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改革的深入,加之信息科学的发展,电子技术的春风已经吹进体制内的各级部门,尤其让基层的工作方式产生了颠覆。

这么说吧,一些老同志或者说是一些领导没有使用电脑办公的习惯,有些材料还是习惯手写,改一个文档填写个表格不会,但是利用电脑在网上玩纸牌游戏却很溜。

当然,以上都是基本的电脑操作,和技术含量没啥关系,现在体制内的信息化的普及率远远不是止于一台电脑,还有你的手机,甚至包括专门定制的客户终端设备。

基层干任何一件事,不用程序的事情已经很少了,上级布置一套专用网络,或是安装一套专门的设备,那么基层就要按照这些已经设定好的程序,来开展本职工作。

这个时候,基层变成了“填表员”,被一大批程序牵着鼻子走,不管是否符合实际。

时代在进步,利用这些网络、平台、设备是无可厚非的,目的也是为了监督和管理基层,目前大多也处在磨合这一个阶段。

比如,林业部门利用卫星可以监控森林的变化面积,有没有大面积砍伐,或是发生森林火灾等事,这些当然是很好的事情。

又如,在生态环保部门,那些越来越清晰的图斑,能够发现基层解决不了也不敢往上报送的环境问题,比如养猪场污染水源,淘汰的污染工厂在乡镇趁夜间生产。

以上这些是没有什么问题,基本都是往好的方面发展,于老百姓有利,但是这些技术不能过分使用,并非所有领域都合适。

比如,在农业农村部门,发现了撂荒的图斑,就一个劲地以此为准,不给基层解释的机会,那就是所谓的“技术霸权”了,在上级眼中,基层说的都是找借口在推诿。

又如,我曾经去过一些乡镇的综治中心,在一个人用的办公室,一共四台电脑,当然常用的只有一台,其中两台是省市的网格化专线平台,另一台是全镇视频监控。

一台要求每月都有一定的使用痕迹,比如访问了多少次,而对乡镇有用的信息就是每个月都排名,因为是傻瓜式刷访问量,所以一些乡镇懂程序的人用程序去访问。

另一台就是要求把全乡镇的人都录入系统中,在户籍信息之外再搞一套系统,只是此类系统,像计生的人口系统缺乏后续维护功能,一遇见整治形式主义就停摆了。

有些东西不很符合乡镇实际,比如要乡镇护林员每天登录一个APP打卡,以突出系统的使用价值,以此来替代下实地检查。

现在,越来越多的第三方涌入了行政,因为第三方手中有所谓的技术,所以有些乡镇为避免被第三方技术上的“霸凌”,有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就是把第三方攻克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