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销商靠终端吃饭的,每天的运营,就是货从公司配送到终端,再从终端把钱收回来。或者说,经销商投资修了条高速公路,通达各地,经销的产品就是路上跑的车,这路得要通达的地方多,路要宽,要平直,跑的车才能多。

终端网络的数量和质量,支撑了业绩和利润,所以,对终端的经营不能放松。不过,从逻辑上来说,先得把当前的终端梳理好了,管理体系增补完善了,再来开发新终端。这里先介绍终端梳理工作前五步动作:

一、五项基本资料

要求业务人员,将各自负责的终端客户,收集整理五项基本资料上交,这五项资料是:

1.终端的店名。

2.终端所在的地址,或是路段。

3.终端对接人的身份,老板、店长,或是采购。

4.对接人的姓名,或是一个单姓也可以。

5.对接人的电话,或是店里的电话。

这五项基本资料,业务人员若是收集不上来,那真是见鬼了。正常情况下,每个业务人员负责的客户不到一百个,正常走访周期在1-2周/每次,也就是最多十来天就可以收集上来了。

二、逐一核实

终端客户的五项基本资料收集上来后,不一定都是真实有效的,也许有假的,也许是搞错了的,也许已经关门了,也许是长期不进货的,也许是对公司有一肚子意见的,也许有问题一直没有暴露出来的。

所以,得要进行逐一核实,通过五项基本资料中所留的电话号码,安排销售内勤,主动打电话过去(老板也可亲自打几个)。首先看电话能不能打通,然后在自报家门后,与客户核实一下基本情况,同时,还可增补几个信息科目,例如对方性别、详细地址、附近参照物、态度(对公司的态度)、是否有要反映的问题等。当然了,若是一提公司名字,客户那边态度就差了,抱怨意见一堆,那就说明业务人员前期的工作质量有问题。

三、分级分类

对初步核实过的终端,再找业务人员做分级分类,很简单,就两个指标:

第一个是终端店的面积,简单划分三档:50平方米以下一档,50—100平方米一档,100平方米以上一档。

第二个是该终端当前的合作状态,也是划分三档:正常,业绩少,有问题(诸如有矛盾,欠款逾期,长期不进货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面积和合作情况,至少就能把终端的质量情况,做个汇总。

四、地图标注

将当地的地图进行放大,至少放大到三米乘三米,能看到每条街道每个村,找面空墙给挂上,再把核实过的终端名称,标注在地图对应的位置上。这样可以将所有终端的地理位置情况,做到一目了然。

这个终端分布地图,除了用于显示终端情况外,还可以用于业务区域划分,车销路线规划等场景。

五、扫街(不开发)

没有几个经销商敢拍胸脯说已经是百分之百的全覆盖了,肯定有不少空白网点,先得通过扫街,把空白网点都扫出来,至于要不要开发,怎么开发,谁来开发,那是下一步的事情。

可调集业务人员,或是全员上阵,或是外请临时工,进行扫街工作,划区划线,分配到个人,然后开始逐条街,逐个店地扫街。当然了,只是扫街即可,不用开发,也不用找店家沟通,只要记录一些基本信息,诸如店名、地址、参照物、面积,同类商品的陈列情况,然后门头拍照。回公司后,(用白色纸条)再标注在终端分布地图上,提示是空白终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