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62年,中印边界反击战正式打响,对于这一场短暂且必须的战争,毛主席曾这样说道:每一个中国人都知道,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小学的课本中都清清楚楚的写着,连小娃娃都知道,不能到了我毛某人的手中就成了930万平方公里,凭空少了30万,你们不能让我背着卖国贼的罪名去见祖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远眺

中印之争,中国忍让很多

中印两国本是友好的邻邦,新中国成立之后,印度是第一个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的非社会主义国家,面对印度伸出的和平友好的橄榄枝,我国也给予了热情的回应。

即便是在抗美援朝战争最为激烈的1951年,毛主席仍然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亲自出席了印度驻华大使的国庆招待会,在大会上,毛主席祝贺道:“今天庆祝印度的国庆,我们希望中印两个民族继续团结起来,为了和平,共同努力。”

同样是在这一年,印度国内发生严重粮荒,为了缓解友国的苦难,中国在自身粮食紧缺的情况之下,仍然向印度提供了66万吨的大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周恩来总理访印时,尼赫鲁亲自来机场迎接

然而,即便是中印两国最为友好的年月里,印度政府却是不断地作出一些不友好的举动,1951年,印度先是趁着我国进行抗美援朝战争,无暇顾及西部之际,抢占了中印边境“麦克马洪线”以南的9万平方公里国土,接着又占领了中印边境中段的部分国土。

得知这一情况的毛主席,出于对中印两国的友谊以及根本利益上的考虑,一直都保持着克制以及忍让的态度。1954年10月,印度总理尼赫鲁访华,受到了毛主席的亲切接见,交谈中毛主席表示:朋友之间有时候也有分歧,有时候也会吵架,甚至是面红耳赤,但是这种吵架与我们和杜勒斯(美国国务卿,冷战政策的主要制定者)的吵架,从根本性质上来说是不同的...中印签订了关于西藏问题的协定,共同宣布了五项原则,这是很好的。”

1959年,在尼赫鲁致函周恩来总理:要求将非法所占的我国领土划归为印方所有。毛主席通过驻华印度大使向印度政府写了一封信,毛主席在信中说道:中国不会这样蠢,东方树敌美国,西方又树敌于印度,我们不能有两个重点,我们不能将友人当作敌人,这是我们的国策。几年来,特别是近一两个月来,我们两国之间的吵架,不过是两国千年友好过程中的一个插曲而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毛主席接见尼赫鲁

这是毛主席向印度交了“底”,目的就只有一个,我们永远无意与印度为敌,希望印度能够自重,两国和平共处。然而,毛主席的好言相劝却是没有取得效果,在短暂的沉寂之后,印度又一次开始了行动。

1959年8月,中印边境东段的朗久地区,两军发生第一次武装冲突;同一年的10月,印度又在西段挑起了空喀山冲突。第二年的4月,我国提出,为了避免再次爆发武装冲突,建议双方从实际控制线各自后退20公里,在印度坚决不退的情况下,我国边防部队单方面主动后撤表示诚意。

然而,我国的多次忍让,并没有换来印度的自重,反而让印度更加猖狂,1962年9月,印度第七旅不顾我国的多次警告,竟然非法越过“麦克马洪线”大举向我国发起进攻,公然下令在边境的东、西两端,以10个旅的兵力发动大规模的进攻。

对于印度为什么要与我国打仗,毛主席思索了很久,为此,毛主席还专门听过周恩来总理以及中央领导同志的意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毛主席与周总理在交谈

一位同志提出自己的看法:“尼赫鲁看我们遇到经济困难,妄图趁机实现他扩张的野心。”毛主席听完之后,没有点头,更加没有吭声,显然是不认为这是主要原因。

“现在,美国和苏联都在针对我们,尼赫鲁认为打我们,可以从两方面都得到军事支援。”另一个同志说道。

毛主席听完之后,说道:“尼赫鲁明白,军事上与我们进行较量,他不行。”

“我边防部队一直在避免与印军发生流血冲突,尼赫鲁可能因此认为我们软弱可欺,打我们可以得手。”又一人说道,毛主席再次摇头,否定了这一个说法。

这时,又一人突然说道:“尼赫鲁认为我们不会打他,虽然印度上层矛盾重重,有人反对与我国打仗,但是尼赫鲁押宝,我们不敢打他。”

毛主席闻听此言,眼前一亮,直接笑了起来,点点头说道:“恐怕就是这么回事了,不过,他非打不可的话,就先输了理,战争的责任和后果就都得由他来负责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毛主席发表讲话

无需再忍,全面出击

面对印度的不断进犯,一向视国土为血肉的毛主席不在沉默,在忍无可忍的严峻形势之下,毛主席命令义愤填膺的边防部队:再次后退,暂时不予以还击。

同时,毛主席特别叮嘱人民解放军第一副总参谋长杨成武:

要通知部队,什么时候打响自卫反击战的第一枪,一定要等到军委的命令,务求初战必胜,这个事情我亲自管。至于第一枪打响之后,仗怎么打,放多少枪,打多少炮,我不管,反正打胜就是了。

杨成武接到命令之后,立即开始进行部署,为了实现毛主席“初战必胜”的指示,杨成武指挥西藏、新疆军区做了充分的战前准备工作,在中印边境的西段以及中段,组成“康西瓦指挥部”,由西藏军区政治委员谭冠三负责指挥;在中印边界东段,印军跨过朗久河,进攻克节朗地区之后,又先后组成了由谭冠三指挥的“前指”和由丁盛负责指挥的“丁指”。正在养病的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临危受命,担任此次自卫反击战役的总指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中印边境争议地区面积

1962年10月20日,印军越过克节朗河向我国西藏边防部队发起进攻,三五分钟之后,消息已经传回到了北京,毛主席一声令下,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就此打响。

东西两线部队同时发起反击,东段反击战线,我军针对印军第七旅的进攻路线,集中优势兵力,从两翼进行攻击,发挥我军运动战的优势,迂回包抄、分割印军,从而各个击破,全歼第七旅,俘虏印军旅长达维尔准将。西段反击战线,我军向侵入我国西藏的加勒万河谷和红山头的印军进行坚决反击,拔除其入侵的据点,全部歼灭入侵的印军部队。

战斗从7点30分打响,此时的东方才刚刚露出鱼肚白,到了晚上8点多的时候,克节朗战役已经宣告结束。战斗结束之后,前线指挥张国华将军耸了耸肩,笑了:“这样容易取得的突然性,我当兵33年,还是头一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张国华将军

胜利的战报很快就传回到了北京毛主席的案前,根据毛主席的战略意图,我国向印度政府提出“停止冲突,重新开启谈判,和平的解决边境问题”的建议。然而,尼赫鲁置若罔闻,坚持要走军事冒险的歪路,一面向美、苏两国寻求支援,一面向中印边境增派援军3万多人。

11月16日,印军再一次集结部队向我军发起进攻,第二阶段的自卫反击战随即打响。战争仅仅维持了两天,于11月18日凌晨时分,我军边防战士已经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全歼入侵西山口地区的印军主力部队,继续向南发起反击。

11月21日,我军边防部队已经逼近中印两国传统习惯边境线附近,拔除了印军在我国实际控制线内的全部据点,全歼印军一个旅,重创6个旅,缴获了大量的军用物资,俘虏印军士兵达3000多人,粉碎了印军的再一次侵犯,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士兵没有一人被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中国军队俘虏印军照片

就在战役进展异常顺利的时候,毛主席从全局出发,下达了“刹车”的命令,毛主席说道:“告诉政治委员,要保证刹车!”不仅如此,毛主席决定我军边防部队主动进行后撤,将缴获的各种武器装备全部擦拭干净之后,还给印军,这是我军乃至全世界战争史上极其罕见的一项举措。

当天上午,我国政府郑重声明:从1962年11月21日起,中国边防部队在中印边境线全部停火,并且于九日之后,中国军队全线后撤至开战前我国实际控制线,并且从这一条线上再后撤20公里,重新恢复1959年时中印边境的状态。

据有关消息称,中印边境线印军全线崩溃之后,印度政府甚至开始了动摇,美国大使在向华盛顿的紧急报告中说道:新德里出现了极度的恐慌,这是我生平第一次看到一个民族士气的瓦解。印度阿萨姆邦已经开始组织民众撤离,银行开始烧毁纸币,印度政府甚至已经开始对重要的基础设施进行爆破处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尼赫鲁

有趣的是,由于印度政府通讯系统的混乱,尼赫鲁总理甚至不是通过外交渠道获取到的中国政府声明,而是他的内务部长从飞机场抢购到的报纸上看到的。尼赫鲁看到报纸之后,愣愣地坐在自己的办公室之中,他的第一反应就是要见中国的驻印大使,当他从驻印大使的口中得知消息属实的时候,他只问了一句话:你们到底是什么意思?

12月,我国边防部队将缴获的大量武器装备,包括火炮、枪支、炮弹、运输机、坦克、汽车,甚至是筑路的器材等,全部归还给了印度,并且将俘虏的达维尔准将以及3000多名俘虏全部进行了移交。

本着中印两国和平共处的原则,周恩来总理对移交战俘以及交还被缴获的武器装备这一工作,非常的重视,抓的很细。周恩来总理要求边防部队与外交部门,要进行紧密合作,周密进行安排,做好工作,不仅如此,周恩来总理还特别交代了一件事:可以让印度军方打着绿旗子来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杨成武上将

为什么不是打着白旗而是绿旗子呢?杨成武后来解释道:

