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人正在康复训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人正在练习书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人正在食堂开心用餐。

株洲晚报融媒体记者/徐滔 文/图

中国,60岁以上老人,2.97亿人;65岁以上老人,2.17亿人。

株洲,60岁以上老人,77.7万人;65岁以上老人,56.7万人。

老龄社会,已经来临。

养儿防老、节衣缩食等传统理念,正碰撞着子女远离、花钱养老等既成事实。日渐孤独与渴望亲情,收入降低而支出骤增,“2小养4老”等一系列矛盾复杂而尖锐。

株洲老人的抉择和出路,究竟会走向哪里?

尖锐矛盾

4月30日上午,荷塘区宋家桥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正式挂牌营业。

当天上午,93岁的刘万山(化名)在两儿一女的陪同下,来到这里参观、体验。

轮椅中的老人一脸严肃,看起来并不高兴。可能是养儿防老的观念,让他很难直面到敬老院养老这个结果。在中国,这种观念根深蒂固。

此外,一年2万多元的养老费,让吃了一辈子苦,每月退休金刚过4000元的刘万山难以接受。

女儿却道出了家人们的苦衷。 她说二哥有认知障碍,父亲主要靠65岁的大哥照顾,现在是“小老人照顾老老人”。老人的生活圈就是等吃早饭、等吃中饭、等吃晚饭,诸多护理琐事缠身,24小时不能离人。多年来的这种生活模式,让全家人都没了自我,人都要疯要抑郁了。

子女在身边尽孝,老人显然是幸福的。而“奔六”的马易梅(化名)显然因缺乏这种幸福而焦虑。她离异多年,独生女儿在国外工作。4月18日,她因打球扭伤膝盖。当天,她一瘸一拐,在市伤科医院住院部交费、各种检查上下奔波了6趟,剧烈的腿疼让她流泪数次。

“女儿在国内,我就不会这样孤独和无助。”马易梅说,她想过到敬老院养老,但网上不时爆出老人被虐被骂的新闻,她就觉得亲人不在身边,到时肯定要吃大亏。

“子女被拖垮的养老”难以承受,“亲人不在身边的养老”让人焦虑,而无钱养老者数量也不在少数。

4月26日上午,59岁的吴君(化名)再次来到她所在的社区,获悉自己的低保手续仍然没有办理下来,她感觉很无力。两年前,她患癌花光积蓄,债台高筑。丈夫每月不到2000元的环卫临时工工资,还随时面临中断可能。低保金,成了她养老的唯一希望。

子女远离、老伴不在(离异)、收入降低而养老支出骤增,养老因人发愁、因钱发愁、因精神孤独而发愁……这些养老矛盾,出现普遍态势。伴随着60后、70后退休潮来临,这些矛盾会更加尖锐。

养老模式

54岁的李丽玉(化名)目前基本处于半退休状态。她的儿子在北京上班。

她组了一个群,群里10个成员是她这辈子“最铁的朋友和同学”。聚餐、旅游、打牌、运动,是这个群最多的活动。

“10个独生子女家庭,9个孩子在北京、杭州、长沙等大城市。”李丽玉说,这个群的群员就是她养老的伙伴了。养老资源共享、费用分摊,相互支持是她们初步达成的一个意见,她谓之抱团养老。

而天元区山水洲城的易氏三姐妹,退休后在海南团购了房屋。近几年,每到10月或11月,她们就飞往海南过冬养老。

“那里有个株洲村,不感到孤独。”易大姐说。

荷塘区民政局副局长谭震宇介绍,以后,小区嵌入式养老会越来越普遍,小区提供5-6间房,内设护理床,按摩床,老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基本的养老服务。但总的养老趋势,一定是以街道综合养老服务机构为基础,专业机构为补充。

株洲市民政局党组书记黄上峰解释,居家养老在一段时间内肯定是主流,我市当下正全力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圈,旨在让老年人出门15分钟内,即可享受养老服务。搭建完整的养老服务体系,也许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养老问题。

我市某资深养老机构负责人则认为,一旦出现失能、失智或半失能、半失智老人,抱团养老、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候鸟型养老等养老模式,很可能就成了伪概念。上述的这些模式,无法承受这种“失能或半失能带来的灾难”,唯有专业养老机构才能解决这样的难题。

那么专业的养老机构,又是个什么样子呢?

