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随着疫情管控的结束,餐饮业迎来全面复苏,按照常规逻辑,据有餐饮B端优势地位的海天味业理应扭转2022年的颓势,迎来一个较好的反弹年份。

但实际情况却多少叫人有些失望,公司全年仅实现营业收入245.59亿,同比下降4.1%;净利润56.27亿,同比下降9.21%;扣非净利润53.95亿,同比下降9.57%。其中:酱油产品收入126.37亿,同比下降8.83%;调味酱收入24.27亿,同比下降6.08%;蚝油收入42.51亿,同比下降3.74%;其他产品收入34.99亿,同比增长19.35%。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造成持续低迷的主要原因在于两点:一是渠道经销商数据的明显萎缩,2021年公司总共有7430家渠道经销商,但是到了2023年仅为6591家,足足下降了11.29%。二是通缩的影响,从社融数据看,2021年是290万亿,到现在已达到了400万亿,可2023年酱油均价反而下降了0.72%,也就是说放水并未进入到实体销售,势必影响到快消品公司的实际业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渠道经销商为何会持续减少呢?年报中并未给予详细解释,经初步揣测可能在于:1、2018年的时候,海天的经销商就已经覆盖90%以上的区市县,320个地级市,2500个县区市,渠道铺设面非常饱和,想通过经销商数量的增长,带动大面积覆盖人群增长的时代已经过去,因此公司对渠道建设的投入力度应该会有所减弱。

2、双标、添加剂事件负面影响的发酵,部分经销商可能为保障短期销量选择了刻意回避,转战其他的调味品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尽管业绩承压较大,但是我个人觉得问题其实并不严重。首先,海天依然保持着调味品行业一哥的地位,2023年产销量均超过400万吨,名列行业第一,中国品牌力指数2023C-BPI榜单显示,海天蝉联酱油(连续13年)、酱料(连续4年)、蚝油(连续4年)行业第一品牌。2023年与2021年相比,经销商数量虽然下降11.29%,但是销售收入仅下降了1.78%,说明单个经销商的平均收入是上升的,终端表现并不差。可以预见随着时间推移,双标、添加剂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会越来越弱,因为业内实际上都这么在玩,你觉得海天不行,那么到底谁行,其实你自己也说不上来,消费群体的记忆保鲜期没有那么长。

其次,通缩不可能是常态,通胀肯定会来,仅仅只是时间问题,未来随着成本持续上升,消费品涨价也会是必然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不翻篇进入2024年之后,情况已开始有所好转,从一季报数据看,1-3月海天味业共实现营业收入76.94亿、净利润19.19亿、扣非净利润18.6亿,分别同比+10.21%、+11.85%、+13.34%,虽然盈利还没有突破2021年同期水平,但是营收已创出同期历史新高,表明销售端正在逐渐复苏,是一个很好的现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很多人还是会老声常谈,什么调味品行业竞争激烈、门槛太低、护城河不足等等。关于护城河的问题,我想做过自媒体的人一定会知道成为网红到底有多难,很多时候就是天时、地利、人和的产物,不是光靠努力就可以实现的。一个人尽皆知、家喻户晓的品牌本身就自带巨大的流量,相当于自媒体中的网红大V,你怎么能说这不是竞争优势、不是门槛呢。

所以,在我看来尽管海天最近三年不断走麦城,但是作为核心逻辑的品牌护城河并未被动摇,它依然是A股最好的标的之一。非要要讲缺陷的话,主要还在于即使下跌了这么久,估值依然偏高,始终让人感到有些下不了嘴。

(风险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观点仅代表个人意见,所涉及标的不作推荐,据此买卖,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