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是每一位中华儿女人生中不断触摸的文化符号。书本里、银幕上、照片中,中国人的成长,总是伴随着对长城新认知的积累、新记忆的构建。

长城,还是中华文化对外输出的最前端。外国人最早学会的几句中国话里,大都会有这么一句:不到长城非好汉。

然而,长城对大众而言,是熟悉的,也是陌生的。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认知渠道,都存在着局限性。书本里的文字略显抽象,银幕上则有太多的虚构,照片往往又只能提供主观视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昨日在北京卫视、北京广播电视台新媒体矩阵平台全网开播的纪录片《长城长》,便有效地打开了格局,填充了空白,弥补了遗憾。

这部大型人文历史纪录片由国家文物局和北京市委宣传部指导,北京广播电视台、北京市文物局主办,北京广播电视台王淳华艺术工作室制作拍摄,共10集,展现了长城的如诗如画和文化秘要。

调动艺术积累,回答重大问题

设问,是中文一种常用的语法,通过自问自答的形式,以引导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加强作者想表达的思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部优秀的纪录片,往往具备设问属性。创作者要敏锐地把握住观众最想知道、最需知道的问题,并将其简单明了地抛出来,然后引经据典也好、实地考察也好、遍访专家也好、剧情演绎也好,想尽办法给观众一个丰富的、详尽的、准确的、最新的答案。

作为享有“十佳电视艺术家”称号的《长城长》总导演,王淳华就非常善于在纪录片创作中以设问来切入,并用影像来作答。

王淳华早年间是电视剧导演,后来投身于大型电视节目和纪录片的创作。新世纪以来,她先是致力于文艺纪录片,代表作有《世纪影人》《岁月如歌》《百花》《人民的艺术》等,过去十年又致力于人文地理纪录片和人文历史纪录片,先后推出《大西山》《永定河》《长城长》三部力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民的艺术》《大西山》同样都是10集。每集只聚焦在一个点上,说全讲透,然后整合出一种多维度的全景式描绘,让难以触摸的历史和文化,在写意的风格里清晰可感。

新作《长城长》延续了她的创作理念,同时又在艺术表达和文化传播的样态上寻求了创新。整部纪录片,围绕着“什么是长城,我们为什么需要长城”为主问题进行自问自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每一集都聚焦于具体的问题,发散到不同的维度上。比如“长城如何实现军事功能?”“长城是如何修筑的?”等等。

王淳华之前参与过很多戏剧、电影、电视剧、大型文艺晚会的创作与制作,使用的影像技术和表现手法非常丰富。

片中可以看到全景式的空中航拍、跨越四季的延时摄影、大量4K高清拍摄、重现历史原貌的数字绘景、动情演绎的历史场面,达成了形式与内容的水乳交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什么说长城属于空间,也属于时间?

《长城长》的第一集《长城·源》,开篇便提出了一个问题:“长城属于空间,也属于时间”。

针对长城的空间与时间属性,普通老百姓也可以给一个答案,毕竟人们都学习过“纵横四万里,跨越三千年”这样的知识点。然而,我们果真充分理解了长城在空间和时间上的意义吗?

空间上,我们都知道长城是中原人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而建的,而本片在讲解长城的空间属性时,第一个指出的,是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对气候区域的划分。半干旱气候和半湿润气候,才是南北空间碰撞的根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具体的空间形态上,长城也远比我们认知中的“一条长龙”丰富得多。已知历史上最早的长城形态,是“春秋五霸”时代,楚国修建的“方城”。“依山而建”也并非长城的唯一选址理念,齐国以济水沿河修筑的齐长城,就大大拓展了人们的认知。

王淳华和导演组深知,何为历史上最早的长城,更是一个会随着考古新发现而不断变化的答案。片中先后引用了《汉书·地理志》、 “骉羌钟”铭文、“清华简”等古籍和文物资料,缜密地予以论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体现出了本片的一种“新学术观”特征。通过采访中外知名学者、拍摄史料文物,本片广泛借鉴考古学、建筑学、地理学、历史学等多领域最新的学术成果,多学科、多角度地探寻长城的秘密,令观众获取海量新知。

虽然已成遗址的楚长城、齐长城在当今的镜头拍摄下,显得有些“断壁残垣”,但它们带给人的震撼,并不比我们第一次登上山海关拍照留念小。只有看到了这些经历千年风霜的石块,我们才能更深刻地体会到“纵横四万里,跨越三千年”的气魄所在。

为什么说认知长城,就是认知我们自己?