终极出路?

5月15日,株洲市阳光康养医养中心。

桔黄的主色调,让这里充满着温馨。宿舍全减震地板,体现了这里无微不至的人性化关怀。走道干净,食堂整洁。一些老人在随意聊天,一些老人在护士指导下做着康复训练,一些老人正在安静练习书法。多种小中型的医用设备,正在进行最后的调试。

魏玉洁,83岁,株洲原轻工业局退休职工,和老伴来这里居住近一年。两口子包了一个单间,配有24小时热水、彩电、冰箱、洗浴设备、马桶。这里24小时巡逻,夜间不舒服,一按铃就有护士过来。养老费用4500元/月全包,两口子退休金合计10000元/月,经济上并无压力。而她最满意的是这里的护士和护工每次遇到她,总是热情地喊着奶奶。温情的问候和家常一样的聊天,让她得到了极大的人格尊重和精神满足。

“完全给孩子们松绑了”魏玉洁说,3个儿子每个周末一有时间就过来看她、陪她,她感到这样的养老特别好。

“早餐有包子、面条、米粉、稀饭、粥等,中晚餐四菜一汤,每天换着品种吃,而且味道也好。”88岁的严芝元在她贺家土房子拆迁后来到这里,一个月的生活,她评价这里“服务好、啥都好”。

而78岁的胡美山爱上了这里的安静和舒适。

“空气质量好”。记者采访时她正和几个老人在书画室内练习书法。她儿子和双胞胎女儿也对这里认同度很高。

唱歌、跳舞、书画、乐器培训……老人有爱好,发扬爱好,没有爱好,培养爱好。

中心负责人刘生解释,这里是一个医养结合养老机构,既有专业的养老服务,同时有基本和常规的医疗康复力量和设备。

敬老院属于养老的1.0版本,具有政府兜底性质。而更好的养老院,则属于养老的2.0版本。具备医养结合的康养中心,就属于养老3.0版本。有业内人士对当下养老机构作出这样分类。

吃得有营养、住得很舒适、活得有尊严、精神不寂寞、子女无压力,在个人经济条件允许下,类似于3.0甚至4.0、5.0版本的养老机构,是否就是解决养老难题的终极出路?

今年3月8日,民政部部长陆治原接受采访时表示,为解决养老问题,民政部门下一步将着力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养老资金来源问题。健全养老服务体系,解决由谁来提供养老服务,提供什么样的养老服务问题。健全健康支撑体系,解决老有所医、老年康养的问题。

“孝顺天经地义,但如因孝顺而导致子女完全丧失了自我,这不仅是一种残忍,更是个人和社会都难以承受之重。如果老人换一个环境能活得更好,那为什么不呢?”刘万山的女儿认为,养儿防老等传统观念,是时候改变了。

【记者手记】

难有绝对的爱,也难有永远的爱,哪怕是至亲之间,也概莫能外。而且,随着老龄化社会日趋严重,这种声音,可能更加强烈,只是很多的人,不愿面对或审视罢了。并不是子女不爱你了,而是子女也老了,或是其他原因“爱莫能助”。

究竟如何养老?

首先,如果有足够资金,那么,的确可以少很多养老麻烦。其次,要未雨绸缪。哪怕你还只有50多岁,就要为养老进行思考和规划。再次,要靠自己。我们可以指望子女,但绝不能依赖子女。再亲的血脉,终有不得已的时候,否则,就不会有“久病床前无孝子”一说了。

当然,随着养老体系和医疗体系的不断完善,晚年幸福将成常态。但如果你就因此认定,我们就此可以躺平而不努力,而不未雨绸缪作出规划,那么我只能说,你还是太年轻。

编辑:青琪

二审:戴萍、唐剑华

三审:叶新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