又与促进教师职业化、专业化背道而驰。

而对从教感兴趣、甚至热爱的个体而言,在编制、铁饭碗之外,教师这个行业最终要回归育人的本质。

三尺讲台可能不是稳定的岸,但是热爱它的人最温暖的归宿。

参考文献:

[1]InsLady:挤满小红书的深圳教师离职贴:曾经年薪30万的清北藤校生们,正在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