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崔宸曦在比赛中。

崔宸曦获得女子滑板街式比赛第五名,曾文蕙获得第七,在为期四天的奥运资格系列赛中,中国滑板队没能站上领奖台,但他们为巴黎奥运踏出了坚实的一步,也成为中国滑板运动发展的一股强大动力。

奥运会资格系列赛·上海落幕了,但这股奥运热潮以上海为中心辐射全国,余温未减。在赛事举办地黄浦滨江城市公园旁的滑板公园里如今每天都聚集着众多年轻滑手,其中有不少都是十岁以下的初学者,引领他们站上滑板的,就不乏年轻的中国滑板队队员。

“很高兴看到身边有越来越多人爱上滑板。”曾文蕙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采访时就谈到了滑板在中国的未来,“这项运动能够帮助年轻人变得更成熟和更自信,我希望我能带动更多人爱上滑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滑板国家队。

从上海,滑向巴黎

来上海参赛的前两周,曾文蕙刚刚从美国回来,为了备战这场奥运历史上首次出现的资格系列赛,曾文蕙特意在洛杉矶和圣地亚哥训练和比赛了一段时间。

“那里是滑板的起源地,有很多场地也有很多厉害的滑手,我们经常会在一起滑,然后一起学习和交流。”进入国家队后,曾文蕙几乎每一年都要去国外比赛和学习,“因为真的喜欢这项运动,愿意把时间花进去。”

带着在滑板起源地积累的经验和信心,19岁的曾文蕙在上海的奥运资格赛中展现出极强的竞争力,从预赛到决赛,她的每一轮动作都能引来观众的呐喊和尖叫,甚至连对手都为曾文蕙的表现鼓掌喝彩。最终,她获得164.74分排名第七位。

和曾文蕙一样,14岁的崔宸曦为了这次奥运会资格系列赛,也潜心准备。过去几个月里,崔宸曦辗转于瑞士、意大利、日本、阿联酋等国家参加奥运积分赛,为自己梦寐以求的巴黎奥运赚取积分。

在上海的城市公园里,崔宸曦展现出了较同龄选手甚至年长选手更稳定的心态和更成熟的技巧,决赛阶段,她最终以247.44分排名第五位。

作为亚运历史上年龄最小的金牌得主,崔宸曦努力不止。在这场资格系列赛前,她已收获51493积分,加上如今第五名的127466积分,178959的总积分让她目前的世界排名位列第八。崔宸曦的教练团队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崔宸曦在上海获得了不少奥运积分,只要布达佩斯站闯进前十六强,就能100%晋级奥运会。”

从奥运会资格系列赛·上海正式出发,崔宸曦和曾文蕙正一点点接近她们的目标,在她们身后,中国滑板队的其他滑手们也在全力以赴。男子碗池比赛的陈烨和女子滑板的兰俊宜虽未进入决赛,但都在为奥运资格持续努力,他们也迅速投入到奥运资格赛布达佩斯站的备战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崔宸曦在比赛中。

没有天赋?那就用努力和热爱来凑

历史首次举行的奥运会资格系列赛·上海,成了年轻人挥洒汗水的舞台,也让更多中国观众体验到了极限运动的年轻无畏和大胆尝试。

崔宸曦比赛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除了超越年龄的大心脏,就是黝黑的皮肤以及稚嫩脸庞上挂着的伤痕。说起这些小伤小痛,崔宸曦完全不以为意,“练习滑板最大的改变是更坚强了,以前擦破点皮都会哭,现在一些擦伤,无论脸上还是胳膊上都没有啥事。都到比赛了,你忘记它就可以,也不用想什么,反正比赛那么短的时间,比完就没事了。”

伤病,从来都是竞技体育里运动员最大的敌人,但在极限运动的世界里,几乎没人能够完全避免伤病,在长时间的训练和比赛中,学会与伤病共存,也是培养强大内心的一种方式。

当谈起自己的伤病,曾文蕙就曾和澎湃新闻记者打趣道,“家人可能见不得我摔,但我觉得没什么,反正死不了,只要没有大的伤病,我觉得这样的经历真的很好。”

