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撰文丨董鑫‍‍

5月22日,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宣布,国家主席习近平特别代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张国清将出席5月22日在德黑兰举行的伊朗已故总统莱希吊唁活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已故伊朗总统莱希

据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广播电视台20日报道,伊朗总统莱希乘坐的直升机19日在西北部东阿塞拜疆省坠毁,莱希以及外长阿卜杜拉希扬等随行人员不幸遇难。

延伸阅读

莱希去世 中方用了这个称呼

伊朗总统莱希遇难

外交部:中国人民失去了一位好朋友

5月20日,伊朗方面确认,伊朗总统莱希及伊朗外长阿卜杜拉希扬在19日的直升机事故中罹难。

19日夜间,一架载有伊朗总统及外长等高级官员的直升机发生事故,在伊朗西北部东阿塞拜疆省紧急降落,机上人员全部遇难。在直升机失事的消息传出后,多国领导人和官方发言人立即对莱希一行的安全表示了关切和祈祷。

在20日的外交部记者会上,发言人汪文斌就伊朗总统莱希遇难答记者问。他表示,习近平主席指出,莱希总统就任以来,为维护伊朗安全稳定、促进国家发展繁荣作出重要贡献,也为巩固和深化中伊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作出积极努力。他的不幸遇难是伊朗人民的巨大损失,也使中国人民失去了一位好朋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为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

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值得注意的是,中方致唁电时使用了“好朋友”一词,彰显了中伊的深厚友谊和长期合作的历史。中伊建交半个多世纪以来,双方作为全面战略伙伴,一直在各自的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问题上相互支持。去年莱希访华期间,两国发表了联合声明,伊方重申坚定奉行一个中国政策,习近平主席与莱希总统就进一步发展中伊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达成一系列重要共识,推动两国关系迈上新台阶。

中东问题学者董漫远在接受深圳卫视直新闻采访时指出,外交部的回应体现了中国对国际友人长期而真诚的友好态度,这是新中国外交七十多年历史的一种传承。

“老朋友、好朋友、真朋友,这种表述是一种真情实感的流露,说莱希总统是中国人民的一位好朋友,这个评价是恰如其分的。”董漫远说。

董漫远强调,莱希总统在任内非常重视与中国的友谊和双边合作,特别是推动伊朗的国家发展战略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对接。在莱希总统的领导下,中伊关系取得了新的进展。他的不幸遇难,是中伊友好合作关系的一个损失,但这种基于相互尊重和共同利益的伙伴关系将继续传承和深化。

有无“政治因素”,有待进一步调查

在探讨此次悲剧事件时,有外界舆论提出了“政治因素”的可能性。董漫远指出,事故的真正原因仍待伊朗官方的彻底调查。多数分析倾向于认为这是技术性故障,具体来说,涉及一种过时的直升机型号和有效零件供应的长期缺乏。“目前,尚无充分证据显示该事件与政治因素直接相关。”董漫远说。

根据伊朗宪法第131条,若总统在任内去世,伊朗最高领袖将确认由第一副总统临时承担总统职责。此外,由第一副总统、议会议长和司法总监组成的委员会将在50天内安排新的总统选举。

据伊朗媒体报道,伊朗第一副总统穆罕默德·穆赫贝尔将在今后50天内代行总统职责,直至举行新总统选举。据了解,总统候选人登记时间为5月30日至6月3日,竞选活动将在6月12日至6月27日展开,总统大选定于6月28日举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伊朗第一副总统穆罕默德·穆赫贝尔

莱希突然罹难,会否影响当前国内格局?

