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凌俊

在我国古代,状元及第,不但是天下读书人的毕生追求,而且在百姓心目中也具有“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的巨大殊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蒋重珍 (1189年——1249年)常州府无锡县,字良贵,号实斋,自称一梅老人,后人称一梅先生。宋宁宗十六年(1223年)癸未科状元,是无锡历史上的第一个状元。

尤袤(1127年—1204年)常州府无锡县,字延之,小字季长,号遂初居士,晚号乐溪、木石老逸民。南宋著名诗人、大臣、藏书家。

他们二人都是人中龙凤,是无锡的文脉所在。

尤袤蒋重珍的师生关系,官方史料里鲜有记载,于是常常被忽视,至今鲜为人知。其实,从蒋氏、尤氏宗谱及一些地方史料中寻找出典,说蒋重珍是尤袤最得意的门生,非是杜撰,而是有记载有故事的,也是有因故渊源的。今天我们就来揭开这张神秘的面纱,看看无锡第一位状元是如何诞生的?

拾银拜师

话说北宋年间,“太湖第一峰”雪浪山北面的山脚下有个村落,本名鹤溪,是许、尤、蒋、施四姓的聚居地。

蒋姓迁居第一人蒋瑎(1063年—1138年),宜兴籍进士,官至兵部郎中,擢大司乐。元祐初年,蒋瑎为父蒋之奇在鹤溪造了养老的居所,由宜兴丰义迁居到无锡开化乡(雪浪),蒋之奇与苏轼是好友,他俩是同年同榜进士。蒋瑎后在京做官,于1125年“遭虏难”,回到鹤溪定居。

许德之是宋徽宗时期的太常侍郎,他跟随外公由河南迁往高邮,后来又到了无锡,他看到鹤溪这里山清水秀风景美,是一处幽静的地方,适宜读书修身,于是许氏一脉在此定居,一代代人都在这里生活,所以这里就被命名为许舍里,村名沿袭至今。许德之的女儿嫁给最早定居在这里的尤氏无锡三世祖尤辉(进士,兵部尚书,谥文献)为妻,尤氏之女也嫁与许家,二家世代通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靖康二年(1127年),许舍里的尤家诞生了一位彪炳史册的人物——尤袤。日后他是南宋淳熙名臣,曾任职馆阁,兼国史编修官,他又是著名诗人,与杨万里、范成大、陆游并为南宋诗坛“中兴四家”。花甲之年,尤袤辞官回锡。他把祖上的“依山亭”故处改建为“遂初书院”,成为文人墨客的汇聚之地,一时间远近学子闻名纷纷前往书院拜师学艺。

根据家谱记载,蒋瑎共有三子,长子兴祖,次子绍祖,三子益祖。次子绍祖,分居胡埭,其曾孙蒋重珍,就是后来的无锡首位状元。蒋重珍从小在父亲的引领下,聪慧过人,展现了良好的国学素养。可惜,十岁那年,父亲去世,为了尽早为其寻得名师教课,母亲顾氏产生了回迁祖籍地许舍里、让儿子跟随尤袤学习的念头。虽然有点不自量力,好在高祖蒋瑎留下的人脉资源帮助了他们。蒋重珍的高祖蒋瑎,在尤袤5岁时,担任他的启蒙老师,并称尤袤为神童,对小尤袤喜爱有加。二家世交甚好,想必不会拒绝接收蒋家这位晚辈学生。

区区一个穷苦的孩子能拜名震江南的尤袤为师?民间还有个“拾银还师”的传说。

蒋重珍孤儿寡母来到许舍里,家境一贫如洗,度日艰难,为了贴补家用,懂事的小重珍经常上雪浪山砍柴。有一天,蒋重珍打柴回家,走到半路,突然看到路边草丛里有一个褡裢,拾起来解开一看,白花花的银子足有二三十两。这下他高兴了,可以让母亲享福了。他背着褡裢三步并作两步欢天喜地跑到家里,把褡裢里的银子交给母亲。谁知母亲把脸一沉,责问他这钱是哪里来的。蒋重珍一五一十作了解释,母亲这才温和地说:“孩儿,这钱我们不能要。要知道人家丢了这么多钱,这时候不知要急成啥样呢?”。蒋重珍眨眨眼说:“娘,我懂了。”说完,背起褡裢便跑,一口气跑到拾褡裢的地方,坐在路边的石头上等候失主。一直等到太阳落山,才看到一个教书先生模样的人,急匆匆走来。小重珍上前施礼问道:“老先生,您是不是丟了什么东西?”先生回答,把一年的束脩(薪金)银子掉了。蒋重珍二话没说便把褡裢交给了他。

