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 | 郑理

来源 | 独角金融

2010年左右,当手机以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走进大众视野,直到2013年余额宝的横空出世,互金科技的大门从此被打开,也倒逼金融领域的变革,民间资本则成为金融改革的重要推动力量。同样在这一年,银监会通知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资本设立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2014年、2015年,背靠腾讯的微众银行、依托阿里的网商银行借着互金科技的东风应运而生。

时间如白驹过隙,微众银行成立将满10年,网商银行成立也将满9年,作为民营银行的两家巨头,一个主攻消费金融,一个专注于小微金融,近年的业绩、获客能力、资产质量上的差距在逐渐拉大。背后究竟问题出在哪?

1

业绩差距有多悬殊?

微众银行和网商银行,背靠两大互联网巨头,从成立之初便全面碾压其他同业,两家的资产规模之和接近万亿,接近其他17家民营银行的资产总和。

单从民营银行”老大“、”老二“的业绩看,微众银行和网商银行的营收和净利润均保持两位数的增长,尽管2家银行的净利润增速已经放缓。但业绩已经有明显差距。

2023年,微众银行实现营业收入393.61亿元,同比增长11.3%;净利润首次突破百亿元,达108亿元,同比增长21%,2022年净利润增速为29.8%。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年报

网商银行营业收入187.43亿元,同比增长19.49%;净利润42亿元,同比增长约19%,2022年增速则为69.1%。

业绩对比能够直观感受到,微众银行已拉高了与网商银行的距离,即使将网商银行2021年-2023年净利润合计起来,也才不到100亿(98.33亿元),微众银行的赚钱能力不言而喻。

营业收入构成中,利息净收入占了大头。2023年,微众银行利息净收入为301.62亿元,同比增长20.79%,占营收比重为76.59%;网商银行该项收入150.82亿元,同比增长35.58%,占营收比重超过80%。

两家银行的业绩为何相差悬殊?究其原因,离不开业务结构、客户群体和产品创新上的差异。

从用户数来看,2023年末微众银行手里的个人有效客户数3.99亿人,比上年末增加约3700万人。

而“老二”网商银行的客户数量则相对逊色不少。截至2023年末,网商银行累计服务小微客户数量5300万,较前一年增加300万户,信贷客户的户均余额为7.2万元。相比微众银行,网商银行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客户拓展和服务能力。

再看业务结构。成立之初,微众银行就把目标定在零售金融业务上。而成就微众银行成为民营银行老大哥的,自然离不开个人消费贷产品“微粒贷”。

经过2014年的春节红包大战、打车软件之争,大量的用户成为微粒贷发力的基石。就在第二年,即2015年4月,蚂蚁金服上线推出了花呗和借呗,通过先购物、后付款的赊销方式,催生了消费金融市场空前活跃。

2015年5月15日,微粒贷正式在手机QQ上使用,主要服务于C端个人用户,属于纯线上个人小额信用循环消费贷款产品。低调运行一段时间后,叠加微信渠道,吸引了众多消费者使用,2016年5月上线一周年时,微粒贷的贷款余额突破170亿元,两周年时,突破760亿元。

依靠年轻人的消费热潮,截至2023年末,微粒贷已累计服务超6300万借款客户,较2022年增长300万人,年内日均发放贷款超95万笔,较前一年增长5万笔。

在产品创新上,微众银行形成了产品矩阵,对接不同群体。除了微粒贷,还有微业贷、微车贷、微户贷。其中,微业贷专注于支持中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

截至2023年末,“微业贷”的批发零售业、制造业、建筑业贷款余额占比超 75%。微业贷客户中民营企业占比近100%,户均授信约110万元,笔均借款约25万元,50%的单笔借款利息在1000元以内。

微车贷服务汽车贷款的资金用途,近年来与近20家新能源汽车商建立了合作关系,包括特斯拉、理想、蔚来、AITO、smart等品牌,年内服务客户超过9万人。

微户贷为微粒贷存量客户中的小微经营类客户提供最高50万元的个人经营性贷款。截至2023 年末,“微户贷”累计服务超33万小微自然人客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罐头图库