“这是周总理从战略全局出发、从长远利益进行考虑的,一般打着白旗子意味着投降,打绿旗意味着和平。印度入侵中国,被我们打败了,他们输在了理,我们还是希望中印两国人民能够和平友好的相处,让印军打着绿旗,体现了我们化干戈为玉帛的美善心意。”

虽然,毛主席与周总理的良苦用心没有能够感化尼赫鲁,但是,他最终还是做出了最明智的选择,没有再向我国发起新的进攻,尼赫鲁宣布:接受中国提出的停火声明,赞成中印双方武装部队脱离接触。从此之后,中印边境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平静,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军队撤军整整一年之后,印度军方才开始慢慢向中印边界线上开始驻军。

撼山易,撼解放军更难

中印自卫反击战中,我军以3万多边防部队重创印军主力,印度全国动员,乞求美国进行干预的辉煌战绩,使得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世界威名大振;战胜之后,令行禁止,只在我国界内进行军事打击的举动,更是赢得了全世界的尊重,极大的改善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形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我军俘虏数十名印度中级军官

1963年,中印自卫反击战前线总指挥张国华来到北京参加工作会议时,毛主席亲自点名要听他来进行汇报工作。

秘书通知到张国华的时候,张国华还有一些犯怵,因为他知道,毛主席在听取汇报的时候,总是喜欢插话进行提问,想到哪里问到哪里,张国华生怕自己有哪个细节没有注意到,回答问题的时候不能妥当的对答。

在知道没有办法再换人汇报之后,张国华开始加紧准备向毛主席汇报的提纲,准备完了之后,他还是觉得没有把握,还将提纲送到时任军委秘书长的罗瑞卿处,让他审阅一遍,提提意见。罗瑞卿看完之后,说道:“此件看了,很好,就照此向中央进行工作汇报!”

汇报工作在中南海怀仁堂中举行,汇报当天的下午,当张国华走上怀仁堂的讲台时,一双双目光齐刷刷地看向自己,平静地心一下子就紧张了起来。张国华向左右看了一眼之后,更紧张了,他现在才知道,自己的座位竟然在毛主席与刘少奇同志的中间,他甚至不记得自己当时是怎么走到自己座位上的,他只记得在自己最紧张的时候,反而抛弃了一切的杂念,张国华心中默默开导着自己:麦克风又不是机关枪,怕什么?反正都是我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照实说就是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毛主席与刘少奇同志

汇报工作很快就开始了,当张国华谈到有一部分部队参战太过仓促的时候,毛主席果然插话了,毛主席说道:“从青海上去的五十五师,差不多一上去就开打了,动员都是路上完成的;四川的一三〇师是个生产师,放下锄头就被拉上了车,一到就开打,也是在车上进行的动员工作,很仓促。”说完之后,毛主席像是想起了什么似的,对着张国华笑着道:“你这个将军不也是临时派上去的么?”

说完之后,毛主席鼓励张国华继续说下去,当张国华说到这一场战争错综复杂的政治与军事斗争的时候,毛主席愉快的插话道:“要注意军事,只搞文,不搞武,很危险。各个大区、省委的同志都要准备打仗,要练兵,每年要有8个月。”毛主席看着张国华笑着说道:“你也是书记嘛,一打仗,你的病全好了。”说完之后,毛主席还不忘亲切地补充了一句:“当然,有病还是要治的。”

张国华接着说道:“这一次战役中,中央军委和总部在每一个重大的转折时,都给我们做了详细且具体的指示...”

毛主席再一次说道:“这一次,我是参战了的,还有少奇、总理、小平我们都参战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张国华在中印前线指挥战斗

在张国华谈到中印之战中,很多时候都是近战的时候,毛主席再一次说道:“要注意近战、夜战,对帝国主义,我不相信近战、夜战我搞不赢你,在朝鲜战场上,美国人就怕近战、就怕夜战,怕手榴弹,怕与我们拼刺刀,怕几十公尺或者是一百公尺这样的短距离射击。”

最后,张国华的工作汇报完成之后,毛主席对这一次中印战争进行了高度的评价:“我们这次打了一个军事政治仗,或者也可以叫做是政治军事仗,这一仗,至少可以保证中印边境10年的安宁与稳定。”

而毛主席的话已经被历史充分的证明,从1962年开始,中印边境一直保持着相对较为稳定的局面,这一稳定一直保持将近半个世纪,而这一份相对稳定,离不开这一场中印自卫反击战的胜利。

不久之后,在罗瑞卿将中印战争中,我军部队不怕苦、不怕死的情况向毛主席进行汇报之后,毛主席感慨的说道:

“过去岳飞曾经说过:“文官不要钱,武官不怕死,天下太平矣。”“饿死不抢粮,冻死不拆房。”两句话都有一定的片面性,那时候金兀术说,撼山易,撼岳家军难。要我来说,撼山易,撼解放军更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中国人民解放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