银子失而复得,老先生感慨万分,便问这个孩子叫什么名字,家里还有什么人,住在哪里。蒋重珍一一作了回答。老先生想,这个孩子德荣兼备一定有出息,便一同到重珍家里见了他母亲。经过一番交谈后得知孩子的高祖是他的老师蒋瑎,而孩子的曾祖父蒋绍祖、祖父蒋端卿、父亲蒋南式都是隐德不仕的大人才,由于家道中落,才导致蒋重珍无缘读书。母子两也终于见到这位万人仰慕的尤袤先生,面对偶像大师,小重珍激动万分,下跪拜见。尤褒主动提议把蒋重珍交给他,由他负责来培养成才。蒋氏母子喜极而泣,宛如苦尽甘来。

借阁苦读

蒋重珍拜师尤袤,于遂初书院听课受教。这里聚集了才智俱佳的师生,可谓群贤毕至百家争鸣。更令蒋重珍求之不得的是,老师家里的藏书,经、史、子、集、稗官小说、释典道藏、杂艺、谱录等,内容丰富,数量巨大,而且价值很高,其中北宋国史,九朝俱备,相当齐全,且大多是手抄珍本,几乎让他翻遍读遍。尤袤好藏书,又好抄书,其子弟诸女皆抄书。藏书既富,爱书更切,他曾说书籍“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读之以当友朋, 幽忧读之以当金石琴瑟。”

这样一来,蒋重珍的学业突飞猛进。稍长,老师尤袤对他说:“我的身体,已教不动你了,我的学问,你已悉数学会了,以后,要靠你自己了。”

彼时尤袤年逾七十,经常生病,为了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他把蒋重珍推荐给了雪浪庵的住持僧,请他继续教导学生。于是,蒋重珍被安排住进山顶上的谭云阁(后改名蒋子阁),当时阁中只有一把木梯,当蒋重珍上阁后木梯便被移去,以便他专心读书做学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雪浪山的环境对蒋重珍产生了魅力,山虽不高(130多米),但有古寺、古井、古木,风景绝佳,是读书的理想场所。避闹市喧嚣,闻鸟语花香,凌晨一通剑,半夜合衣眠。勤奋的蒋重珍如饥似渴汲取着书本的营养,四书五经、伊洛之学、诗词散文,无不精通。他写的诗歌,也多有禅意,譬如那首《题慧山》中有两联诗:“我见云山善与俱,云山无情不见余。我比云山多此见,不如一似云山无。”

一天,蒋重珍在雪浪庵的谭云阁上读书读得有些乏了,便站起身来,向山下眺望,呈现在他眼前的是美丽的田园景色,把他深深地迷住了。他便下得山来,来到了正在田间耕耘的农民身边,看着农民的辛勤劳作,听着农民唱的生动有趣的山歌,使他流连忘返,直到山上雪浪庵内的暮鼓声起,他才恋恋不舍地回到山上。

他回忆起老师尤袤向他介绍唐代诗人、乡贤李绅的《悯农》诗时的情景,老师的语重心长、老师的和蔼可亲、老师的殷切期望,全部涌入心中,便要身体力行去体验一下“盘中餐”的来之不易。

于是,请僧人向南横山肖氏乡绅洽谈,在紧靠长广溪畔,租赁水田一块,由蒋重珍在读书之余,躬耕体验农民生活。蒋重珍在老农的指导下,尝到了种田的滋味,懂得了做人要勤劳朴实,一分付出,才能有一分收获,因此,便更加刻苦用功读书。

对于一般人来说是难以忍受的生活,可蒋重珍却从不叫苦,反而乐此不疲。每逢冬日,寒气袭来,没有暖炉可以享用,连沾墨水的砚台也会结冰,但就算这般境况,蒋重珍也没有停下学习的脚步,就算是手指冻僵了,对于蒋重珍而言,一书足以暖冬。

后人为了纪念这位为无锡争光的有志之士,把他沿此上山、潜心攻读的这条出没于丛草茂林、泉边溪旁的小径叫做状元路;把他的读书处雪浪庵谭云阁改名为蒋子阁;把他曾流过汗水的田起名为“蒋家田”。

激励科考

蒋重珍在谭子阁三年苦读和亲身种田的经历,不仅使他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基础,而且增长了见识,磨练出了他那坚韧不拔的意志。

