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9月8日下午4时,此时的毛主席已经即将走到生命的终点。

在毛主席尚未完全失去理性思考的能力,即完全昏迷以前,他当时已经没法说话,只能用尽力气敲了三下床头的木质梆子。护士孟锦云闻声转头以后,对主席的行为表示疑惑,还以为是主席哪里难受,赶忙去喊了主席的机要秘书张玉凤进房间。

察觉张玉凤进来之后,毛主席又缓慢伸出了三根手指,此时张玉凤才明白主席的意图,急忙令人去进行准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无独有偶,9月初毛主席的女儿李敏来看他时,毛主席同样做出了一个令人费解的动作:他用食指在空中画了一个圆。这个动作李敏在很多年后才明白,但斯人已逝,徒留生者叹息。

那么毛主席临终前的这三个举动分别代表了什么意思?背后又蕴含了怎样的深意呢?

重于泰山

毛主席在生命的最后也依旧没有忘记自己所爱的人,没有忘记他的人民和国家,他是名副其实的伟人,也是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最为卓越的领袖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76年,毛主席首先是接连痛失了两位最亲密的战友,周总理和朱老总,这些无一不是压倒他精神的最后几根稻草之一。

尤其是周总理在这些年里,始终坚定的支持自己的路线和想法,对外巩固思想、拨乱反正,对内保护同志、降低损失,是毛主席最为信任的“老伙计”

而年长他几岁的朱老总,在工作方面有心无力,也选择了支持他的做法,自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活动开始时就对他进行了保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76年7月28日3点42分,河北省唐山市发生了罕见的里氏7.8级大地震,前后共造成大约24.2万人死亡。而毛主席一生中所批阅的最后一份文件,就是关于后来中央连夜制定的,关于唐山救灾工作的批复,这份文件的下发当时几乎是畅通无阻。

但就在批复完唐山救灾的文件之后,毛主席就长时间的陷入了半昏迷状态,此后就没有进行过任何重要文件的批示工作。

9月初,李敏终于突破重重困难来到中南海看望父亲,毛主席一见到她就说:“娇娇,你来看我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敏看见父亲这样,整个人都颤抖了起来,说不出话。

紧接着毛主席又说:“你为什么不常来看我呢?”

这句话可算是戳中了李敏的泪点,让她止不住的大哭起来。很多年后李敏回忆:“其实那个时候我想和爸爸说,不是我不想来,而是有人不让我来,但我最后还是忍住了。”

李敏心里清楚父亲已经时日无多,就问了一下他还有什么心愿。毛主席默然,只是无言的用手指在空中画了一个圈。当时的李敏没有领会到父亲的意思,直到后来她跟别人提起这件事情,人家就说:“会不会是跟你的母亲有关系。”李敏才顿时恍然大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原来,贺子珍的小名叫桂圆,毛主席用手画的那个圆,正是在暗指想了解关于贺子珍的消息。两人的上一次见面还是在1959年,之后便只能通过李敏知晓对方的情况。

弥留之际,毛主席走马观花般在自己记忆里穿梭,而贺子珍陪他走过了最艰难的十年。能共患难最是难得,做成患难夫妻的更是凤毛麟角,所以贺子珍在这件事情上一直很后悔,毛主席或许也经常因为这件事情哀叹不已。

1976年9月8日下午4点,毛主席已经接近油尽灯枯了,他不能说话,想要动一动都要花费很大的力气,思绪也是经常凝滞。但他此时又敲了三下床头的木质梆子,令护士孟锦云引来了自己的机要秘书张玉凤,此后又在张玉凤面前伸出三根手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时,张玉凤反应过来,毛主席应该是要看有关时任日本首相三木武夫的消息,这也是毛主席生前所看的最后一份文件。此后毛主席再度陷入昏迷,再也没有醒来。

1976年9月9日0时10分,毛主席在北京因医治无效离世,享年83岁。可以说,毛主席即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也顽强的与死神和病魔作斗争,心里挂念的始终是他的国家、人民,最后才是亲人。

互诉衷肠

毛主席在人生的最后,依旧在挂念国家和人民,而他之所以敲击木质梆子三下,目标直指的便是彼时的日本首相三木武夫的近况,在这背后还有着怎样更为深层次的原因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木武夫是日本第66任首相,曾担任日本自由民主党总裁,简称自民党。他的前一任首相则是田中角荣,在1974年因洛克希德受贿事件违反了日本外汇法被捕,同时退出自民党,三木武夫才得以顺势上台。

在自民党内,三木武夫是其内部较早提出“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与“中国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这两个重要论断的人,他沿袭了田中角荣访华之后的做法,积极呼吁能够早日恢复中日友好政治交流。

