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好几次忍不住在纸上写下一串战友的名字:杨子荣、高波、陈振仪、栾超家、孙大德……”。

他是小说《林海雪原》的作者曲波。

也是当年林海雪原剿匪战斗的总指挥,他曾眼睁睁看着杨子荣中弹倒下,牺牲在他眼前。

每每想起牺牲的战友,他心里总有一种压抑不住的冲动,想把战友的故事写下来并传承下去。

他不是作家,为了把故事写好,他前后花了大约四五年的时间,终于于1956年8月,完成了《林海雪原荡匪记》,也就是后来的《林海雪原》。

他的小说一经发布,在全国掀起了巨大轰动,不到5年时间,小说印数就超过了100万册。

后来更是改编成京剧、话剧、舞台剧、影视剧等,风靡全国每一个村落,每一处土地。

那时起,一下子,杨子荣的名字家喻户晓,他的传奇故事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但,远在山东嵎峡河村的杨子荣的母亲宋学芝,和他的妻子许万亮,怎么也想不到荧幕上豪气干云、机智勇武的杨子荣,就是他的儿子,他的丈夫。

此时,在她们生活的村子里,大家还一致错误地认为她们的儿子和丈夫,上山当了土匪。

她们不仅被剥夺了原有的救济,甚至还落下了难听的骂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英雄杨子荣

英雄杨子荣

杨子荣,原名杨宗贵,1917年1月28日出生于山东省牟平县。

他的父亲杨世恩是个泥瓦工,母亲宋学芝是家庭主妇。夫妇育有三男三女,两个早夭。杨子荣排行老二,有个哥哥叫杨宗福,弟弟夭亡。

杨子荣4岁那年,中原地区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为了活命父亲杨世恩决定闯关东另谋生路。当全家定居辽宁安东后,生活依旧艰难。

无奈之下,杨世恩决定,自己和大女儿留在安东,让宋学芝带着几个孩子回山东。

尽管生活十分艰难,宋学芝还是省吃俭用,供杨子荣读了4年的书。

1929年,在母亲安排下,杨子荣独自去辽宁安东投靠父亲。他先是读了2年书,后随姐姐去工厂打螺丝。工厂倒闭后,他当过石匠、伐木工,还挖过石洞。

1939年,父亲杨世恩被日伪军抓到黑龙江当劳工,后来姐姐去找父亲也下落不明。1940年,杨子荣离开安东到鞍山千山当矿工。

矿工劳动强度特别大,监工是日本人,动不动还要殴打矿工。杨子荣非常看不惯,后来趁机痛打了监工一顿。最后在工友的帮助下,离开了矿山。

1943年,杨子荣回到山东牟平,改名杨宗贵为“杨子荣”,参加了民兵组织,配合八路军抗击日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5年日本投降后,9月18日杨子荣向农救会会长孙承祺报名参军,10月杨子荣被编入胶东军区海军支队。

后海军支队更名为东北人民自治军辽南三纵队二支队。1946年1月,杨子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自1946年开始,杨子荣所在的部队,主要负责当时的剿匪工作。1946年2月2日,到达牡丹江西侧的海林县。

杨子荣机智勇敢,常带领尖刀班冲在最前面,在剿匪战斗中获得过不少荣誉。

值得一提的是,杨子荣在带队攻打杏树底村残匪的时候,为了减少伤亡,只身一人劝降了400多名土匪。战斗结束后,杨子荣荣立特等功,被评为战斗英雄。

1947年初,剿匪近一年,大部分的土匪都被消灭,只剩少量残余的土匪躲在深山老林里苟延残喘。

“座山雕”就是其中之一。

“座山雕”本名张乐山,1880年生于山东昌潍,祖上三代干的都是土匪行当。他15岁进山为匪,18岁就当上了匪首。

几十年间,他经历过大帅张作霖、少帅张学良,以及其他军阀的剿匪,他都成功抵御或溜掉了。

1947年1月26日,杨子荣一行6人接到命令,向海林北部密林深处进发,准备端掉“座山雕”。

关于智取座山雕的故事,此处不再累赘,很多影视剧都很真实的还原了当时场景。只是影视剧有些夸张的场面,但里边所记述的故事都是真实的。

包括杨子荣对答土匪黑话的场面,和座山雕设置的“三道哨卡”,在现实的剿匪中都是真实存在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牺牲与遗憾

牺牲与遗憾

杨子荣智取威虎山,打掉“座山雕”,一下子闻名全国,甚至登上了报刊头条。

1947年2月20日,杨子荣接到新任务,这次是清剿土匪刘俊章、丁焕章和郑三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