蒋重珍下山后总是在第一时间到“乐溪”拜见恩师尤袤。暮年的尤袤在梁溪河畔修造园圃,题名“乐溪”,乐溪居的万卷楼,是当时著名的藏书楼,藏书多达3万余册,其中不少是善本、珍本和孤本。陆游曾在诗中写到万卷楼时有这样的句子:“异书名刻堆满屋,欠身欲起遗书围。”尤袤把家中所藏书籍“汇而目之”,辑成了《遂初堂书目》一卷。

师生俩侃侃而谈,蒋重珍对老师的《遂初堂书目》推崇备至。他认为《遂初堂书目》是一部别具特色的私家目录,处处体现着作者的匠心雕琢,无论是与同时代的目录著作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相比,还是在整个目录学史上,都是不可替代的,尤其是在分类学和版本学方面的创建。尤袤欣慰地看着苦读成才、学业有成的弟子,抱着虚弱的病体,说:“你有满腹才华,无奈没有功名,家境贫寒,想要入仕是何其艰难啊。以后,你可以一边教书一边进一步研读学问,参加科举考试以实现抱负。”

不久,尤袤病逝,蒋重珍悲痛欲绝,在家里守孝三年,发誓要考中功名,让老师地下有知、不留遗憾。在尤袤死后,乐溪居发生大火,万卷楼的藏书全部被毁。即使藏书千万,汗牛充栋,终究抵不住一把火的毁灭。当时万卷楼的藏书名播神州,世人有这样评价:“家有遂初堂藏书,为近世冠”。蒋重珍痛哭流涕,曾去废墟寻找老师的足迹,写过《乐溪居,万卷楼》三首。其中一首“剩有溪山树,书楼迹已陈。故人不可见,绕树一悲吟。”里面的故人就是指尤袤,那是对老师的一种深切怀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蒋重珍和当时的许多学子一样选择了科举入仕这条道路。当时,蒋重珍看到周边村落无私塾读书之处,大多数孩子无学可上、无书可读,老师的话激励蒋重珍收徒开课讲学,他的想法也得到了母亲和族里众人的赞同。于是,族里众人协助蒋重珍把蒋氏祖屋最大的一个厅堂改成了授课的课堂,在厅堂的墙上挂上了“蒋家私塾”的匾额。蒋重珍自编教材,在许舍里坐馆招收学生,利用教育这一媒介和手段让更多的士人读书,其恩惠及于乡阎。

授课之余,蒋重珍向有名望的前辈求教,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请教。他心中有自己的乐趣,从不羡慕别人衣服的华美,也对食之山珍无多大的兴趣。他把所有的心思,都花在了学业上,十几年如一日的勤恳与刻苦。

功夫不负苦心人,蒋重珍终于在南宋宁宗嘉定十六年(1223)科考夺魁,以年近不惑之龄成为常州无锡县的第一名状元。他后来历任奉国军判官、秘书郎兼崇政殿说书、著作佐郎、集贤殿修撰、吉州知府、刑部侍郎等职。

蒋重珍为官清廉,50岁因病辞官还乡。为了追随老师的影踪,他把自己养老的住所云龙小隐,建在了离老师读书“锡簏书堂”不远处龙尾陵。(致仕后的尤袤在锡山、惠山之间的秦王坞筑有读书处,是为“锡麓书堂”)。蒋重珍的后裔,在明朝建祠堂的时候,首先选址在惠山,其中原因就是考虑,尤和蒋的师徒关系,尤袤的晚年是在惠山的“乐溪”度过的,而蒋重珍又是在云龙小隐中度过他的晚年。

文简公尤袤致仕荣归故里,一梅公蒋重珍尚弱冠之年,且家境贫寒,两人结为师徒,无疑一段历史佳话。一千年后的今人我,写下此文,只为一心寻找“遂初读书处、鹤去白云留”(蒋重珍诗)的美好。

作者简介

杨文隽,笔名凌俊,江苏无锡人。著有《生活这杯酒》《如泣的行板》《满载一街星辉》《自然的召唤》等。曾获雨花、太湖等多种文学奖,作品被收入全国多本文学选集。

关于江南文化播报

江南文化播报是一个关注江南,讲述江南,播报江南的公众号,文章部分来自江南文化研究会主办的《江南文化》杂志。欢迎广大作者惠赐大作,以文会友,欢迎关注传播。投稿信箱:jiangnanwenhua001@163.com

点击公众号名片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