镐媒体·镐京智造局独家了解到,西安本土AI企业第六镜,即将完成B轮融资,融后估值将达到十亿元级别。

这件事之所以值得关注,是因为除了在西安设立分支机构的龙头企业,你可能很难找到一家颇具规模的本土AI公司。而成长性似乎不错的第六镜,则为我们了解西安AI发展提供一个观察点。

说来话长,早在“AI四小龙”时代,一大批聚焦于计算机视觉领域的AI企业受到资本青睐,吸引更多企业入局。从短视频到VR眼镜,AI发展需求变更频繁。但在庞大的红海市场,很多AI企业找不到自己的落地场景,纷纷“死掉”。

近几年来,随着ChatGPT的爆火,资本纷纷转场生成式AI,对计算机视觉领域的注视,也更加聚焦有落地场景且具盈利能力的企业,比如第六镜。

在西安高新区丝路科学城,镐京智造局近距离接触了这家发源于西北工业大学的AI企业,并与创始人就公司生存逻辑展开交流……

一家“黑马”企业

在生成式AI概念还未完全火起来的时候,计算机视觉技术曾是资本的“宠儿”。

如果你足够关注AI,应该会对“AI四小龙”(商汤、旷视、云从、依图)有所了解。这四家企业发家时,主要靠的就是计算机视觉核心技术。仅2018年,“四小龙”就拿到合计超30亿美元的融资,占到了中国人工智能企业融资规模总额的五分之一。

然而,这些企业拿钱拿到手软的同时,还有很多AI企业一直没实现盈利,甚至还在亏损。

一名AI行业观察人士表示,“一些初创企业,甚至四小龙,亏损乃至关停背后的原因,一方面是AI研发非常‘烧钱’,一方面企业找不到落地场景,就没有办法生存下去。”

当然,也有例外。西安第六镜科技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下称第六镜),规模上虽不如上述龙头企业,却早早实现了盈利,2023年毛利率达3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公开资料显示,第六镜成立于2014年,与“AI四小龙”几乎同时诞生,其初创核心人员大多来自西北工业大学,现在在多地设立了分公司,西安则主要承担研发与营销功能。

目前,第六镜拥有算法研发人员两百多名,业务主要涉及城市治理、智能制造以及教育实训三大板块,已经服务超300家行业客户,与中国电科、河钢集团等成立6大联合实验室,拥有基础通用算法模块600+。

在企查查上检索该公司招投标信息,其与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西安地铁6号线,一些物业公司和工业园区等城市治理场景合作颇多;

工业领域中,则与河钢集团、宝鸡石油钢管厂、宝钛等传统工业企业,以及陕西本土科创企业星环聚能等皆有合作。

招采金额一栏,动辄百万元计。

切入工业领域

“那时候天上掉钱,你只管接住就好。”陕西一位AI企业创始人称。

AI首次引发热潮的那几年,资本几乎是“疯狂”的,哪怕企业产品还并未完全落地,他们靠技术就能拿到融资。彼时,第六镜花钱却很谨慎,其一边扎在垂直行业,一边靠网站开发等外包项目,后来甚至干起婚庆等副业来养研发团队……

而活下来的关键,还是在于:坚持做到让AI懂行业。

第六镜联合创始人叶雨桐表示,“我们从创业到现在一直在做‘算法+行业’,每个场景都自己去现场了解情况。当时大部分AI公司原先的定位是纯算法,应用可能是一些合作伙伴在做。”

现在,随着资本冷静下来,他们更愿意将钱投入到有稳定落地场景与稳健盈利能力的企业,坚持做“算法+行业”的第六镜,在目前看来显然是“专业对口”。

据悉,第六镜正进行B轮融资,目前已签订投资意向金额超亿元,此轮融资结束,公司估值将超10亿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说起来,第六镜与“AI四小龙”早期走的路线基本一致,均是深耕以计算机视觉技术布局到各个场景。而从目前发展局势来看,“AI四小龙”都正在经历重要转型期,即主要布局生成式AI:2023年商汤科技就直接明确表示主动收缩传统AI业务(智慧商业、智慧生活、智慧城市),主要研究日月新大模型。

同一个领域分别走了不同的路线,有的投入大量研发追逐风口,也有的继续深耕垂直领域。

如果说,上一轮“死掉”的AI企业是因为没找到落地场景,那么新一轮的淘汰,无非是有没有打开新的场景。

就此而言,第六镜算是找到新机会的“幸运儿”。

2019年,团队在一次调研中发现,一个钢铁产线的设备全是国外进口,但不完全自主可控。简单来说,设备只会反馈产品是否合格,但对于具体的缺陷、出现的概率等数据均无法得知——而这,恰好是工业数字化发展的一大痛点。

随后,其将AI用于工业质检的口子,就此打开。

第六镜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其在工业上现主要产品为冶金质检设备,还包括机械臂通用视觉检测系统,可对各种尺寸、各种轮廓物体实现定位、识别、检测,用于汽车、农业、钢铁等生产场景。

其称,以机器质检替代人工质检,能降低60%以上的人工成本,生产速度提高20%。现在已经与多家传统工业企业达成合作。盈利能力上几乎与城市治理所占份额并驾齐驱。

产业AI化机遇?

推动AI与制造业的融合,已被列入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近期,陕西发布的《陕西省培育千亿级人工智能产业创新集群行动计划》,也多次提及AI在智能制造领域的布局。

而除制造业之外,人工智能还有很多应有机会,如在文旅、农业、物流、医疗、教育、环保等众多领域中的场景还尚待开发。

前不久,在西科控股、中科创星联合举办的一场对接活动上,陕西旅游集团董事长周冰当场对一家自动驾驶企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称这在旅游业中应用场景很广。

或许,西安要抓AI的风口,隐隐约约能找到一些答案。

一名行业观察人士称,大部分企业不具备像英伟达那样能把各种技术更迭化的能力,能做的其实是把AI应用到更多领域以提高效率。在陕西,AI技术作为核心技术,产品为自动驾驶无人船的欧卡智舶就是个典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两个月前,新华三集团首席数字官张鹏在咸阳科技创新大会开幕式现场主旨演讲中提到一句颇具启示性的话。

他说,“AI产业化西北突破很难,而产业AI化的机会,陕西立足西北还大有可为。”

换言之,创业公司利用AI技术创造智能产品,比如智能机器人、无人驾驶技术。

在整个AI技术的垂直产业链中,算力、数据、技术层资源不一定是陕西的优势,陕西不一定要选择去做纯粹的AI技术研发突破,但聚焦陕西的数万家科创企业乃至无数个文旅、教育、工业等场景,陕西还有很大的空间去布局AI。

而AI算法技术研发层,第六镜将算法嵌入到传统“大工业”场景,在西安发展数字经济进程中,这是他们最独特的价值。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第六镜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