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血气分析可检测酸碱度、血氧等指标,以及电解质、血糖、血红蛋白等生化项目。其优点在于可随时检测,出结果迅速,对重症患者的诊疗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但动脉血标本和静脉血标本的结果可能有较大差异。因此,康迅网总结了危重症急救时常用的指标,供医生参考。(下滑至文章底部,直接背结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电解质浓度

1.钠离子(Na+)

Na+浓度:静脉=动脉,多项研究显示,动、静脉血中的Na+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动脉血气分析中的Na+浓度与静脉血相似,动脉血气分析的Na+检测结果可视为静脉血钠检测结果的合理替代。因此,无需再次采集静脉血进行检测,可为临床实践提供指导。

2.钾离子(K+)

K+浓度:静脉>动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多项研究证实,动、静脉血K+浓度存在直线相关关系,线性回归公式为静脉K+浓度=0.886×动脉K+浓度+0.724。此外,亦有研究得出动脉K+浓度=0.304+0.915×静脉K+浓度。在实际临床中,一般认为静脉血K+浓度较动脉血钾浓度高出0.2~0.5 mmol/L

3.钙离子(Ca2+)

Ca2+浓度:静脉>动脉,二者之间存在明显差异,主要是由于动、静脉测量Ca2+的方法不同所致。动脉血气分析中测得的钙为离子钙,而在静脉血检测所得值为血液总含钙量。血液中的钙几乎全部以血清的形式存在,血清钙具有两种存在形式,即结合钙与游离钙。结合钙与蛋白质或其他酸根结合,而游离钙以离子形式存在。二者约占血液钙浓度的50%,并保持动态平衡。在一般情况下,起作用的是游离钙,在临床应用中具有更大的意义,更能反映人体的实际状况。

4.磷离子(P+)

P+浓度:静脉=动脉,动、静脉血中的P+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动脉血气分析中的P+浓度与静脉血相似,动脉血气分析的P+检测结果可视为静脉血钠检测结果的合理替代。因此,无需再次采集静脉血进行检测,可为临床实践提供指导。

5.氯离子(Cl-)

Cl-浓度:静脉<动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已有研究得出线性回归公式:动脉Cl-=1.031×静脉Cl--1.449,该公式可作为临床参考。

二、葡萄糖浓度

1.空腹≥8 h

动脉=静脉,无需再次采集静脉血进行检测。

2.进食后

动脉>静脉,由于进食后,肠道吸收葡萄糖入血,经腔静脉回心后进入动脉,而后葡萄糖又经外周毛细血管与组织代谢、消耗,再次进入静脉,此时静脉血中的葡萄糖浓度降低。因此,进食后所测得的动脉血葡萄糖不能替代静脉血检测结果。

三、血红蛋白浓度

静脉=动脉,动、静脉血中的血红蛋白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动脉血气分析中的血红蛋白浓度与静脉血相似。因此,无需再次采集静脉血进行检测,可为临床实践提供指导。

总之,动脉血与静脉血标本在电解质浓度、葡萄糖浓度以及血红蛋白浓度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主要源于血液流经不同部位时发生的代谢和物质交换过程不同。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应充分了解这些差异,并正确解读动脉血和静脉血标本的生化项目结果,以便于更准确地评估患者的病情,及时做出判断,制定更合适的治疗方案。

表1 动、静脉血中生化项目的差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