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封面新闻

封面新闻记者 喻言

“一条古蜀道,半部华夏史。”

蜀道,开凿于战国至民国年间,由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陈仓道、子午道等道路群组成,是纵贯2000余年历史,沟通巴蜀与中原两个地区的网状道路体系,也是中华民族融合交流的实物佐证。

而人们一提起蜀道,都会不由自主地想到唐代诗人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名句。事实上,蜀道除了险峻雄浑,还蕴含浪漫迤逦,荔枝道就正是这样的蜀道。

起于重庆涪陵的“荔枝道”,因荔枝而生,也因荔枝而得名。历经千年风雨,今人们对于荔枝道有着怎样的态度?在蜀道“申遗”的当口,荔枝道又该如何“通”向何方呢?

古蜀道示意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古蜀道示意图。

· 荔枝道在哪里?·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唐代诗人杜牧的千古名句也给后人留下了疑问,新鲜的荔枝是通过哪条路线运送到长安?

通过查阅《旧唐书》《新唐书》等史籍可以找到一些记载:唐朝天宝(742—756年)年间,唐玄宗为满足宠妃杨玉环食新鲜荔枝的喜好,特地修整涪陵到长安的道路,建起一条专供荔枝运输的驿道,设置“专驿”“换人换马不换物”,接力快速传送荔枝。“荔枝道”由此出现在大众视野里。

明代《蜀中广记》对“荔枝道”有一个基本路线的描述,由涪州(妃子园,涪陵)——垫江——梁平——四川大竹——达州——宣汉马渡关——平昌岩口乡——达州万源——巴中通江——再入达州万源——陕西镇巴——陕西西乡子午镇,转入子午道后到达长安(今西安),全程1000多公里。其中,涪州、垫江、梁平均在今重庆市境内,大竹、达州、宣汉、平昌、巴中、万源在今四川省境内,镇巴、西乡则在今陕西省境内。

荔枝古道示意图(重庆市涪陵区地方志研究室主任周烽提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荔枝古道示意图(重庆市涪陵区地方志研究室主任周烽提供)。

因此,唐朝以后,作为蜀道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荔枝道逐渐成为连接古代重庆、四川、陕西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交通路线,承载着官私文书传递、货贸往来、文化传播、民族交融等多元社会事务。

特别是明清时期,荔枝道更是成为众多商贾入川的又一条必经之路。镇巴民间至今还流传着“一条黄龙(火纸)出川去,一条白龙(棉花)入川来”的说法。

封面新闻记者探寻到古道上的“拦马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封面新闻记者探寻到古道上的“拦马墙”。

· 荔枝道有遗存吗?·

延续千年,历经朝代更迭、城镇变迁,如今更是随着汽车、高铁、飞机等现代交通工具出现,物流不再快马加鞭、接力传送,人们的出行线路也变化甚大,荔枝道因此淡出历史舞台。

2012年10月,蜀道中的金牛道广元段成功入选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拉开了蜀道“申遗”工作大幕;2014年6月,荔枝道与米仓道一起被纳入蜀道申报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的范围。

既然要“申遗”,总得把荔枝道到底长个什么样搞清楚。因此,荔枝道相关考古调查工作也就拉开序幕。涉及遗产学、考古学、交通史、文学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等多方面的资深专家团,对荔枝道展开了详细的考古调查。

据封面新闻此前报道,在考察过程中,专家团在众多河流、峡谷、悬崖边发现了大量古道、古桥,证实了荔枝古道确实存在。

此外,荔枝道沿途的唐代瓦片、摩崖石刻、古驿站遗址等历史遗存,尤其是达州境内的6处唐宋时期摩崖造像,可以连成一条线,更进一步印证了荔枝古道在达州境内的走向。

据相关考察,荔枝道遗存目前仍保留较为完好的,仅在四川平昌县马鞍乡到万源市鹰背乡路段。在鹰背乡,至今还有拦马墙、饮马槽、关墙、衙门营盘等遗迹存在。

封面新闻记者在重庆涪陵区百胜镇寻觅古道遗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封面新闻记者在重庆涪陵区百胜镇寻觅古道遗存。

2023年11月,封面新闻记者也分别从重庆涪陵和四川宣汉、万源等地,对荔枝道遗存线路进行实地寻访。在部分地区,记者们找到了古道遗存,如涪陵始发路段的青石板路、石碑、石桥;在四川万源鹰背路段,记者们也发现了饮马槽、拦马墙、荔枝庙等遗存。