再看网商银行,随着“阿里系”的战略调整,网商银行实现了彻底的变革。

根据监管要求,网商银行不再经营消费贷业务,客户全部变成了小微企业、个体户、经营性农户等群体。此外,2022年4月,网商银行曾公告称,将逐步暂停支付宝提现或转入网商银行Ⅱ类账户相关业务。这意味着,此前“借道”网商银行银行卡实现免费提现的方式已不复存在。

2023年的“成绩单”已经公布,尽管与微众银行还有较大的差距,但网商银行对此似乎并不十分在意。此前,该行董事长金晓龙曾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网商银行没有短期对利益的追逐,盈利从来都不在其KPI里。相反,审慎稳健的发展,仍然是网商银行长期的经营之道。

2

消费贷疲软,存款端承压

微众银行成立于2014年12月,由腾讯牵头设立,是国内第一家互联网银行。微众银行以腾讯的社交属性为入口,主推个人消费贷。

贷款余额方面,2023年末,微众银行贷款余额达到4145.1亿元,较前一年增长了775.1亿元,增幅23%;其中,个人贷款余额2275亿元,其中消费贷占大头,消费贷余额为2146.43亿元,同比增长22.46%,占总贷款余额比例51.78%。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罐头图库

再往前追溯,2020年-2022年,微众银行的个人贷款余额分别为1201亿元、1593亿元、1886亿元,占总贷款余额的60.02%、60.54%、55.89%;其中,个人消费余额分别为1157亿元、1440亿元、1753亿元,占贷款余额比例为57.85%、54.70%、52.02%。

消费贷撑起微众银行资产大盘的趋势显而易见。不过,从个人贷款余额占比看,2020年-2023年均呈下降趋势。此前业务重心放在消费贷的微众银行,也开始向小微企业借款倾斜。

2023年,微众银行企业贷款比上年末增加403.14亿元至1823.7亿元,同比增长28.38%占贷款余额比例由前一年的42.15%提高至2023年的43.98%,2021年企业贷占比则为37.19%。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年报

微众银行的企业贷款的主要产品为微业贷,为企业流动资金贷款产品,自2017年上线以来,通过纯线上方式面向全国中小微企业展业。截至2023年12月末,微业贷已辐射30个地区,其中在广东、江苏、浙江地区的业务占比较大。

就在微众银行成立半年后,网商银行也顺利开业。大股东为蚂蚁集团,持股比例30%,二股东为万向三农集团有限公司,持股26.78%。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年报

网商银行利用阿里的电商平台,向那些通常无法在传统金融渠道获得贷款的小微客户发放“金额小、期限短”的信用贷款,近年业务向薄弱地区下沉,新发放贷款增速前十名的省份,全部来自中西部地区,与前一年相比增加3个地区。

截至2023年末,网商银行资产总额达4521亿元,贷款余额为2705.82亿元,同比增加18.58%。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为1932.53亿元,占总贷款余额比重为71.42%。至于个人消费贷业务,早在2022年时,网商银行消费贷余额已经归零,2021年其个人消费贷余额为1.3亿元。

砍掉了个人消费贷,网商银行业务开始涉足农村金融,加快为三农人群提供服务。截至2023年末,网商银行县域(包括县城及以下)累计服务客群数量占全行累计用户数近一半。仅2023年,该行就为超过1000万县域和农村小微经营者提供金融服务。

资质质量方面,2023年末,微众银行不良贷款余额60.4亿元,比上年末增加了10.7亿元。从不良贷款率的变化看,2019年该行不良贷款率发生了“质变”,数据从0.51%升至1.24%,2020年、2021年降至1.2%,2022年不良率又升至近5年以来最高的一年,达1.47%,2023年又降至1.46%。数据表明,微众银行对于控制和减少不良贷款产生了积极作用。

