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不少媒体将加沙形容成为了一个露天大监狱,主要是因为,这个365平方公里的地方,住着200多万人。乍一看,好像很拥挤啊,平均每个人才占了不到200平方米。

其实仔细去看,这事儿是值得推敲的。因为在哈以冲突的这场战争中,我们会发现,加沙不仅有医院,有学校,有大型商场超市,有高级餐厅,居然还有豪车专卖店?

试问这些车商们是不是脑壳被驴给踢了,跑到露天监狱来卖豪车?就算买点普通的汽车,估计都没销量吧?

而且,除了这些硬件配套,加沙的难民也不是像叙利亚难民那样,生活在帐篷里。他们大多数都生活在普通的小区居民楼里,和咱们这边的县城没什么太大区别。此外,更让人意外的是,加沙居然还有大片富人区,这些富人区里清一色都是大别墅,很难想象,难民会生活在别墅当中。

由此可见,很多事情只有沉淀下来以后,才能看得清事情的真相。战争刚打起来的时候,很多人一边倒认为加沙难民和坐牢没区别,其实这座所谓的露天监狱里,贫富差距还真不小,这是什么造成的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联合国、伊朗、卡塔尔,对加沙一直有大量资助

1948年5月,以色列宣布建国,但是第二天就遭到了阿拉伯联军的联合袭击。那时候还没有巴勒斯坦这个国家,阿拉伯各国觉得,巴勒斯坦地区不应该再出现任何一个国家,应该由周围几个阿拉伯国家瓜分了才是。

埃及要得到加沙,约旦要得到约旦河西岸包括耶路撒冷,叙利亚对巴勒斯坦北部垂涎三尺。总之他们不可能让以色列建国那么顺利。

这场大战中,以色列凭借美苏两国的支持,大获全胜,结果就造成了巴勒斯坦地区出现了大量的难民。

联合国那时候还是很积极的,立刻在1949年12月成立了联合国近东巴勒斯坦难民救济和工程处。所以说,近东救济工程处,一开始针对的是整个巴勒斯坦地区的难民,并不是只针对加沙地区。

他们的主要工作,就是为巴勒斯坦当地人,提供食物、生活、医疗、住房、教育等援助,这些可都是需要大量资金的。因此联合国专门为这一机构提供了大量资金补贴,这些补贴,过去主要来自西方国家,其中美国、欧盟、英国、瑞典、荷兰、挪威等,是最大的捐赠国。

当然了,不是每个生活在巴勒斯坦的人都有资格领取救济,他们主要针对的是在1946年到1948年在巴勒斯坦地区拥有宅基地的原住民家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时至今日,有超过590万名难民在近东救济工程处登记,其中包括了加沙的230万人。千禧年以后,该机构每年的开销在3亿美元左右。加沙难民每年肯定能获得一笔生活补贴,但绝对没有网上传的那么多。每个人每个月800美元是什么概念?比很多进厂打工的小伙伴挣得都多,这是对劳动者的一种侮辱,是不现实的。

不管咋说,以色列那边很眼红啊,毕竟有1万多名工作人员为加沙人服务,而且有大笔资金流入到加沙。在1967年,以色列那时候日子过得也紧巴巴的,他们甚至认为,近东救济工程处不应该把加沙难民的孩子,再视为难民。

所以说,这么多年来,以色列对近东救济工程处一直持反对态度,甚至希望他们快点解散。毕竟大量资金流入加沙,就等于是流入了哈马斯之手,对以色列来说绝不是什么好事。

除了联合国公开的支持以外,伊朗、卡塔尔这两个大金主,这些年对加沙的资金支持也是多得吓人。如果算上他们的支持,平坦到每个人头上,达到800美元每个月,也不是没可能,毕竟这两位可都是中东数一数二的土豪。

但伊朗和卡塔尔的资金,只打在了哈马斯的账上,能不能到老百姓头上,那就得看哈马斯怎么操作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加沙人民可以去以色列打工挣外快

得到了联合国的救济,加沙人的基本生活是有保障的,学校、医院、商场,普通老百姓该有的生活基础设施,加沙人并不缺。

但是想要过得更好,那光靠补贴就不行了,只能靠双手去创造。为此,大量加沙人前往以色列那边打工。

以色列这边也来者不拒,专门为他们开启了进入以色列务工的通道。很多人想必听说过,不少国人也在以色列打工,工资待遇还是很可观的,毕竟不出大价钱,凭什么让人家背井离乡。

目前整个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收入方面主要分成了3个层次,虽然残酷,但的确是事实。

  • 第一层次,就是以色列籍的阿拉伯人。他们虽然是巴勒斯坦的原住民,但他们在以色列建国时,就加入了以色列,是正儿八经的以色列人。因此他们在以色列能获得比较高的工作薪资。
  • 第二层次,生活在巴解手下的阿拉伯人。约旦河西岸这些年已经趋于和平,这些人也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而且随时可以去以色列打工。挣的虽然没有以色列当地人多,但也算可以了。
  • 第三层次,生活在加沙的阿拉伯人。这些人的处境大家也看到了,收入低,生活没保障。虽然可以到以色列打工,但毕竟只是少数,大多数人需要为哈马斯服务,很多小孩在很小的时候就辍学了,得跟着哈马斯受训。

由此可见,能够前往以色列打工,挣点外快回来补贴家用,也成了加沙人的收入之一。同时也变相地说明了一件事,不可能出现每个人每个月能分到800美元的情况,真有这种情况,又何必跑到以色列打工呢?在家生娃不就行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哈马斯高层的生活,和普通难民是天差地别的

你别说,生娃还真的是一条不错的致富之路。大家印象中的加沙,一直是战火纷飞,被以色列封锁起来,小日子别提多苦了。可从2005年以色列撤军到如今,人家的人口增长率达到了80%,这是什么概念?

