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曾在《我的阿勒泰》序言中写道:

对于阅读者,愿你能通过我的眼睛和情感,体会到遥远的阿勒泰角落里的一些寂静、固执的美好。愿能为你带来快乐。

剧集所呈现出来的画面一定程度上放大了这种快乐,“在物欲纵横的年代里,读她的故事,让我们这些忙着赶夜路的人也发现月亮真的很美。”一位豆瓣读者如是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的阿勒泰》火了,李娟火了。抖音话题#我的阿勒泰#播放量达20.2亿次。微博话题#李娟#于5月9日登上热搜榜单第2位;话题#我的阿勒泰#自5月7日起持续霸榜,总阅读量达5.6亿次;#作家李娟##想去阿勒泰的心达到顶峰#等话题也纷纷登上热搜榜。

PART.01

李娟的故事

李娟1979年出生于新疆建设兵团的一个普通家庭。

她的童年过得很辛苦,“我从小说话就不利索。” 于是,她整天趴在窗前,“别人的梦想都是希望自己能特别一点,我小时候就尽量装的和别人一样。个人太弱小了,太卑微了,太脆弱了,这个时候,你唯一最安全的方式,就是消失在人群中。”

因为贫穷,外婆总是收废报纸、杂志,因为“废品”上的文字,李娟爱上了阅读,因为“不分青红皂白、泥沙俱下”地去读,阅读也渐渐成了她躲避孤独的避难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高一那年,妈妈带李娟回到四川老家,做小生意赔了钱,一家人决定重回新疆。李娟转到富蕴县二中,后来索性退了学,跟妈妈学裁缝。其实,上学时,李娟喜欢数理化,文科却学得一塌糊涂。她不喜欢紧绷绷的学习状态,对“考大学”也没什么概念,高中还没读完,她在成绩不好和家庭条件窘迫的双重压力下,仓促地给自己的学习生涯画上了句号。

回到新疆后,李娟和妈妈的生意并不好,于是只好进入山野,跟着哈萨克牧人转场。在阿勒泰山区,她们开过小店,卖小百货。李娟也曾到乌鲁木齐打工,当过流水线上的小工、超市的推销员,为了生活,也曾拿着自己的文章向杂志社投稿,“屡败屡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家刘亮程发现了她,他这样评价李娟的文字,“我为读到这样的散文感到幸福,因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作家已经很难写出这种东西了……只有像李娟这样不是作家的山野女孩,做着裁缝、卖着小百货,或者对生存本能的感激与新奇,一个人面对整个的山野草原,写出不一样的天才般的鲜活文字。”

“我没有家人,没有太大的欲望。没有孩子,我所以我不用为家人考虑太多,比如说因为我不上班,这就是一个最大的和成年人的区别。”李娟这样谈及自己的现状。

但她的生活依然活色生香,她会通过微博记录那些瞬间,“我的车像汪洋中的一叶小舟,剧烈地颠簸,但是我觉得像睡在摇篮里一样安心。”去年5月,她独自驾车一路向南,穿越了大半个中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PART.02

人生的思考

李娟写道:"我还见过许多年迈的、辛劳一生的哈萨克妇人,她们枯老而扭曲的双手上戴满硕大耀眼的宝石戒指,这些夸张的饰物令她们黯淡的生命充满尊严,闪耀着她们朴素一生里全部的荣耀与傲慢。"

《我的阿勒泰》剧中,当朝戈奶奶看到张凤侠穿着一双露出脚尖儿的鞋子时,说了一句:“再颠簸的生活,也要闪亮地过〞。张凤侠听了这句话也只好讪讪回话"我这就去换鞋,我闪亮,闪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何尝不是李娟对于人生的态度。

关于工作

李娟特别喜欢流水线工人的感觉,“重复性的工作,既不用你和人打交道,也不需要你动脑筋,你只需要干一件事情,长时间的重复就好。你脑子里可以想别的东西,就很自由的状态,真的是很自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关于城市与乡村