马渡关镇境内的古道遗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马渡关镇境内的古道遗存。

· 荔枝道如何申遗?·

荔枝道在历史上又称“洋巴道”,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更是沿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

由于荔枝道途经重庆、四川、陕西等的多个地区,地理环境复杂、文物资源点多,为更好地做好蜀道(荔枝道)申遗前期工作,近年来重庆、四川、陕西三省市建立起跨省市、跨区县的协同工作机制,统筹规划、推进荔枝道的考古调查工作。

“2023年12月,蜀道考古研究纳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目前,荔枝道历史文献梳理工作已高效完成,正在开展专项考古调查勘探工作。”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研究馆员白九江告诉封面新闻记者,2024年3月以来,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牵头四川、陕西相关文博单位及科研院校,正式启动蜀道(荔枝道)考古专项调查,又新发现了一批与荔枝道相关的古桥、道路、驿站、民居、古荔枝树等文物遗存。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文物考古单位,三省市的政协也在为荔枝道申遗工作出谋献策、贡献智力支持。

就在前不久的5月16日,川陕渝三省市政协在重庆涪陵召开联合协商会议,就涪陵荔枝道申遗及沿线文旅产业协同发展建言献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川陕渝三省市政协召开联合协商会议,就涪陵荔枝道申遗及沿线文旅产业协同发展建言献策。

协商会议上,三省市发表了《川陕渝地方政协推进荔枝道申遗及沿线文旅产业协同发展倡议书》,希望通过建立定期联合协商会议制度,共同开展荔枝道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助推荔枝道申遗及沿线文旅产业协同发展,做实做强荔枝道文化品牌。

涪陵荔浦春风牌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涪陵荔浦春风牌坊

· 文博专家 ·

摸清家底的前提下对荔枝道保护利用

“在荔枝道成为‘荔枝道’之前,它就已经存在了。荔枝道是蜀道最东面的一条路线,蜀道所存在的保护和利用的问题,它也同样存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北京大学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主任孙华在接受封面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对荔枝道的保护利用应当是在摸清家底的前提下。

孙华认为,在今后的考古、申遗工作中,首要任务就是“摸清家底”。“荔枝道的保存现状等基本信息尚不充分,哪些稍加整治就能通行,哪些道路需要花大力气修复,哪些已经被完全破坏,这些都需要细致的考古调查。”

在“摸清家底”之后,才能谈得上对其进行保护利用。孙华建议,川陕渝三省市应加强统筹联动,做好整体考古、保护和利用规划。

“保护的前提下,才能谈利用。在做好保护的基础上,再发展旅游业,带动沿线农村、城镇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利用也不失为一种保护。”孙华还表示,“申遗”是遗产利用的一种方式,也是世界“走进来”、荔枝道“走出去”的途径之一。

申遗不是目的,而是为了更好地展示、保护中华璀璨的遗产。“同时,申遗也是让当地政府、民众了解历史和文化,自觉地保护遗产。”孙华说。

对此持相同意见的还有白九江。在他看来,荔枝道“申遗”对其保护利用起到了牵“牛鼻子”的功效。“荔枝道、蜀道存在这么多年,正是因为申遗工作大家才纷纷关注起来,研究、保护、展示、利用的工作都开始推进起来。”白九江说。保护利用是相互促进的关系,要保护利用好蜀道、荔枝道这种线性文化遗产,就要逐步恢复它的交通功能。

白九江认为,虽然荔枝道是以运送鲜荔枝命名,但其本身出现的时间更远更早,且后世也在进行使用和维护。从这一点来看,除了历史价值,荔枝道还寄托了后世的情感。比如,人们能够从“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等文学作品中,看到对封建统治者专制、挥霍的诟病。

此外,荔枝道还是古代中央政府加强对黔中,乃至更南的少数民族地区管理的重要通道。“荔枝道是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特别是在南方地区治理体系的一种延伸。”白九江说。

按照相关规划,今后一段时期,川陕渝三省市将深入开展蜀道“考古中国”重大项目,以蜀道考古调查成果为基础,对荔枝道开展跨学科多领域的研究阐释,共同做好荔枝道保护利用和申遗前期各项工作。同时,结合地方实际,逐步健全完善荔枝道展示利用体系,开发特色产品和服务项目,打造文化旅游精品线路,进一步扩大荔枝道文化旅游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荔枝道的“重生”,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