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30碳达峰目标临近,控制碳排放成为全社会日益关注的问题,各地方政府也相继提出2025年减少生产能耗的目标。

在这样的背景下,碳排放无疑成为各类企业必须要面对的问题。而如何推动企业减少碳排放,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挑战。伦交所集团中国碳组负责人、中国欧盟商会碳市场工作组副主席靳博阳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推动企业减少碳排放仅靠宣传口号和道德自觉是远远不够的,关键在于让企业认识到减排能带来哪些具体收益。

近年,为了促进企业积极主动减少碳排放,国内碳交易市场建设日益完善。2021年7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线交易,首批纳入了2000多家发电企业,覆盖全国总排放量约40%。截至2023年底,市场累计成交量达4.4亿吨,成交额约249亿元。

绿色金融市场的完善,有利于促进企业从经济角度思考问题,减少碳排放的动力会越来越强。靳博阳表示,建设碳市场的举措可以让企业获得环境收益的方式变得更多。同时,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意识到,低碳发展的企业会受到资本市场的扶持,可以有效降低自身的融资成本。

合规仍是最大挑战,碳市场尚需更多金融产品

时代周报:随着2030年碳达峰目标的日益临近,公司层面正面临哪些挑战?

靳博阳:目前国内公司面临的考验主要是如何适应新的监管政策,并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低碳发展规划。从严峻性来讲,合规依然是最大的挑战,因为这涉及到公司的基础生产经营和市场准入。

随着ESG披露逐渐从自愿向强制过渡,大型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将面临多维度的ESG监管要求,在编制报告时要兼顾两种甚至三种ESG标准,增加了企业的合规成本。出口主导型或者外向型企业还要面临上下游供应商对供应链的ESG考核。

在企业经营方面,则需要及时制定切合实际的低碳发展规划,如调整生产方式以减少碳排放、投资绿色低碳技术、提高能源效率等。

时代周报:当下,如何促进企业减少碳排放?

靳博阳:首先,通过减排可以提高企业的ESG评分,帮助其开拓新市场,扩大业务规模。其次,减排措施可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企业的能源采购和经营成本。此外,ESG的赋能作用还能帮助企业挖掘自身价值,促进其上下游合作伙伴共同实现低碳转型。

通过这些综合措施,可以让企业认识到减少碳排放不仅是在履行环保的社会责任,还能够在经济上获得回报,并正面提升企业形象。

时代周报:碳交易市场的建立对于企业有哪些影响?

靳博阳:试点碳市场和全国碳市场的影响包括为企业提供了减排的经济激励、增加了企业的对碳资产的理解与认识、提升了企业的碳排放透明度等。

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的重启能够帮助企业根据自身特点开发相应的自愿减排项目,获得相应的环境收益。绿色金融则通过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等金融工具为企业的绿色转型提供资金支持。

时代周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效果如何?碳交易市场的发展还有哪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靳博阳:在第一履约期,全国碳市场的履约率达到了99.5%,充分证明了碳市场的有效性和成功运营。然而,与欧洲成熟的碳市场相比,中国的碳市场仍存在一些可以提升的地方。

首先,行业覆盖尚未完全实现,电解铝和水泥等行业仍在逐步纳入之中。其次,目前配额的分配仍然完全免费,这与欧洲超过60%的配额通过拍卖方式分配的做法相比,不利于激发企业在减排方面的投入和创新。第三,目前市场交易仅限纳管企业参与,导致市场流动性不足,而欧洲碳市场已经允许金融机构参与,增加了市场的活跃度。第四,当前交易品种相对单一,尚未开发出如碳配额期货等金融衍生品,这也限制了对碳价格的有效发现。

欧盟碳政策对中欧贸易短期影响不大

时代周报:伦交所有哪些支持企业绿色低碳发展的经验可以分享?

靳博阳:伦交所集团碳组作为市场领先的碳市场研究团队,除了提供碳市场分析外,伦交所集团的业务还在以下几个方面助力企业碳减排。

在数据与分析方面,伦交所集团通过路孚特(Refinitiv)和富时罗素(FTSE Russell)提供行业领先的可持续性数据库,涵盖全球市场资本化85%以上的标准化可持续性相关数据点和分析。这些数据库不仅包括股票,还覆盖固定收益、投资基金、宏观和主权ESG以及可持续发展目标数据、基础设施和项目融资等资产类别。

在资本市场方面,伦交所集团的可持续债券市场已筹集超过112亿英镑,拥有伦敦证券交易所绿色经济标志的发行人的总市值超过1500亿英镑。伦交所集团还推出了一个自愿碳市场,使基金和运营公司能够筹集资本,投资于预计产生碳信用的气候变化缓解项目。

在交易后领域,伦交所集团提供绿色和社会债券的清算和接受服务,绿色和社会债券的名义清算额超过6400亿欧元,作为抵押品的名义接受额超过4500亿欧元。

时代周报:欧盟成为第一个征收碳关税的经济体,对中欧贸易会有哪些影响?

靳博阳:欧盟推出CBAM(碳边界调整机制)的主要原因就是欧盟碳市场准备开始削减工业企业的免费碳排放配额盈余。但同时又需要保证在碳成本增加的情况下,欧盟境内工业企业的产品保持竞争力,因此需要对进口产品征收相应的碳边境税。

目前,碳边境税覆盖了水泥,钢铁,铝,肥料,进口电力和氢能六大行业。总的来讲,这6个行业中国向欧洲的出口额并不大,仅占中国向欧洲出口总额的3.2%左右,因此大部分行业并不用过于担心。

但需要注意的是欧盟的碳政策并非只有碳边境税一项。欧洲还出台了包括净零工业法案、关键原材料法案、电池与废电池法案、循环经济行动计划等一系列与环保和碳减排相关的立法。因此在欧洲经营的中国企业更应该注意的是其他一揽子法案对于自身经营的影响,并做出相应的应对方案。

时代周报:ESG的披露能否体现公司价值?

靳博阳:ESG不仅是一种风险管理工具,也是推动企业创新和增长的动力。通过系统化的ESG实践,企业可以在确保合规的同时,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价值创造。外界则可以通过评估公司的ESG表现来发现其长期价值和风险管理能力,从而发现优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