莱希的突然逝世,无疑引发了外界对伊朗国内政局可能变化的猜测,但就政治格局的稳定性而言,其影响可能较为有限。据了解,伊朗伊斯兰共和国的政体中,虽然总统是国家的高级官员之一,但实际上最高权力是由最高领袖持有,这使得国家的大局相对稳定。莱希遇难后,伊朗内阁就发表声明说:“我们向国家和人民保证,将继续莱希总统的前进道路,国家的治理不会受到干扰。”

但莱希的身份又相对复杂,在伊朗内部,莱希不只是伊朗总统,还被认为是未来伊朗最高领袖的重要候选人。直新闻了解到,自伊朗伊斯兰革命以来,伊朗只有一次最高领袖更迭,即1989年霍梅尼去世后由哈梅内伊接替。

董漫远认为,莱希与哈梅内伊关系十分密切,两人在国内和地区政策上意见完全一致,虽然莱希的突然离世是出乎哈梅内伊意料之外的重大打击,但伊朗成熟的政治体制足以应对此类突发事件。哈梅内伊及其团队正集中精力寻找合适的总统候选人和最高领袖的潜在继承人。他强调,尽管人们对莱希的突然离世感到悲痛,但这一事件不太可能引发政治动荡或导致伊朗内外政策的大幅调整。

董漫远认为,伊朗政府和宗教决策层的控制能力坚强,这意味着国家能够在维持稳定的同时,增强国家的凝聚力,伊朗民众对莱希的悼念,这种民众情感也可能转化为对现政府的支持,增强国家内部的凝聚力。在他看来,伊朗政治结构的稳定性和成熟性,是其应对此类危机的关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

中东冲突有可能扩大吗?

伊朗是中东地区有影响力的大国。在当前中东地区冲突仍频的背景下,伊朗总统和外交部长一同遇难,势必给脆弱的中东形势带来新的不确定性。尽管伊朗的内外政策在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的指导下运转,但是,伊朗总统和外交部长也对伊朗具体外交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负有直接责任。

此次事件发生后,包括沙特阿拉伯、卡塔尔、阿联酋及科威特在内的多个中东国家表达了对事件的高度关注,并表示愿意提供任何必要的援助。另一方面,《以色列时报》称,以色列政府没有立即对莱希遇难事件作出回应。不过,报道提到,一名以色列官员告诉路透社,以色列与此次事故无关。

“主要中东国家,或者是除以色列之外的中东国家,都对这个事情作出了正面的、积极的、富有同情心的反应。像沙特、阿联酋、卡塔尔这些国家,不仅表达了他们对莱希总统不幸遇难的悼念,也表达了继续发展深化与伊朗关系的愿望。”董漫远说。

莱希政府在对外政策上保持了理性和克制,一方面积极同国际社会展开沟通,积极改善与海湾阿拉伯国家的关系,尤其是2023年3月在中国的斡旋下,同沙特阿拉伯开启了关系正常化进程,为中东地区局势缓和奠定了重要基础;另一方面,伊朗在国际和地区热点议题上也保持了冷静和克制,尤其是2023年10月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后,伊朗的姿态谨慎低调,即使其驻叙利亚大使馆遭遇以色列的袭击,也保持了最大限度的克制,并未让巴以冲突扩散为伊朗和以色列的全面战争。

近年来,特别是在中国的斡旋下,伊朗与包括沙特阿拉伯、卡塔尔、阿联酋及科威特在内的多个中东国家的关系经历了显著的改善。从沙特、阿联酋等国对此次事件的即时反应可以看出,这些国家极其重视与伊朗关系的改善,并且希望维持该区域内的和解势头。董漫远认为,维持这种势头不仅符合伊朗的利益,也符合整个中东地区的长远利益。他预测,伊朗在未来50天内完成总统选举后,新任领导人将继续推动与沙特及其他阿拉伯国家的关系改善,并将重视与土耳其、俄罗斯等国的合作关系。

伊朗的下一步,要看这三点

针对接下来的伊朗局势,董漫远强调,新任伊朗领导人如何维护与沙特改善关系的局面,将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他还提到,伊朗领导层如何应对当前地区热点问题的升级,特别是如何避免与美国和以色列的军事冲突,将是另一个关键的观察点。这些政策方向将直接影响中东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此外,伊朗在上海合作组织以及金砖国家合作框架内的作用也值得密切关注。“这些多边合作平台为伊朗提供了展示其地区和全球影响力的舞台,伊朗如何在这些框架内发挥作用,将深刻影响其接下来的国际地位和外交政策的效果。”董漫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