城市有城市的秩序,越是小地方人情味越浓。城市里的人并不是失去了某种纯真,而是他们更有安全感。而且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可能会不满足现状,会很向往这种田园的生活,但实际上真正追求田园的有几个。留在城市其实就是权衡利弊的选择,城市也是我们的故乡,也是我们习惯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的故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城市有城市的纯真,牧场有牧场的纯真。在牧场,人要生存下去必须要互助,一个人没法生存下去的。但是你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生活,就不用担心这些,你只是社会里一个小螺丝钉,做好自己那份事情就可以了,用不着去维持那样的人情关系。

关于爱

如果说你不被强烈地爱着的话,你又不觉得爱是一个多么重要的东西,你就会觉得不需要爱,但实际上还是需要的。当有人深深地爱着你的时候,你会轻视这份爱;当我在最需要爱的时候,我从来不曾被深深的爱过;后来我无论得到多少爱,我都不以为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谈命运

你不困在这里面就要困在那里面。有的人是困在疾病之中,有的人困在贫穷之中,有的人困在繁忙的工作里,有的人困在空虚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困境,我是不相信,这个世界上真的有一帆风顺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的阿勒泰》是一部已出版10余年的散文集,原生态书写了李娟和母亲及高龄的外婆随牧民迁徙、流动的日常:开杂货铺,当小裁缝,帮往来的牧民车衣裙,去大山深处采野生木耳;春天沙依恒布拉克草原上鼓胀的帐篷,夏季牧场上喧嚣盛大的阿肯弹唱会,入冬后瓷实的迢迢雪路……作家本人最初拥抱文学时青涩而炽热的模样,亲切又自然。

2021年,李娟在《我的阿勒泰》再版时,还曾写下这样的文字:

每次再版,重读这些文字都有新的发现。这一次发现了年轻的自己暗搓搓掩饰的东西。还在四五年前,我都不觉得我掩饰过什么。我坦然于自己记录的真实经历与真实情感,却没意识到记录时的选择与回避。

这些文字(除了工作后那些篇章)所描述的是她十八岁到二十出头的年纪。那时的“她”生活在乡间山野,总与周遭现实格格不入。周围人们都觉得这个女孩看上去和和气气,却怪异又孤僻。“她”从不串门子,从不主动结交朋友。闲下来总是独自一人深入远远的田野间河水边散步。她没法融入当地年轻人的圈子,也不能接受像他们那样经营人生。但“她”从来不曾否定他们。反而总是羡慕他们……写这些文字的我,额外珍惜“她”与他们为数不多的交集:与河边洗马的少年的相处,和巴哈提小儿子的“恩怨”,偶遇的赛马小冠军,乡村舞会上的漂亮年轻人,还有热情的姑娘古贝,邻居比加玛丽……我看似随意地,没完没了地铺陈各种记忆里的细节:亲密的,自由的,关于友谊的,关于爱情的……竟然有这么多。

实际上只有这么多。那段记忆里最美好最闪光的时刻全在这里了。

真实也能遮蔽真实。密集铺陈真实却营造出假象。于是,人们可能以为那就是我的常态吧。

我曾经多么渴望自己真的就是那样一个姑娘啊。任性,光明,从容,欢乐。

我写下的故事曾让无数读者向往。其实最最向往的是我自己。

二十年过去了,我性格方面没什么变化,只是早就不再为“不和群”什么的所困扰。说不上是成长还是倒退。但是重读这些文字,看到年轻时候的自己站在那里迎接一切的样子:眼前人生太开阔,太令人迷醉,未来太耀眼,对爱情对生活的本能的热情太激烈……那样的我怎能接受自己的软弱与无能?于是强作自信,于是勉力抗衡,苦苦扯拽站在这些文字反面的自己……算了,她是对的。我看穿了她,又深感此刻的尴尬与警惕。可又想到,下一个二十年,说不定此刻的自己也会被否定、被体谅。于是又渴望着未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部分文字、图片来自花城出版社)

本期作者:路艳霞

本期编辑:金力维

本期监制:周南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