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几百年来,默默保卫着帝都的城墙,已成为北京人生命的一部分。老舍也曾说北平是与欧洲四大都城(伦敦、巴黎、罗马、堪司坦丁堡)相媲美的城市。

本期起节目就让我们欣赏一下1919年代,美国摄影师西德尼·戴维·甘博镜头下的老北京城吧!(原版黑白照片已被修复上色)

△钟楼

现存的钟鼓楼是清乾隆十年(1745年)重建的,但其址作为钟鼓楼早在元至元九年(1272年)就已经形成了。

鼓楼上有一面主更鼓和二十四面小鼓。其中现存的主鼓直径近两米,由整张牛皮蒙制。在清乾隆时期,每天寅时和戌时要进行两次报时,敲鼓时,城门开;鸣钟时,城门关,交通断。

△俯瞰老北京四合院

俯瞰居民区,没有高耸入云的高楼大厦和各种杂乱的筒子楼,映入眼帘的则是一种古朴而宁静的画卷,与欧洲老城带给人的感官颇有几分相似之处。

△青楼门口的挂牌

在当时对娼妓有一套相对完整的管理制度,正规的“失足妇女”不仅要在从业前提出书面申请,还要有人担保和从业场所,核准之后,还要为其颁发正式“上岗证”。

△风尘女子

青楼的雕花窗棂前,三位青楼女子正静静地凝视着为她们拍照的摄影师。她的表情既非喜悦也非悲伤,而是一种深深的沉静和淡漠,仿佛已经习惯了这个世界的冷漠与无情。

△美国公理会灯市口教堂

教堂曾经是北京最大的基督教教堂。 1864年,美国公理会的传教士白汉理进入北京,1873年在灯市口油房胡同(灯市口北巷)建立教堂,可容纳200人, 1900年,教堂被义和团焚毁;1902年,梅子明利用清政府庚子赔款,在灯市口大街的中段重建教堂。

△教堂外合影留念的少女

这张照片中的孩子们都来自贝满女中,该中学也被亦称“贝满中斋”,属教会学校,是北京最早的西式学校,也是北京最早的女子学校,1864年由美国公理会创办,创办人裨吉励莎。

△遂安伯胡同的小朋友们

照片中的小朋友们穿着简朴,颜色单一,却透露出一种朴素的美感。有几个孩子好奇地打量着这个手拿相机的老外,他们的眼睛瞪得大大的,仿佛想要看穿这个神奇的“黑盒子”。

△遂安伯胡同的居民

一位和蔼可亲的奶奶正抱着她可爱的孙子,头上戴着的虎头帽再搭配那炯炯有神的大眼睛,显得十分可爱。

△ 民国时期的婴儿车

一位父亲正推着他自制的婴儿车,悠然地走在狭窄的巷子中;阳光透过胡同两旁的古老建筑,斑驳地洒在他和婴儿车的身上,为这可爱的画面增添了几分暖意。

△四合院的内部景色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青石板铺就的院落,在四合院的角落里,一棵古老的槐树静静地矗立着,整个四合院的院内景色充满了古朴典雅的气息,每一处都透露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东直门外的护城河

东直门位于北京内城东垣之北,原址为元大都崇仁门。永乐十七年取“东方盛德属木、为春”和“直东方也,春也”之意,改为现名。照片中城楼与护城河交相呼应,处处散发着古典之美。

△前门附近的煤市场

当时由骆驼从京西门头沟煤窑运进北京城里的煤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在前门附近的煤市堆放销售。

△满族妇女

民国初年,失去了贵族光环的旗人已经没有朝廷来负担他们的生活,由于养尊处优惯了,也没有一技之长,他们不愿外出挣钱,生活变的困顿。

△后海

眺望远处钟鼓楼清晰可见,照片中央,孩子们在湖边玩耍,尽情享受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那时的后海,没有喧嚣的游客,没有繁华的商业气息,只有那份宁静和古朴。

△景山公园远望

从景山公园的高处眺望,不远处北海公园的白塔与其遥相呼应;那时,城市的轮廓尚未被高楼大厦所占据,一片绿意盎然的画卷尽收眼底。

△城墙(东直门与朝阳门段)

北京的城墙雄厚壮丽,高十米有余,上宽约十米,可容两车对开。而护城河,则宛如一条翠绿的丝带,环绕在城墙的脚下,河水清澈,波光粼粼,整幅画面是如此的和谐宁静。

△玉峰塔

玉峰塔也称“大塔”或“定光塔”,位于北京西北的玉泉山主峰上香岩寺内。乾隆皇帝曾即兴题诗《玉峰塔影》。有趣的是,诗中所述塔为九层,而现在的玉峰塔只有七层。究竟是皇帝计错数,还是后来又改建过,还没有一个肯定的说法。

△团城演武厅

该建筑群始建于1749年(乾隆十四年),位于香山公园东南处,是北京仅存的集城池、殿宇、亭台、碉楼、校场于一体的武备建筑群,历经270余年,依然巍峨矗立,雄风犹在。

△五塔寺

北京西直门外的正觉寺金刚宝座塔(又叫五塔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金刚宝座塔,前面的须弥座为心珠朗莹殿遗址。

写在最后:直到50年代末期梁先生还在为保护古城墙奔走呼号,“拆掉一座城楼像挖去我一块肉;剥去了外城的城砖像剥去我一层皮。”梁先生曾对一位拆除工作的负责人说:“50年后,历史将证明你是错误的,我是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