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 汤小泉

编辑| 汪戈伐

5月中旬,国产大模型厂商们迎来了一场异常惨烈的价格战。‍‍‍‍‍‍‍‍

先是智谱AI宣布入门级大模型价格从0.005元/千tokens降至0.001元/千tokens,降幅高达80%。‍‍‍‍‍‍‍token,是自然语言模型处理文本的最小单位。

随后不差钱的字节跳动开始放大招,其旗下的豆包主力模型(小于等于32k)对企业用户定价0.0008元/千tokens,号称是比行业的价格要便宜99.3%;豆包通用模型(128k)定价则为0.005元/千tokens,号称比行业便宜95.8%。

字节跳动豆包大模型的降价,给其他国产大模型厂商打了个措手不及。

没过多久,阿里云的通义千问宣布,其主力GPT-4级别模型输入价格从0.02元/千tokens降价到0.0005元/千tokens,降价幅度达到了惊人的97%。‍‍

百度见状后实属无奈,随后直接宣布将ERNIE Speed、ERNIE Lite两个主力大模型免费开放了。

可以发现,此前大模型都在卷性能参数,如今开始卷起了token价格。显然,字节、阿里、百度的大模型大战已经打响,国产大模型已经卖出了白菜价。

大模型降价的背后,其实也是行业算力成本的不断下行。一方面得益于算力和模型优化技术的快速迭代,另一方面硬件的性能提升、云计算的资源优化,都推动了大模型计算成本的下降。‍‍‍‍‍‍‍‍‍

大模型价格战降低了企业应用AI的成本,但同时也很可能会快速挤压中小厂商的生存空间。实际上在大模型领域中,中小厂商的生存空间本身就并不高,如今价格战的打响,中小厂商只能寻求转型。

正在做网红的周鸿祎曾经表示过,把模型做小是行业机会,以后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电脑手机登设备商使用小规模的大模型,作为私人助理帮助个人进行知识管理、信息获取。‍‍‍‍‍‍‍‍

但我们对周鸿祎的观点表示怀疑态度。大模型正如搜索引擎,终局往往是一家独大,一个入口去满足多样化的用户需求,中小垂直厂商的应用很可能会直接被头部大模型覆盖掉。‍‍‍‍‍‍‍‍‍‍‍‍

价格战就是大模型集中度提高的过程,如今国产通用大模型的行业格局已经逐渐显现,后来者恐怕已经错过了最 佳的行业窗口期。也就是说,价格战让大模型竞争进入了寡头阶段。‍‍‍‍‍‍‍‍‍

正在创立零一万物的李开复就表示,价格战并不是一个理智的做法,自己绝不会靠贴钱、赔钱去做生意。如果国内以后还这么卷,零一万物就会考虑走向国外市场。

有意思的是,在字节、阿里、百度面向企业客户打起大模型价格战的同时,面向C端的月之暗面(Kimi)开始尝试靠“打赏”来进行变现,打赏用户可以优先在高峰期使用Kimi。‍‍‍‍‍‍‍‍

我们认为,这次大模型价格战与其说是用户导向的,不如说是竞争导向的。因为企业用户的大模型采购,通常对价格本身并不敏感,降价不一定能够真正说服企业使用大模型,关键依旧是用户价值的模糊。大模型能够给企业带来什么实际的价值,目前依旧需要大量摸索。

不管怎样,在大模型价格战下,可能会催生大模型应用端的崛起,困扰业界已久的“最后一公里”落地问题,或许也将会迎来突破。‍‍‍‍‍‍‍‍‍‍‍‍‍‍‍‍‍‍‍‍‍‍‍‍‍‍‍‍‍

关注下方备用账号

防止失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