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是老长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闹了快有一个月、荒唐到极点的“胖猫”事件,前两天终于有结果了。

我还是大概梳理一下全过程。

最先是一名网名“胖猫”的男生,和女友分手后跳江轻生。

隔了近半个月,“胖猫之死”突然冲上各个平台的热搜,最高峰的时候一天十几个热搜话题,五一假期那几天你基本上看不见别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量网红、明星、博主跳出来为“胖猫”隔空疯狂哭丧,文案也都大差不差,“辜负真心的人要吞一万根针”、“纯爱战士”、“他连一顿麦当劳都吃不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此同时还掀起了一股“给胖猫点外卖”的诡异风潮,大量的外卖堆满了重庆长江大桥(“胖猫”投江的地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闹得这么疯,是因为最初网传的版本里,“胖猫”是一个天才级别的游戏代练,没日没夜接单,就为了给网恋女友打钱。

这个版本里的“胖猫”惨到了极点,网恋大他几岁的女生,一共却才见过两次面,不舍得吃、不舍得穿,住在破败的出租屋里,勤勤恳恳赚钱,累计给女友打了51万。

然而女朋友还是和他分手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是很多人都为“胖猫”疯狂了,“付出51万才只见两次面的单纯大男孩”,加上“拿了钱就分手的捞女”,标签简直贴满,确实很能戳中一部分人敏感脆弱又偏执的内心。

是不是真心心疼“胖猫”,不一定(反正我是没看出来),但立一个“捞女”的靶子发泄情绪倒是真的。

这种汹涌的情绪下,“胖猫之死”不仅成了很多人发挥表演型人格的契机,还闹到了国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至于当事女生“谭某”,不用想也知道被骂成了什么样。

这其中的关键人物是“胖猫”的姐姐,事情最早发酵就是从他姐姐开始的,早期的大量“聊天截图”和“证据”也都出自他姐姐的手。

但慢慢地,事情开始出现异常。

先是很多人发现,网传的各类“聊天记录”里,很多都是伪造的。

然后又有人扒出来,网传“胖猫”居住的“破旧凌乱出租屋”,也是盗图。

再然后,一个冒充当事女生“谭某”的账号被警方揪出来,是个男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大量以女方名义发布的信息,都来自这个账号。

最后就是前两天,重庆警方经过近一个月的周密调查,终于出具了一份详细到不能再详细的通报。

因为通报确实很长,想看全文的可以去搜,我这里提炼一下要点。

第一,“胖猫”和“谭某”是正常恋爱关系,曾在重庆一起生活(未同居),两个人经常约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时他们俩还合伙开了一间花店,以“谭某”的名义经营(科普:个体工商户只能以个人身份或家庭身份经营)。

后面也见过家长,是以结婚为目的交往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两人因为频繁争吵而分手,后“胖猫”轻生,轻生前,“胖猫”给女友转账66666.66元,备注“自愿赠予”,随即将女友拉黑。

谭某也对“胖猫”说过,她不要这些钱,“你还小,要为自己的以后做打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三,两个人交往期间存在金钱往来,互有支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们俩还有一个共同账户,可自行存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也是警方最终定性的依据,两个人有共同生活的事实,也有共同经营店铺的事实,且是公开恋爱关系,“共同攒钱谋划未来生活”。

所以“谭某”不构成诈骗,也没有从“胖猫”这里捞取财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也就是说,这件事里,不存在“捞女”。

再再省流一下就是,一男一女从网恋走到线下,为了共同的未来恋爱、生活,期间男方给女方转了较多的钱来作为两人共同的开支,女方也在认真经营两人之间的感情和事业。

没了。

这就是所谓的“只见过两次面”、“麦当劳都吃不起”、“捞女骗钱”的真相。

没有没有谁坑谁,没有谁糊弄谁,没有谁胁迫谁。

就是正常的情侣恋爱,正常的金钱往来,只是结局很悲惨。

但显然很多人在经历了与“胖猫”的虚假共情和对“捞女”的借题发挥之后,已经没办法接受这个真相了。

警方通报出来的两天里,他们质疑这份通报的真实性、质疑警方偏袒女生、也继续呐喊谭某就是“捞女”。

理由是“帐配不平”。

因为总体算下来,“胖猫”给女友的转账是更多的,算上女方退还给胖猫家属的钱,还有个二三十万的差额。

于是——“这还不算捞?”。

而谭某退还金钱的行为也成了谭某“捞女”的实证,“如果不是心虚,为什么要退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我真的……不还钱吧,她是十恶不赦大捞女,还钱吧,就是害怕了心虚了知道这钱不该拿。