很多没有接触过滑板或者其他极限运动的圈外人,总会有“滑板很危险”“一摔跤就要受伤”的固有思维,但曾文蕙和那些热爱滑板的滑手们明白,摔倒之后站起来重新尝试的那种快感,正是滑板给年轻人带来的精神财富。

崔宸曦就曾在社交网络上分享过自己对于滑板精神的理解:“现在经历很多事,也让我明白什么是滑板精神——一个招可能一晚上都练不成,但是必须要坚持。可以摔倒一百次,只为成功一次。”

只用三年,崔宸曦从初学者变成了全国顶尖的滑手,这位“别人家的孩子”自认并非天赋异禀,“我应该是有一点点天赋的,但因为我从小就接触这项运动,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努力。”

曾文蕙则直言自己在滑板世界里天资平庸,但努力和热爱让她成为中国历史上首位进入奥运滑板项目前八的选手。

“我的天赋一般,但如果一个有天赋的人不热爱这项运动,也不努力,就根本没机会享受这项运动的魅力,也没办法乐在其中。”

在上海,14岁的崔宸曦、20岁的曾文蕙甚至50岁依旧在享受滑板的安迪·麦克唐纳,让更多人看到了极限运动的魅力,也看到了这些城市新兴项目走进奥运大家庭的价值与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曾文蕙在比赛中。

带动滑板年轻化

事实上,在奥运资格系列赛的四个项目中,滑板在中国的受众仅次于霹雳舞。更重要的是,这项城市新兴运动尚在快速发展中。

这次来到中国的“老滑手”安迪·麦克唐纳就和澎湃新闻记者描绘了自己亲历的有趣场景,“我在这边的滑板公园看到一群小学生进来,这太酷了。有个12岁小孩跟我们一起在斜坡上滑行,我在12岁时甚至没法做出他的动作,他一定从六岁就开始玩滑板了,这真的不可思议。”

20年前,麦克唐纳就曾来到上海,彼时上海的SMP滑板公园刚刚竣工,这个占地13700平方米的滑板公园不仅是上海第一座滑板公园,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滑板公园。在他看来,拥有这么优秀的运动场地也是滑板在上海快速发展的基础,如今的奥运资格赛则是另一份助力,“因为奥运会,越来越多孩子参与滑板运动。更重要的是,不仅我身边的孩子玩滑板变多了,世界各地都有越来越多的孩子开始享受滑板的乐趣。”

就如麦克唐纳所说,滑板在中国如今呈现出快速增长且愈发年轻化的趋势。上海市滑板队领队、国家级裁判邹杰告诉澎湃新闻记者,目前上海市滑板的注册运动员达到了470多人,光是去年就增加了近200人。不仅如此,四五岁开始玩滑板的小朋友也越来越多,而且在年轻家长愿意陪孩子训练的情况下,很多玩滑板的小朋友每天都可以练习两个小时左右,并且还不会影响学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队女滑手兰俊宜。

年轻化、专业化再加上在上届奥运会上取得的突破,让滑板在中国也拥有了更好的市场号召力,越来越多品牌愿意陪着这些年轻人一同成长。

自2023年起,FILA FUSION携手中国国家滑板队,成为其官方合作伙伴和体育运动装备赞助商,助力众多杰出的滑板运动员们活跃在国际舞台上。之所以愿意支持刚刚“登堂入室”的滑板项目,FILA FUSION认为这项运动已经持续深入街头新青年的生活中,并且为越来越多年轻人提供交流展示的平台。这也与该品牌“万变因我”的理念不谋而合,它们都鼓励年轻人拥抱变化,勇于尝试,不断探索自我和世界,不断突破,创造无限可能。

一方面,像FILA FUSION这样的品牌愿意持续投入为中国滑板运动员提供定制装备,保证他们出征海外;另一方面,中国有越来越多足够大的滑板场地,再加上奥运资格赛在年轻人心中的推波助澜……滑板的未来不可限量。

就如邹杰所期待的,“因为有好的硬件,才能给运动员训练提供更好的条件,而有好的比赛,才能让更多人关注到。我相信滑板在上海甚至是在全国青少年这块的人群和技术未来都会有一个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