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辈子建立起来的科学思维,没想到最终却败给了爱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爱情或许真的可以让人忘却年龄,那年,她是风华正茂、初出茅庐的29岁年轻女记者,而他却是为国家科研殚精竭虑,阅历丰富白发苍苍的63岁火箭专家

然而就是这样两个看似毫无交集的人却因一次采访,决定跨越巨大的年龄差毅然的走到了一起,从相识到想相知相伴,27年的相守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了“爱真的可以抵万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更令人震惊的是,身为妻子却在丈夫逝世后才真正知晓其火箭专家的身份,这对年龄差距如此大的夫妻到底是谁?在他们身上又到底发生着怎样令人动容的爱情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国奉献

杨南生于1921年在福建出生,长大后跟随父母一起搬到北京生活,彼时社会动荡不安,而杨南生在战乱中学习成长,小小年纪的他立志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报效祖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长大后杨南生考到了心爱的西南联大,大学毕业后他以优异的成绩公费留学前往英国。

国外的生活让他开阔了眼界,也让他更加坚定自己为祖国报效的决心,1950年杨南生拿到了曼彻斯特大学博士学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青年杨南生

彼时的他学业有成前途一片光明,于是他迫切的回国,率领年轻的固体火箭科研队伍先后在多地研究火箭。

从1956年开始,杨南生先后在国防部担任院长、工程师,之后他的工作也随着火箭研究不断调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国第一枚可返式微型制动固体正是在他的主持下研究成功的,毫不夸张的说,我国在固体火箭上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杨南生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然而如此丰功伟绩的杨南生原本可以和其他同事一样成为中科院院士,或是获得“两弹一星”的荣誉称号时,他的名字却悄然消失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原因是杨南生对科研工作极致的追求,被调离北京到陕西工作,而且不为名利,赤子之心令人敬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也正是因为工作上的调动,杨南生遇见了自己直击灵魂的爱情——小自己34岁的新闻女记者张严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特殊的采访

1982年 张严平从山东大学中文系毕业顺利进入了新华社成为一名优秀的记者,两年后张严平接到了一次特别的采访任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正处于我国两会阶段,经报道组通知她要负责采访一名陕西的人大代表,也是一名伟大的科学家,此时的张严平还不知道自己即将采访的这个的对象正是他未来的丈夫杨南生。

1984年3月,新华社记者张严平敲开了杨南生的房门,其实从知道自己要采访一位科学家后,张严平心中十分紧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房门打开后,映入眼帘的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张严平拘谨又不失礼貌的微笑的走进屋准备按部就班的开始采访。

张严平询问了杨南生的工作,但出于严谨和对工作的保密性,杨南生都不正面回答,就当张严平以为这次采访就要在尴尬和枯燥中结束时,杨南生突然转变话题聊起了艺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问张严平“你们年轻人都喜欢看什么书,听什么音乐?”

突如其来的一问让张严平愣了片刻,但同时也勾起了她的兴趣,就这样两人你一言我一语的聊着。

贝多芬聊到了肖邦,从舒婷的诗集聊到了古今中外的小说,从严谨正式的科学到社会的变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两个小时的时间很快过去,他们就像许久不见的老友一般有着说不完的话题,这次采访让张严平印象深刻。

她觉得杨南生其他科研工作者自带的威严不同,他满面笑容,一双眼睛炯炯有神令人印象深刻,岁月留下痕迹的面庞尽显多年沉淀的气质和阅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跨越灵魂的爱恋

或许从此刻开始张严平的心已被深深的吸引,一句“再见”拉回了张严平的思绪,离开时张严平有些失落,因为此时她也不知道以后还有没有机会再见到杨南生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缘分使然,或许这个世界上存在一些惊奇的奇遇,几天之后两人再次相遇了,这次杨南生一眼就认出了对方并积极地打招呼“又见到你了记者同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次两人不在采访而是谈天说地,这次两人依然交谈甚欢,甚至讲话超过了此前的频率,离开是两人互相交换了联系方式,而杨南生也回到了陕西、张严平继续留在北京工作。

但从这之后,在那个交通和通讯都不发达的年代,两人成为了“笔友”,用书信的方式开始互相讲述自己身边发生的趣事,或许这也是一种表达思念的方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们从学术到生活,从爱好到发展,他们互相彼此诉说着自己的故事,了解着对方,也正是在此期间张严平知道杨南生之前有过一段婚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是他在国外留学期间,但不幸的是他的妻子再婚后第三年因癌症去世,留下一对可怜的儿女。

整整两年时间,张严平给杨南生写了98封信件,随着时间两人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信件的内容也越写越多,张严平也对这段关系产生了新的想法——结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当她想告诉对方自己想法时,没相想杨南生先自己一步,通讯两年后两人再次在北京大会堂见面,这一次杨南生送给张严平一个装了红豆的盒子并告诉她“小平,我们结婚吧!”。

一个风华正茂,一个步入人生中秋,这段特殊的爱恋毫无疑问遭到了反对,她身边没有一个人认为她可以和一个能当她爷爷的人在一起会幸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此时的张严平铁了心要嫁给对方,甚至不惜和父母断了联系,就这样张严平为了爱情独自一人来到了陕西。

1986年6月2日,在杨南生简陋的家里,没有婚礼没有宴席,两人结婚了,这一年杨南生65岁,张严平29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婚后两人生活得十分幸福,虽然过得不算富裕但张严平甘之如饴,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我们之间是纯粹的爱,我的精神世界富足了”。

婚后张严平回归家庭,而杨南生为了给妻子更好的生活他拼命工作,直到1989年杨南生工作调回了北京,两人居住在航天大院的老旧单元房中,但张严平十分满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几十年的朝夕相处让张严平对这个男人一次次刷新认知,他自律勤勉,得知他曾经被针对的事情张严平气愤打抱不平,但丈夫却十分淡然,他告诉她“小平,只要你在我就真幸福”。

就这样两人为爱相守,然而这样幸福的生活在27年后戛然而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3年,92岁的杨南生因病在北京家中逝世,56岁的张严平看着空空去也的家和曾经丈夫生活过的痕迹失声痛哭,她惆怅万分久久不能从失去丈夫的悲伤中走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也正是此时,张严平才知道自己以位普通的科学家是我国有名的火箭专家,是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主持人....

去世丈夫的7年时间里,为了缅怀,她写下了《君生我未生》,书中300万字记录着她和丈夫从相识到相守这27年走过的风风雨雨和对亡夫的思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世界有无数相同相亲的灵魂,在不同的时空中分享着彼此的生命信息,这也是一种喜悦和幸福,杨南生和张严平用实际行动诉说着这世间美好的爱情,让人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