泱泱华夏数千年,无数君王尽风流,并不是每一位古代的君王生前位居庙堂之上都能够统领群臣,名流千古的,有一些国力薄弱的小国君王不惜委身于强国的威名之下,靠讨好和进贡才能求得一丝活路。

在这些附属小国中有着这样一位君王,他虽然不能像大国君王那样为了子民开疆拓土,但是却能为了自己的子民殚精竭虑,为保一方平安,更是不惜向大国低头俯首称臣。

他的子民纷纷感恩这样一位爱民如子的帝王,即使穷其一生追随,世世代代为其守陵也心甘情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神秘的古墓主人

在浙江南山村就有一个家族,祖祖辈辈世代住在山里,只为了守护一座陵墓;至于陵墓主人的是谁,他们到死都不说出来。

当记者前去采访时,这一代的守墓人已经完成了他毕生的使命驾鹤西去了。

村子里有一些上了年纪的人说,先前在无意中听见守墓人的儿子说过一次,好像是埋了一个皇帝,至于这位皇帝的名号和国号都不得而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位守墓人的儿子离开村子已经多年,老守墓人也已经归西,墓主人的秘密似乎成为了永远解不开的谜团。

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经过一段时间的比对,和历史查证,发现此坟墓是五代十国时期的一座古墓,墓主人很可能就是五代十国中吴越国的最后一代君王——钱弘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钱弘俶

乱世君王

钱弘俶,出生于“千年名门望族,两浙第一世家”的吴越钱氏家族,他的祖先钱镠开创了吴越国,在他的统治下,杭州和浙江一带的经济飞速发展,一跃成为江南地区的富庶之地。

钱弘俶是吴越国末代君王,钱元瓘第九子,钱倧之弟。

948年,被胡进思拥立为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钱镠

钱氏家族,家风严谨,钱镠要求后世钱氏子孙“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皆当无愧于圣贤。”

受家风影响,钱弘俶生性善良,他登基后,大臣胡进思一直谏言让他杀掉废帝钱倧,他念及兄弟旧情,始终没有同意,并暗中派亲将薛温去保护哥哥的安全。

钱弘俶登基次年,便下令免除老百姓的欠税,并且将吴越国境内的废弃田地无偿分发给老百姓耕种,国家不收取任何费用,这个举动让他得到了百姓的认可,从而也保证了老百姓的口粮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鼓励耕种,他又招募了数千人专门负责耕种境内其他废弃的耕田,钱弘俶此举,将吴越国的农耕生产力带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他在位期间,国内粮食丰足,一斗米卖十文钱,百姓安居乐业,国富民强。

钱氏家族擅长经营,早在钱镠创立吴越国的时候就大力发展经济,他重视农桑、兴修水利,加上吴越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钱镠便积极修筑海塘,大力开拓海运,发展海运贸易,与海内外各国各地区都建立了商业往来,吴越国的造船业当时在世界上都是首屈一指的。

据日本国专员统计,往来海上贸易使用的商船,几乎全部是中国制造,而这些中国船只都属吴越国出品。

地理位置的优越和造船业的发达,也带动了吴越国与他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继承大唐后期的海外贸易基础,吴越国分别与高丽和日本建立了贸易往来,到钱弘俶登基后,他对海外贸易的发展和文化交流更加重视,曾亲自派遣使臣前往高丽、日本等国迎回佛教天台典籍。

钱弘俶毕生崇信佛教,他还在台州任刺史时,名僧徳韶就认为钱弘俶他日必能为王,并说:“他日为霸主,勿忘佛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徳韶

在他嗣位之初,亲自将徳韶迎接至杭州奉为国师,行弟子之礼。

自此以往,钱弘俶对佛教始终倾注极大的热忱,广建寺塔,广招僧徒,大印佛经,比较重要的一个事迹是钱弘俶在位期间仿印度阿育王分两批敕建“八万四千金涂塔”以充供养,吴越国成了名副其实的东南佛国。

钱弘俶作为吴越国最后一位君王,他的仁德不仅仅表现在懂得为百姓谋福利,更多的还是他的审时度势,身在乱世之中,他始终牢记百姓的安危。

南唐李煜求救于他时,他明明知道,南唐一灭,吴越国也会陷入险境,但是,他已经看清了赵匡胤夺取帝位的大势已定,他拒绝了李煜的求援,不顾满朝文武的反对,在赵匡胤挥军南下之际,出兵助宋灭了南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煜

南唐灭国后,吴越国唇亡齿寒,孤立无援,为保吴越国百姓一世平安,钱弘俶在祭别钱镠陵庙时失声痛哭,在国家社稷和百姓安康两者之间,他选择了后者。

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钱弘俶奉旨入京,遂被赵匡胤扣留,钱弘俶知道无路可去,为保吴越国百姓安康,咬牙双手奉上了吴越十三州的疆土,自降封号为王。

