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列强以武力打开了中国古老的国门,中国的土地和主权开始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和侵犯。随着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的领土逐渐受到侵蚀。同时,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等改革尝试相继遭遇挫败,这进一步暴露了清朝政府的腐败和无力。在这样一个动荡的时代背景下,清朝政府显然无法为人民提供坚实的支持和保护。

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岁月里,为了守护国家的疆域和尊严,梁启超、孙中山等一批热血沸腾的爱国者勇敢地站出来,他们以不同的方式努力改变着国家的命运。他们铭记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古训,积极拥抱“新思想”的浪潮,为国家的复兴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这些英雄的事迹,将被国家和人民永远铭记,他们的名字也将镌刻在历史的长河中。

正如豫剧《花木兰》中所唱的:“谁说女子不如男?”在这个动荡的时代,不仅有无数英勇的男儿挺身而出,捍卫家园,还有许多女性也勇敢地站出来,她们支持“新思想”,努力拯救处于危难之中的祖国。她们证明了女性同样能够为国家献身,她们的坚韧和勇气,同样能够对抗侵略者和背叛者。郑毓秀,作为这些女性中的佼佼者,她那传奇的一生,为新时代的女性树立了榜样,指引着她们前进的方向。

郑毓秀是一位集诸多“第一”于一身的传奇女性,她曾经担任中华民国政府第一位省级女性政务官、第一位地方法院女性院长与审检两厅厅长、第一位非官方女性外交特使、第一位参与起草《中华民国民法典草案》的女性、中国第一位获得博士学位的女性律师等等。

郑毓秀出生于清光绪十七年(即公元1891年),她的祖父郑姚是一位大商人,凭借着家中的名气与财力,她的父亲得以进入清政府当官,但却一去不回,长久在北京定居了下来。

从郑毓秀记事时开始,她的母亲就终日以泪洗面,就是因为那个抛弃了她们母女的父亲。

父亲的背弃和母亲的悲惨婚姻,使郑毓秀养成了离经叛道的性格。在她五六岁的时候,她本应当和其他的女孩子一样进行裹脚,但是不管家里人怎么劝说,她都坚决反对裹脚。

十三岁那年,郑毓秀被家里人许配给了当时的两广总督岑春煊的儿子,她打心眼里不同意这门亲事,于是就私下给男方写信,要求取消婚约,甚至不惜离家出走。

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逃婚成功的郑毓秀跟随姐姐东渡日本。这样一来,她不仅躲过了嫁人,还等到了自己一直梦寐以求寻找革命党的机会。

这一次来到日本,郑毓秀虽然表面上是打着求学的旗号,实际上则是寻找革命党的下落。在日本期间,她接受了孙中山反清革命思想的熏陶,深刻认识到了“想要救国,只有反清,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从日本返回中国后,郑毓秀便开始从事革命活动,在辛亥革命爆发后的两个月中,她加入了同盟会刚成立的敢死队,并多次为革命党人秘密运送军火,传递情报。

从1905年到1908年冬,在孙中山等人的领导下,同盟会已经发动了六次武装起义,但都相继失败。为了挽救同盟会,汪精卫主动提出“去北京刺杀清政府高官权臣”的计划。

1909年10月,汪精卫和黄复生两人首先乘坐英国船来到天津,郑毓秀专程前来迎接。

汪精卫对郑毓秀说:“听说最近北京的火车站盘查得很严,我们这些男人携带炸弹容易引起怀疑,想请你帮我们把炸弹带入北京。不过,这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炸弹在路上一不小心就有可能爆炸。”

她当即回答说:“如果不会爆炸,还叫什么炸弹,这事儿就交给我了。”

郑毓秀凭借着自己的机智勇敢和社交界的名气,在西方外交官和外国友人的掩护和帮助之下,非常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当然,这个女人最厉害的一次,是在巴黎和会的关键时刻扭转了局势,为五四运动的年轻人们狠狠出了一口恶气,一个弱女子是如何做到的呢?在巴黎和会签约的前一天晚上,后院里出现了一个男人的身影,郑毓秀从喧闹的舞池中离开,跟了过去,紧接着发生了惊人的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