《长城长》不仅精细地捕捉长城的物质形态,还深入地挖掘了其精神形态。在探究长城源起的过程中,中华儿女都会生出一种感触:“认知长城,就是认知我们自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长城的修建,证明了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华大地上便已经有了“领土国家”的概念。中华民族对领土和边界的重视,对领土内主权、人民、资源的保护意识,都是延续了近三千年的传承。

正如解说词中所讲:“砺石、黄土、方砖、白浆,一道道城墙、一座座堡寨。长城绵延横亘,与华夏文明携行与共,塑造彼此,也成为彼此。”

这又体现出《长城长》的另一特征——大历史观。

在“探寻”这个核心动作的推动下,长城在建筑意义上的长度与深度、内部与细部,在文化意义上的基因与精神、脉络与传承,都得到了深入的挖掘与细致的呈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淳华重视解说词的提炼,要求富有历史感和抒情性;也重视视听语言的运用,每每不惜工本还原历史现场。

片中以真人演绎的方式,呈现了《左传》中的《召陵之盟》。与古装影视剧不同,这种演绎并没有加入任何戏剧化的元素,动作与台词也都保留了古人的风貌。适度的情景再现,配合深入浅出的讲解词,勾勒出的是穿越时代、连接古今的对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长城长》以当下的语境,对长城历史进行最新的阐释与解读,对长城进行多维度的探秘,可谓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通过回望启迪未来。这种大历史观的站位,打开了观众的视野,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油然而生。

《长城长》如何兼顾北京特色和国际视野?

中国人最熟知的长城段落位于北京,《长城长》也是由首都北京出品的纪录片,王淳华导演在创作中用足了北京元素,成片尽显北京特色。

首先,由于保持最为完整,修葺保护到位,北京段长城的实拍素材是数量最多、质量最好的。项目于2021年8月立项后,剧组对北京长城沿线六个区的所有长城遗址大小点位,都进行了实地采访,获取的全是一手素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次,北京长城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研究技术也非常前沿。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的李哲教授20年间,利用小型航拍器、无人机、红外相机、激光雷达围绕长城拍摄了300万张照片,从宏观的尺度把握到微观的量化统计,建立了全国第一个长城全线实景三维数据库。

最后,《长城长》还挖掘了北京段长城的特色和故事,用当下与长城有关联的平凡人和平凡事,以小见大。一片看似不起眼的陶瓦,只因边缘独特的凹凸不平,就承载着解密悬疑的特质,锁定了长城在北京区域内诞生的具体时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京特色之外,国际视野也是王淳华在片中着力呈现的。

谈到明长城,片中既肯定了它是“书写在华夏大地上的精彩乐章” ,同时也指出它“让大明停下了征伐的脚步,使得中国在世界近代史开始之初,即被其他文明逐渐赶超”。

展现长城的雄伟壮观和文化底蕴,必然有助于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而从中国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进阶到世界之问,坚持从新角度、新视野、新发现、新观点去解读长城,也就具备了更广阔的国际视野,能够进一步提升这份影响力。

结语

刚刚开播,《长城长》便将全景式、多手法、大历史观、新学术观等艺术特色和表达创新展现得淋漓尽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后续片名《长城·烽》《长城·筑》《长城·融》《长城·卫》《长城·护》《长城· 乡》《长城·青》《长城·桥》《长城· 魂》可以看出,每一集都将开启一个新的维度,都会聚焦一个新的问题,并作出更为深入的解答。

边墙之守御、门户之开合、苍生之忧患、历史之续变,长城是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历史坐标与形象写照。

作为2024年度北京重点文化项目,《长城长》来得太及时、太必要了。它的摄制与热播,书写了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新篇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满囤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