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满”不仅是节气,

也是古人的人生态度。

带着将熟未熟的青涩,

有着盈又未盈的婉约,

万物还有向上生长的空间,

恰好也是人生最好的状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生最好是“小满”。《月令七十二侯集解》称:“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此时的气象,不仅是农作物的需要,亦是从古至今中国人从劳动中汲取出的生活智慧与处世哲学。

· 广行雨师之祭

古时,大概出于对小满前降雨量的重视,有了在立夏之后、小满前后行雨师之祭的传统。雨师的祭祀,在秦汉时已列入国家的祀典。《隋书》记载,每年于立夏后的申日,在长安城金光门外设坛祭祀雨师。

从唐至北宋,敦煌每年立夏后的申日都会行雨师之祭,在敦煌文献S.1725V《祭雨师文》中明确记载:

敢昭告于雨师之神:惟神德含元气,道运阴阳,百谷仰其膏泽,三农粢(资)以成功,仓(苍)生是依,莫不[咸]赖。谨以制弊(币)礼(醴)荠,粢盛庶品,祗奉旧章,式陈明荐!作主侑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敦煌文献S.1725V《祭雨师文》

敦煌地区气候本就干旱少雨,当地的绿洲农业更是离不开水,因此对雨师的祭祀也就更为虔诚。古代敦煌人不仅每年按例行雨师之祭,还将雨神的形象绘制到了敦煌壁画当中。

· 图绘雨神之形

《山海经》记载,有神名叫计蒙,住在光山上,龙首人身,其出入时必飘风暴雨,据说就是指雨师。莫高窟第285窟西魏壁画中,已有这种人兽合体的雨师形象,此神龙头人身、兽爪双翅,挥臂张口,在空中边飞行、边在口内吐出长练,正向人间降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莫高窟第285窟 雨师 西魏

另一类能够兴云布雨之神是龙王。早在先秦时期,中国本土的龙就有降雨的能力。随着佛教的传入,将中国龙与印度蛇相融合,才在魏晋时期有了真正意义上的“龙王”。

唐玄宗时,诏祠龙池,设坛官致祭,以祭雨师之仪祭龙王。由此,龙王司雨的职能基本确立,并在民间受到大众信仰。敦煌龙王的形象主要有三种,一种全为龙身,一种人身龙尾,一种全为人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榆林窟第25窟 龙王降雨 中唐

榆林窟第25窟《弥勒经变》中,弥勒三会说法后回翅头末城时,天空中大力龙王多罗尸弃乘红云而起,降下细雨使道路润泽。大力龙王的形象,被描绘成一条昂首挺胸的神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莫高窟第36窟 龙王礼佛 五代

莫高窟第36窟的龙王均是人身龙尾,或捧供盘或执笔,率众眷属在大海中行进。海中涌现珊瑚莲花和摩尼宝珠,世传龙宫大海盛产宝物,龙王赴会时诸宝涌现,于此可见一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榆林窟第16窟 龙王 五代

榆林窟第16窟的龙王,作为护法神天龙八部之一,完全被描绘成了人身的武士形象。他身穿铠甲,头顶神龙,怒目圆睁,刚健威武。

在壁画里的雨师和龙王形象中,我们不难感受到古人对司雨之神的信仰,也从中可以窥得雨水在“靠天吃饭”的农耕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直至今日,耕于田间的人们依然怀揣着对自然最虔诚的敬意。

·敦煌“推开那扇门”公益项目介绍

敦煌莫高窟共有735个洞窟、45000平方米壁画和2000多尊彩塑,它是丝绸之路上一颗最璀璨耀眼的“明珠”,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莫高窟处在特殊的地理环境中,风沙满天,久而久之便会造成壁画被磨蚀和损坏,游客的人为影响也会引起洞窟内微环境的变化。

2020年,国强公益基金会成立专项资金参与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用于榆林窟保护性展示设施改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3年,国强公益基金会延续善举,筹款支持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等洞窟门重建及智能化升级,开展「推开那扇门」公益计划,受到各界爱心人士的关注与支持,国华文旅作为国强公益基金会旗下社会企业,在研究院的指导下统筹石窟门研发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年4月,国强公益基金会与敦煌研究院签订自助协议,确定国强公益基金会是莫高窟、榆林窟、西干佛洞洞窟门更新项目唯一公益伙伴,负责统筹石窟门研发、设计、实施和公益资金筹集工作,由国华文旅推进实施相关工作。

来源:敦煌研究院

编辑:木空空

审校:木空空

审核:希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