孩子你们真是无敌了。

而且,帐不是这么算的。

在衡量这种金钱来往的时候,最重要的是钱的去向。不能说男方给女方的转账多,就说明女方占了大便宜,要看钱实际用在了哪里。

具体到这件事里,这两个人是情侣关系,也是合伙关系,“胖猫”转给女友的钱,一部分是共同生活支出,还有一部分是共同开店支出,再有一部分是共同的存款。

说白了,女方扮演的角色,就是个财务。

如果这些钱全是女方一个人花了,那还能说是她“捞”走的,但实际并不是,这是两个人一起处理的资产,不能因为女方给男方的转账数额少,就认定是单方面的付出。

现实里这种例子很常见,两个人以婚姻为目的去恋爱,特别是同居的情况,一方把钱转给另一方,由另一方来负责处理日常开销,不是什么新鲜事情。

我自己都是每个月固定把一部分收入转到伴侣那里,因为我理财能力很差,这个模式我们从恋爱期间一直持续到现在。

要单看转账的话,那基本只有我的转账记录,少有我伴侣的转账记录。

这能说明什么呢?说明她捞我钱?好家伙,纯爱战士竟是我自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何况喜欢一个人,多给对方花点儿钱是正常心态,喜欢和爱本就是靠付出证明的,而钱是表达喜欢和爱最简单的工具。

没有道理说我给你花了十块,你就必须也给我花十块,少花一块你就是“捞”,这是谈恋爱还是做生意?做生意都没有这样的吧?

如果说两个人恋爱就必须把金额配平,具体到一分一厘都要对等,分手了还要把送出去的再要回来,那这恋爱不谈也罢,累不累,拿恋爱当理财产品了?

但遗憾的是,很多男人还真就是这么想的。

也不只是“胖猫”这件事,这是这些年突然在男人们这里刮起来的一阵邪风。

恋爱里女人不能花男人的钱,不能跟男人要礼物,不然就不是“独立女性”。

转账必备注“以结婚为目的的赠与,感情破裂全额返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还有下图这种,恋爱期间送了女方腊肠,分手了还要打官司往回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就差把“怎么抖搂抖搂钱袋子、一分钱不出就能娶到老婆”写在脸上了。

“胖猫”事件给这些人提供了一个完美的情绪出口,虚空骂了那么多年“捞女”,这回总算找到了一个活的。

至于谭某是否真的是“捞女”,是否真的存在那么多“天下苦之久矣”的“捞女”,已经不再重要了。

尽管“胖猫”和女友,真的只是一场正常的恋爱而已。

严格来说这是一对挺苦命的小情侣,男方完全把女方视为依赖,虽然轻生这件事很难评价,但到最后他心里想的依然全是女朋友。

女方则先后要面对前男友的过世,和一场精心设计的网暴。

这场网暴是“胖猫”姐姐主导的,根据警方通报,她因为单方面认定谭某拿走了弟弟的钱,就将事件的矛头刻意引向了谭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买热度、拍视频,就为了把谭某打成“捞女”,突出弟弟被当成了“提款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事情变成现在这样,胖猫的姐姐不过提供了一个导火索。

如果没有那么广泛的仇女情绪,没有那么多人幻想着把恋爱当理财,单是胖猫姐姐一个人,掀不起什么风浪。

整件事最可怕的,就是很多人只需要一个“捞女”的符号,就立刻进入了一种猎巫式的狂欢,完全不假思索,甚至完全不需要探究事实。

这种一言不合先骂女人的“共识”,才是最大的问题。

而“胖猫”和“谭某”都成了被这些人消费的对象。

但他们不该被这么消费,不该被草率地贴上“舔狗配捞女”的名号,成为被攻击被调侃的素材。

可谁在乎呢?这次猎巫失败,下次还敢,男性的择偶焦虑是永恒存在的,精于打算盘的男人也只会越来越难找对象,这份焦虑和愤怒,总能找到下一个“捞女”为目标。

所以我之前就说,我们不要参与任何定义“捞女”、“鉴捞”的叙事。

话里话外痛恨“捞女”的人,他们恨的也不是“捞女”,他们恨的是一切不按照他的逻辑跟他相处的女人。

也就是所有需要他付出的女人。

他们对“捞女”的定义也只是基于自我的利益考量,他有十万,你拿一千你就是“捞女”,他有十块,你拿两块你也是“捞女”。

这种荒诞的标准,女性有什么参与的必要?趁早离他们远一点才是正经事。

(本文封面图来自我自己)

多说一点

顺便真诚建议

某些天天提心吊胆

“女人骗我钱怎么办”

以及天天琢磨

“怎么转账才能要回来”

的男士们

你们趁早不要谈恋爱了

不沾女人立省那仨瓜俩枣

也别腆着大脸碰瓷“胖猫”了

“胖猫”只是行为冲动

他至少是有心在经营感情的

你们呢?

另外

最近公号展示逻辑又有调整

想第一时间看文的童鞋

麻烦送我个小星星~

找到「烟波」这个号的页面

右上角有三个点,点一下

弹出窗口选“设为星标”,就OK啦~

顺便也请大家随手多点点

右下角的「在看」和「赞」

先谢谢大家~

烟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