虽然,他因此丢掉了自己的帝位,却在委曲求全中保住了吴越国境内的百姓不受战争的杀戮之苦,他在吴越国百姓的心里仍然是唯一的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的举动,在外人看来是吃软怕硬,实则是极其聪明的举动。

以当时吴越国的兵力,要对付赵匡胤的人马根本就是以卵击石,即使和李煜联手,也难有胜算,如果当时拼死抵抗,最后只能落得人才两失,血染疆土。

不如,亲手将疆土奉送给赵匡胤表忠心,既能让吴越国百姓免于生灵涂炭,也能暂时稳住赵匡胤,好再做打算。

果然,赵匡胤对他双手奉上的大礼并没有多上心,本来这吴越国的疆土也如他的囊中之物,随时可取,只是钱弘俶自己眼巴巴送来的,到免了他的舟车劳顿。

赵匡胤建立宋朝后,钱弘俶为了维系吴越国和大宋的关系,每年都会向大宋进贡无数的奇珍异宝,为的就是能依靠大宋的国力,庇护吴越国境内的百姓在战乱纷飞的年代能够偏安一隅,免受战火洗礼。

他这样心中常怀百姓之苦的帝王,与其说他亡国,不如说他将江山都归还给了百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赵匡胤

死因成谜

正是这样一位爱民如子,一生向佛的好皇帝,却在六十岁大寿时,与来自大宋的贺寿使者在痛饮一夜后,突然暴毙。

关于他的死因,史书上没有任何的记载。

有人猜测是宋朝皇帝赵匡胤赐了毒酒,逼迫其退位让贤,也有人说是钱弘俶拿自己的命作为条件交换让大宋皇帝答应继续保留吴越国百姓性命,还有人说是他过度饮酒,导致暴毙。

无论怎样,他的死因都已无从揭晓,唯有他在位期间为吴越国百姓所作的卓越贡献不可磨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史书可以忽略他在位时的功绩,也可以隐瞒他的死因,但却不能阻止吴越国百姓对他的爱戴之情。

如果后人问吴越国有哪些君王比较的出名,那非钱镠和钱弘俶莫属了,一位是开国君王,一位是最后的君王,这爷孙俩为吴越国百姓所作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曾经钱镠在杭州凤凰山修建子城,内建宫殿,就有风水先生建议他填平西湖,修建皇宫,定能千年不衰。

钱镠淡然一笑,说道:“周朝最长也不过区区八百年,我怎么可能活千年,如果因为我的一己之私,而让杭州城的老百姓遭殃,这千年的骂名,我恐怕是背不起啊!”

作为一代君王,能考虑百姓疾苦,敬畏自然,懂得顺应天意,实在是值得人尊敬的明君。

同样,身为钱氏子孙的钱弘俶对内注意安民,发展经济,对外继承祖训,奉中原为正主,护佑吴越国子民国泰民安,这在那样战乱纷飞、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的年代,实属不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千年守陵人

史书记载,钱弘俶死后,葬于河南洛阳,他的墓志铭至今还保存在河南洛阳博物馆。

至于他的墓葬怎么会出现在浙江南山村,却不得而知。

有人说,葬于洛阳的只是钱弘俶的衣冠冢,他的真身经王室内秘密转移至南山村埋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至于他为什么会选择此地作为身后安息之地,应该是他到死也放心不下爱他的百姓,他要葬在自己的国家,天天看着自己的百姓幸福生活,才能安息。

也有人说,他这样做,是为了化为天神,继续保佑吴越国的子民免受灾害之苦,世世代代富庶。

无论外界如何评说,钱弘俶离不开吴越国百姓的心应该是真的,到死他还在为自己的百姓担忧。

关于那户神秘的守陵人的身份,也是众说纷纭。

他们或许是钱弘俶身边的臣子,见证了他一生的功绩,也深深为钱弘俶的行为感动,甘愿世世代代隐姓埋名,为他守护陵墓,确保他死后能在这样一个僻静的地方获得一丝安宁,不用再日日为了百姓的安危而弃自己的帝王尊严不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至于他们为什么连帝王的名号也要对外隐瞒,世代负责守陵的后人,只靠着口口相传来交代任务,外界猜测是害怕书面的文件会落入心怀不轨的人手里,给帝王的陵墓带来毁灭性的破坏。

正是世代守陵人的忠心护主,才保留了钱弘俶陵墓的完整性。

经历了数千年,有关于这位吴越小国最后一位君王的历史再次重现于后世,也让越来越多的人对这位”亡国之君“的理解有了更多新的认识。

回溯中华数千年的历史,威名赫赫的君王有无数,但像钱弘俶这样将民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时时刻刻为黎民百姓着想,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文化,提高老百姓的实际收入和幸福指数的君王又有几人呢?

千年守陵不简单,但是,能为这样一位难得的明君守陵,却是吴越国百姓回报君王恩情的最恰当表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知网文献检索:

《浙江临安钱氏》、《身前事、身后名》、《吴越王室佛教信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