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

一篇蓝底白字的长文发布,“胖猫”事件真相水落石出:两人真实身份交往两年多,谭某不构成诈骗犯罪;“胖猫”的姐姐刘某通过找人代写文案、有选择性地截取聊天记录、购买流量提升热度等方式试图操控舆论。

又见反转。“受伤”的不只有被网暴者,还有普通网民。不少人捶胸顿足进而反思:怎样才能避免被“骗来骗去”、牵着鼻子走?

一个鲜活生命的逝去令人痛心,让逝者安息,本不该有后续层出不穷的闹剧。事出反常必有妖,当一些所谓热点事件的走向明显偏离正常轨道时,当有太多细节不符合常理、常情时,就要收一收“吃瓜”心态,留一些守住脑子的心眼:这是事件全貌还只是一面之词?怎么越来越像“剧本”,是不是有人暗中写好?

流量时代,注意力资源早已成为不法分子眼中的一块“肥肉”。事情太普通没什么关注?那就加点料,“捞女”“诈骗”……什么博人眼球用什么,再不行就花钱买流量。讨论没火药味?那就玩一手大号和小号左右互搏,编排一场“水军”对骂、互相攻讦的戏码,戾气上来了,热度就有了。网络空间纷繁复杂,泥沙俱下,总有人潜藏在阴暗处,做起了所谓“魔术师”,他们知道什么最能刺激神经,什么最能煽动情绪,也最乐见对立、极端和虚假。因为“水”搅得越浑,就越能从中博取流量、牟取利益。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炒作手段和套路不断翻新“升级”,“吃瓜”本领也得提高,不然就只有被“小作文”左右,成为愤怒的流量“韭菜”,被收割被“围猎”。真诚的情感流露很可贵,但网络空间的复杂性决定了,必须带上理性和审慎,才能搏击风浪不翻船。不信谣、不造谣、不传谣是做人底线;理智判断、理性探讨,是基本的媒介素养。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一腔热血、义愤填膺最终却给造谣生非者带去流量、创造利益的事例已经太多了。每一个案例都是一次警示,既要通过严厉惩处,提高违法成本,也是对普通网民的无声提醒。

人人多一分求真之心,多一些理性思考,网络这个公共空间,才能清明澄澈,成为真正的“精神家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重庆市公安局南岸区分局警情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