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

蔡树菁 李增辉 杨立志

2021年5月21日21时48分34秒,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漾濞县发生6.4级地震,当地16686户民房及各类基础设施不同程度受损,直接经济损失达18.7亿元。作为当年首批抵达震中的专业救援力量,三年来,漾濞县消防救援大队持续完善灾害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时刻准备着,当好人民“守夜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年地震发生时,我们15分钟就赶到了震中。”大队党委书记、政治教导员杨静回忆,“当时心里只有‘立即救人’,能救一个是一个。”但15个消防员,携带50余套救援装备,面对大片受灾的村庄,力量还是有限。

从弱到强,震后三年,漾濞县消防救援大队日益完善灾害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在综合应急能力提升、应对地震应急救援准备等方面有着明显的提质升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按照‘全灾种、大应急’的要求,按标准组建了1支地震救援前突分队,1支轻型地震救援分队,日常训练中不断模拟实战,确定分组作业人员、车辆编程,确保尽可能科学、高效完成地震应急救援任务。”漾濞县消防救援大队大队长唐李斌介绍,大队先后配置了地震救援前途车、背负式液压破拆工具组、高频破拆工具组等地震应急救援装备540余件套,整体装备构架显著提升,装备结构更加合理、质量性能更加均衡。“同时,我们定期选派消防员参加各级各类专业培训,不断提高队伍训练水平和打赢能力。”他说。

“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这是我国逐步形成的自然灾害应急预案体系。漾濞县消防救援大队在日常防范中,结合这一体系推动了“联勤联动、高效协同”体系建设,加强与社会联勤联动单位的交流合作和重难点救援课题攻关,完善协同响应、指挥、处置、保障机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还将继续完善实战实训方式,提升队伍能力,日常做好自然灾害应急救援宣传,不断织密‘安全网’,才能尽可能减小突发自然灾害中的伤亡。”唐李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