在很多国家已经处于人口负增长的情况下,他们这些难民不减反增,怎么想都不对劲吧?其实这跟近东救济工程处的工作还是有很大关系的。

  • 首先,难民们可以领取一定的救济金,人口越多,那么领取的就越多,生孩子就变相成了一种增加家庭收入的方式。
  • 其次,近东救济工程处的确在很多基础设施方面,给予了加沙极大的帮助,这使得当地人并没有太大的生存忧虑。
  • 此外,人没了生存忧虑以后,只要随便做一份工作,自然可以过上不错的日子。这就好比没有房贷的家庭,家里人随便找个啥工作都可以,反正没什么压力。没压力,生孩子就成了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所以说,其实很多人口负增长的国家都可以分析一下加沙在爆发战争之前的情况,减轻老百姓的生活压力,才是真正的催生政策。开放那么多胎,压力不减反增,能起到多大作用呢?

相对而言,作为加沙昔日的主宰者,哈马斯官员们在当地的生活与普通人可就不可同日而语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刚才提到了加沙那么多别墅给谁住,其实就是专门为哈马斯高官及其家人们提供的。豪车专卖店能开进加沙,就说明有人消费得起,这部分人群也是哈马斯的官员居多。除此以外,加沙还有不少高档餐厅、酒店、马术俱乐部等,这些地方兜里没点钱可消费不起。

这些人掌握着大量救济金,他们想怎么分配,那是他们的自由。从金主那儿拿到钱以后,压根就没有任何监督机构,这不是纵容他们捞钱嘛!

所以说有时候光靠道德教育成效是不大的,毕竟人性摆在那里,这玩意儿是最经不起推敲和考验的。监管机构不完善,一切都白搭。

从联合国、伊朗、卡塔尔这些国家获得资助后,哈马斯每年可以有数十亿美元的资金可以运作,这就是他们可以和以色列对抗的底气。

拿到钱以后,本可以建设加沙的基础设施,比如拓宽道路,修建医院、学校、公园等,但他们把绝大多数票子都投入到了军事建设当中。

尤其是总计长达500多公里的地道,几乎成了哈马斯这些年最重要的土木工程。摸金校尉见了这些爷,估计都得把土夫子的称号让给他们。

很多人不禁要问,哈马斯既然能造出500多公里的地道,为什么不能建一些避难所或者防空洞给平民呢?

这事儿哈马斯的官员马尔祖克还真回答过,他说:地道是用来保护哈马斯战士的,保护平民那是联合国和以色列的责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际上资助的钱都去哪儿了

目前那些持续资助加沙的西方国家都炸毛了,主要是因为他们查出在联合国近东救济工程处的工作人员中,居然有人与哈马斯暗通款曲,其中有12人在去年的阿克萨洪水行动中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这事儿对西方国家的打击实在是太大了,因为他们每年花费上亿元投入到近东救济工程处,结果这里却成了哈马斯获取资源和情报的重要场所。

开除这些人恐怕已经不是什么问题了,关键问题是,现在这些西方国家不肯给钱了!而且一位荷兰官员声称,这不是暂时不给钱,而是永久不给钱了!

好家伙,看来人家对这种吃饭砸锅的行为,已经是强烈不满了。这么一来,不仅当地老百姓会损失一大笔收入,哈马斯高层也会有更多损失。此外1万多名近东救济工程处的员工们,在没有资金支持的情况下,不可能继续冒着战火的风险继续在这里工作,没了联合国的参与,这地方的未来才真正令人担忧。

很多为哈马斯打抱不平的人,甚至觉得这事儿冤枉,因为他们觉得哈马斯不是什么恐怖组织,而是抵抗组织。主要问题是,给他们钱花的人认定了他们是恐怖组织,这才是关键。除非你们能把这笔钱补上,每年给哈马斯一笔可观的资金,否则你们认定他们是什么组织,对哈马斯来说,并不重要。

我看除了中断救助金,这些西方国家还会在战后调查这些年的资助资金都去哪儿了,说不定能牵扯出不少人来。

等到人家不给钱了,才知道当初是惹麻烦了

别看国内部分人为了加沙难民群情激愤,似乎要把部分西方国家给吃了,其实加沙没了这些西方国家的补贴以后,那日子是一天比一天艰难了。

尤其是哈马斯那些高层,他们不仅要面临战争带来的残酷压力,而且还需要面临断粮的危机。如果伊朗、卡塔尔或者其他金主不加大资金投入,那哈马斯肯定觉得这一仗打下来划不来啊,毕竟白白损失了一大笔收入,且砸了不少加沙人的饭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