网商银行不良率已经连续2年上升,2021至2023年,不良贷款率(按照逾期30天口径)分别为1.53%、1.94%、2.28%。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罐头图库

而在银行业的下行周期里,“不良率”上升是常态,尤其是对于以消费信贷、小微金融和农村金融为核心业务的民营银行来说,客群的下沉也决定了他们将面临更高的风控挑战。

对此,金晓龙在财报中披露,银行在2023年将风险控制作为工作核心,主动控制规模,提升风险识别能力,严格认定不良贷款,加大催收力度。

公开信息显示,为加大不良资产的处置力度,网商银行2023年在银登中心共转让了3期不良资产。总体来看,以5.89亿元的价格转让了61.4亿元的不良资产。2023年转让的最后一笔不良资产包原始金额41.96亿元,最终转让给上海国际信托有限公司。

2024年4月,网商银行又以2800万元的价格转让了3.59亿元不良资产收益权。从处置不良资产的价格看,整体转让的价格不到1折。

拨备覆盖率是银行风险补偿能力的重要观察指标。监管对于银行业的拨备覆盖率最低标准是150%。两家银行均满足监管要求,但拨备覆盖率都呈逐年下降趋势。

2021年-2023年,微众银行拨备覆盖率分别为467.46%、413.99%、352.64%,网商银行拨备覆盖率则分别为363.95%、257.39%、199%。这意味着,两家银行为应对潜在贷款损失储备的资金比例在减少。

众所周知,民营银行无线下营业网点,此前推出过创新存款,随着自动转存的智能存款被叫停,民营银行开始发力大额存单。

以微众银行为例,成立的第一年,该行吸收了同业负债65亿元,而吸收存款仅1.45亿元。2018年,借着智能存款的热潮,当年该行存款暴增至1547.86亿元,一年的时间,增长近28倍。

截至2023年,微众银行总负债4893.57亿元,吸收客户存款3755.28亿元,较年初增加186.17亿元,增长5.22%,而吸收存款占比由2022年末的81.59%,下降至76.74%,一年下降4.85个百分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年报

据了解,微众银行大额存单产品,20万元起存,2年、3年期大额存单年化利率为2.1%、2.5%。2023年上半年,《金融时报》曾报道,在银行存款利率普遍以“2”字开头的环境下,微众银行等多家民营银行的大额存单利率曾高达4%,这与国有行和股份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业内专家对“财联社”分析称,银行对存款产品的定价与自身存款负债压力、客群基础、融资渠道以及经营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有关,部分银行揽储难的问题依然存在,不得不发行大额存单或上调定存利率积极揽储,预计后续银行仍将继续下调存款利率压降负债成本。

3

代销业务成第二增长曲线?

当利率下行后,大额存单在价格方面已经没有太多优势。如此一来,民营银行存款端将继续承压,接下来又该何处寻路?

最近2年,微众银行另一块核心业务,就是代销业务了。代销业务,就是代销金融机构的理财产品。

在微众银行的年报里的,代销业务则用“财富+”表述。截至2023年末,微众银行管理资产余额2.58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37%。主要是代销业务增长的带动,“微众银行财富+”已与23家理财子公司、71家基金公司、7家信托及11家保险公司开展代销业务合作。代销产品数量超4900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微众银行APP

创收上,2023年,微众银行仅代理业务的手续费就创造了114.9亿元的收入,一年增长13.2%。这部分收入占据全年收入的比例为30%。

和微众银行一样,网商银行也在拓展代销业务。2023年末,网商银行管理的客户资产余额突破了8000亿大关,理财产品代销余额突破5000亿

作为立足服务民营经济、小微企业和居民消费的民营银行,在发展的道路上遇到成长的烦恼,但无论如何,无论是互联网银行还是商业银行,都是需要敬畏、需要耐心的行业,而眼下,最年长的民营银行也还未超过10岁。

在低成长时代,健康、持续稳健的发展方式,都应该值得尊重与珍惜。作为两家民营银行的巨头,接下来业务风口又会往哪吹?评论区聊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