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2年11月,江西万载县一名高中女老师给学生布置作文。

学生都按时完成。

次日,在批改学生作文时,一篇“特殊作文”让女老师大惊失色。

内容为:

陌生男子在看到我奶奶大声呼喊后,心生了杀人灭口的念头.......

今天是11月12号,差不多一个月过去,凶手仍没有找到,这成了我的一件心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事后,女老师急忙将这篇作文呈交给警方,希望能为前不久发生的杀人案提供线索帮助。

几个月后,杀人案告破。

凶手居然真是这位学生。

在接受新闻采访时,警方拿出这篇“特殊作文”感慨:就是这篇他自己写下的作文,详细记录了犯罪经过,成为他定罪的关键证据。

这个少年为什么要谋杀自己亲奶奶?为何在作案后,又要以作文形式记录犯罪过程?

了解来龙去脉,不免感慨:人性之恶,竟到这个地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凶手一共毁掉了两个家庭。

小雨是江西万载县人,12岁,就读初中。

2012年10月14号,星期天。

学校不上课,小雨一个人在家里卧室看书。

下午五点,天台楼道有声音。

小雨回头一看,忽然有个少年从天台爬过来,问:你就一个人在家?你家大人呢?

小雨说:出去了,就我一个人。

少年没做声,走了。

片刻后,少年再次返回小雨屋内——下半身只穿着一条内裤,手里还握着一把尖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雨拼死反抗。

少年因为没有过性经历,暴力性侵一时未能得逞。

危急时刻,小雨的哥哥姐姐回来了,听到小雨呼救,两人急匆匆往楼上房间走。

“是谁?”

凶手见事情败露,竟生出杀人之念,操起随身携带的尖刀,对准女孩腹部猛刺......

凶手从天台位置跑了。

小雨被送往医院抢救。

重症监护室医生虽然见多了“大场面”,但见此一幕,不免揪心:

“到医院时,女孩的肠子在挂在外面有1.5米长。”

经抢救,女孩命是保住了,身体却落下病根,并患有严重抑郁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雨案发不到2小时,警方又接到一起报案——

一名老太太惨遭砍杀。

这位老太太的住址,即案发现场,距离小雨家里居然仅有数米之隔。

通过对两起案件的现场侦查,警方推测如下:

凶手为同一个人。

小雨住宅和老太太住宅是旧式的连体楼房,从一方天台,可行至另一方天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预计当时情形是,凶手强奸未遂后,就从小雨家天台位置逃走,进入老太太家里。

老太太可能是察觉出什么,想阻止凶杀离开,结果惨遭毒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太太遇害时,家里无人。

小雨被侵犯时,因房间昏暗,情绪恐慌,没能记清凶手模样。

随后赶来的小雨家人,也没能看清凶手外貌,只是从背影判断,“年纪不大,二十左右的样子”。

这可让当地警方犯了难。

没有人证没有摄像头,再加上凶手是随机作案,无法采用“排查关系”的侦查手段。

想破案,该从何下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丝血迹,成破案关键。

老太太遇害现场,有大量血迹。

因为老人是被凶手用柴刀砍死的,脖子中了多刀。

不过,沿着凶手逃跑路线侦查,警方发现凶手也有受伤,地上留有少量的血滴!

有血迹,就能提取嫌疑人DNA。

问题是,现在还没能小范围锁定嫌疑人。而事发小镇有足足十万人口,逐一排查的话,这得动用多大警力资源?

况且基数太大,很可能会百密一疏,让嫌疑人逃掉。

警方想出一招:针对嫌疑人的Y染色体基因,进行全镇的家族排查。

男性染色体由X和Y组成。

其中Y染色体基因特性,会一直伴随子孙继承延续。

因此社会调研发现,同一地区,同一个姓氏的家族男性成员,其Y染色体都具有一定的共性。

警方就想,全镇姓氏家族188个,那每个家族都进行抽血化验(单人),不就能锁定嫌疑人家族范围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妙招。

排查发现,死者老太太的丈夫所属“方氏”家族,竟和凶手染色体Y形成了高度匹配!

凶手就潜藏于这家族之中。

锁定这个大家族,再逐一进行DNA验血。

三个月后,大排查结果出炉,所有人为之错愕——

凶手不是别人,就是死者老太太的亲孙子方组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落网后,方组才交代了自己犯罪的前因后果。

方组才16岁,在县城就读高一。

那天是星期天,他本打算到网吧上网,可兜里没钱了,就想回奶奶家里偷钱。

钱没偷着。

心情郁闷,四处闲逛,恰好看到隔壁小雨单独在家,遂产生邪念.....

事情败露后,方组才想通过奶奶家逃跑。

不巧被奶奶撞见。

奶奶听见隔壁有呼救,又看孙子下半身只穿了一件内裤,便什么都懂了。

“你怎么可以做这种事啊!你现在就跟我去派出所。”

受到指责后,方组才大怒,举起旁边的柴刀,砍向奶奶。

老人哀求着,“明呀,你怎么是这样?求你,不要再剁了,不要剁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方组才没有停手,一口气连砍十几刀。

因握刀不稳,不小心划伤了自己大拇指,在逃跑时留下血滴——这血滴,成了后面破案的铁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走访得知,方组才是由奶奶抚养长大,奶奶对孙子很是疼爱。

方组才则显得有些不成器。

对学习不上进,平时最喜欢的事就是上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方组才喜欢写作文,在他心里,语文老师是自己最信任的人。

因此,在以旁人口吻写下自己犯罪经历时,他还在文末标注:

希望老师心照不宣,不要和任何人提起我这篇文章。

当然,老师可没这么蠢,会选择包庇一个杀人犯。这篇作文,也成了定罪关键证据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让人不可思议的,是方组才的心理素质。

案发后,方组才第一件事就是回家冲澡,把衣服洗干净。

随后正常上学,连当天晚自习都没有缺席。

方组才还参加了奶奶葬礼,没有一点眼泪,也没有表现出一丝紧张。

外人没看出任何端倪。

警方谈到逮捕凶手细节。

当方组才第一次被拷上手铐时,这个只有16岁的少年,居然没有一点慌乱。

他只是平静地辩解,“不是我干的,我不可能会做这种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方组才的嗜血和冷漠,让我想起前不久发生的邯郸杀人案。

  • 凶手都是未成年,作案手段让人发指。

  • 凶手在作案前后都表现出惊人的超强心理素质,成年人都“自愧不如”。

如此种种,让我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

有些人,天生就是内侧前额叶皮层出了问题,对他人的痛苦置若罔闻,对人间极恶之事如饥似渴。

有些孩子,就是天生的恶魔。

至于方组才的最终判决,我没有看到公开报道。

不过,在刚落网时,方组才说过这样一句话,“爸,我错了,我争取早点出来了孝敬你。”

这侧面说明,凶手虽然只是孩子,却比谁都更聪明:

未成年犯罪,没有死刑,且很可能因此获得轻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邯郸未成年杀人案现在还在审理阶段。

虽然不足14周岁,但最高法已经通过审核表态:追究刑责,绝不姑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方组才案发生那会,移动互联网尚且没有今日这般趋势。

十年过去。

在舆论推动下,未成年最低刑事责任下调至12岁。法律虽不完美,但好在总是一点点进步。

希望未成年人保护法能愈加完善。

希望我们能持续关注邯郸未成年杀人案后续。

先有方组才,后有大连13岁男孩杀人,今又有邯郸三渣.......人间多少恶魔,惯以“孩子”之名给自己辩护。

救赎之路不在别处。

唯有严惩,才能遏制人性之恶。

唯有严惩,才能以儆效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