看起来这个三木武夫对于我国的立场还算是旗帜鲜明,对于我国的外交路线还算是持支持态度,毛主席为什么要专门关心他的事情究竟是为了什么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原来,就在三木武夫上台的第二年8月15日,他以私人身份在东京参拜了靖国神社,开启了二战之后日本首相首次在“终战纪念日”这一天参拜靖国神社的先例,之后招致社会各界以及其他国家的不满。

或许也正是因为这一点,三木武夫在1976年12月24日在新一轮大选中失势,随即辞任首相一职,但他就任首相期间专注于日本政坛的风气净化与政治改革,被其他人称作“绿色三木”。

在毛主席去世后,三木武夫还曾经说过这么一段话:“毛主席作为全世界有名的大政治家之一,在历史上留下了巨大的业绩”,这个评价虽然不全面,但就内容来说是中肯的,毛主席所缔造的伟业获得这样的评价,可以说是丝毫不令人感到意外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74年,毛主席曾经以“诉衷肠”为题,写了一首词送给周总理,全诗内容如下:

当年忠贞为国酬,何曾怕断头?如今天下红遍,江山靠谁守?

业未就,身躯倦,鬓已秋。你我之辈,忍将夙愿,付与东流?

就这首词所表达的思想来看,全词上阙可以说是毛主席在生前,依然在担心自己的身后事,担心当年与战友们风里来雨里去打下的江山,会不会在自己百年之后落到一个“无人可守”的地步。

而下阙则以排比递进的方式写出了毛主席此时的力不从心,他想在此刻与他最亲密的战友共勉自己的思想与抱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这个问题周总理也无法回答,多年积劳也让昔年风华正茂的周总理逐渐变成了行将就木的老人,可他一定也做了许多不亚于毛主席的“后手”。

总的来说,毛主席的离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重大损失,在他逝世后,党和国家给予他的评价是这样的,并且到今天为止依然没有更改:毛主席是我党、我军、我国各族人民敬爱的伟大领袖、国际无产阶级被压迫人民的伟大导师。

举世皆哀

关于毛主席的逝世,暂且抛开我国人民举国哀悼的场景来看,实际上他在世界上的地位也是举足轻重,这一点从他逝世后世界各地的反应就能看出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毛主席逝世的10天内,全世界有126个国家的政府和首脑向中国政府致电吊唁,其中有105个国家的领导人亲自前往中国使馆吊唁,53个国家选择降半旗致哀,甚至联合国总部在接到消息后,也以历史上都极其罕见的速度降半旗致哀。

随后时任联合国秘书长的瓦尔德海姆,在联合国大会全体会议上说:“毛主席是全世界范围内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哲学家、诗人。差不多有半个世纪以来,他的影响遍及着整个世界,他在几十年革命历程中实现自己理想的勇气和决心,必将继续鼓励今后全世界的每一代人。”

瓦尔德海姆是奥地利外长,于联合国在任期间,视维护世界和平和人类幸福为联合国的首要使命,对促进大小国之间的合作与平衡、对话与沟通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为之付出了不懈的努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他眼里,毛主席或许同他一样,是一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而正因为是理想主义者,毛主席才能无数次果断的对当下中国的革命形势,进行带有个人色彩的客观判断,并且将其加以实施,在一众拥有共同目标的人的坚决执行下,才一步一步有了后来的中国。

或者可以这么说:今天的中国在世界上愈发具有份量的话语权,与日渐升高的国际地位,就是对毛主席最好的纪念。

对于全世界的无产阶级与社会党成员来说,毛主席的思想就像一座灯塔,他的去世,标志着指引人类思想的其中一座灯塔熄灭了。而对于站在毛主席对立面的人来说,他是思想和政治领域里永久存在的挑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朝鲜党政领导机关后来决定,将每年的9月10日到9月18日为全国哀悼期,且18日当天全国停止一切娱乐活动。当中国隆重举行毛主席追悼会时,朝鲜方面也举国上下默哀肃立3分钟,以纪念这位做出了抗美援朝决定的英明领袖。

此外也有一些国家将毛主席逝世的这一天定为纪念日,并且进行正式的悼念活动,并且还有很多人一边悼念毛主席,一边还唱着国际歌。一位记者在他的稿件里曾经这么写道:“在1976年9月9日下午4时这一悲痛时刻,似乎地球都停止了转动。”

而英国对中国政策研究小组会刊,则在1976年9月专刊发文中指出:“毛主席是一位从不背弃被压迫人民的无产阶级领袖,他之所以伟大,是在于他同人民始终保持十分密切的联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农民总理陈永贵在得知毛主席逝世的当天,边哭边说:“毛主席为了中国人民的事业奋斗了一生,什么财产也没有,房子、办公桌、床都是公家的,每一样还要交使用费,毛主席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大领袖。”

这一点毋庸置疑,因为历史是最好的记录者,毛主席的伟大思想终将会被证明是完全正确的,所以时间又是最好的证明者。

看完这段有关毛主席临终前3个奇怪举动,屏幕前的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