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东江岸边的东源县柳城镇下坝村,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普通村落,并无突出的地理或资源优势,却创建了河源首个智慧无人农场,拥有全省最大的水稻无人农场,是丝苗米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的主要产区……这里,先进的无人驾驶农机也成了众人瞩目的焦点。
下坝村引进罗锡文院士团队,建立河源首个无人智慧农场,成功突破了无人农场的关键技术,实现了耕、种、管、收等生产环节的全覆盖。图为罗锡文院士现场指导太空稻无人机直播。
游客纷至沓来,不仅为了见识智慧农业,更为了欣赏春天里那3000亩金黄耀眼的油菜花海。还有探访者前来探寻一个关于中国农村未来发展走向的关键谜题——怎样在党建引领下,实现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建设的深度融合,进而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维护生态环境并助力新农村建设。
自入选“百千万工程”典型村之后,下坝村正致力于强化种业创新,以此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新引擎,朝着城乡一体化的目标迈进。
01
小田变大田—— 集约土地,始于一次突破
去年11月,下坝村成功入选广东省首批“百千万工程”典型村。“典型村”这三个字让下坝村过去所有的努力,都有了生动的注解。
典型村从何而来?下坝村党总支书记杨武想起了4年前进行的那一场土地流转——
看着众多抛荒的田地,杨武心痛且无奈。他记得,刚实施分田到户时,村民们欢呼雀跃,这深深印刻在他的脑海里;3749亩土地,户均土地超过3亩,使得这里成为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村。
然而,在2020年前后,大家仿佛对土地失去了兴趣。“现在想来,传统农业无法带动村民致富,也无法改变村庄贫穷落后的面貌。”村里人告诉我们,广东的工业经济飞速发展,去城里上班打工,收益远高于种田,村民纷纷选择外出,种粮大村因此没落。
与此同时,村集体经济的薄弱,亦让村庄建设举步维艰。经过多地考察以后,杨武意识到,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大块连片的土地。投资者最烦恼的,莫过于挨家挨户向农户租赁土地,时间成本太大,期限不受控制,还会出现尴尬的“插花田”现象。
既然传统种地方式不赚钱,不如把村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杨武向村干部们表达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以村集体名义,把农户们的田地经营权流转起来,再出租给现代农业投资者。
2020年1月,恰逢我市出台《关于引导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规范流转的指导意见》,给了下坝村流转农户土地更大的底气。
“村‘两委’决定流转土地后,党员们通过上门走访和集中调研的方式了解农户对土地流转价格的心理预期,对有土地流转意愿的村民进行土地流转程序等方面的知识宣讲,积极和有承包意愿的种田能手、种粮大户接洽,为村民土地流转做好服务工作,确保土地流转顺利进行。”杨武说,同时,村“两委”成员带头流转土地,通过入户走访、召开村民大会等方式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讲解土地流转的好处,引导村民转变对土地种植的传统思想观念。
2021年3月,在多数村民拥护和少数村民观望的情况下,第一期2012.55亩土地成功流转给公司,年租金为800元/亩。
2021年4月,下坝村智慧农场无人播种机出现在田间地头,吸引了当地众多村民观看。
“我在深圳务工10多年了,家里3亩多的土地早就没人耕了,听到村里要流转土地很开心,每年有将近3000元收入,大家都挺支持的。”村民彭添胜表示。
截至目前,村里共有2200多亩土地经营权已经实现了流转。杨武说,这种流转2000余亩耕地的大胆尝试,也让下坝村在发展现代农业上赢得了先机。
02
田里频现“黑科技”—— 智慧农业,始于一场创新
走进下坝村,整齐划一的农田里,只见灌溉水渠内水流潺潺,稻田水源充足,早稻长势喜人。村民杨伟中与同事骑着电动车穿梭田间,加强水渠巡查管护,杜绝渗漏跑水,确保渠道水流通畅。
“我们早上8点就带上锄头在田间巡逻,哪里的水位低了,我们就拿锄头把水渠凿低一点,让水流进田里。”杨伟中说,别看农场那么大,里面都是“智慧”设施,田间用水几个人看管就足够了。
望着绿油油的水稻,不免让人的思绪回到两个月前:几台无人驾驶水稻抛秧机在下坝的秧田里来回穿梭,每台抛秧机上只需要一个人把秧盘摆好,机器便会迅速抛下整齐的秧苗,行间株距排列十分整齐。
今年3月,下坝村智慧农场,农耕无人机在田间作业。
“抛秧机抛下去的秧苗,方便农户进行田间管理,可以做到精准施肥、打药,从而达到增产增收的效果。”农机手徐炽锴说,过去1个人1天最多只能插1亩地,而抛秧机1小时最高可抛12亩的秧苗,农民的双手得到了解放。
无人驾驶水稻插秧机、变量施肥无人机、无人驾驶水稻直播机、无人驾驶高地隙除雾机……下坝村田间每逢春耕、收割季总能出现农业“黑科技”,这离不开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团队的助力。
随着城市化进一步推动,谁来种地?罗锡文将目光投向智慧农业。在他看来,通过发展智慧农业,推广无人农场,大幅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将是提升我国农业综合竞争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我们农场划分了500亩土地给罗锡文院士团队做试验田,希望能够在这片土地上研究出更多适应不同作物、不同土壤、不同环节的无人农机,并向农民更好地普及智能技术。”万绿智慧农场负责人王键宽表示,近4年来,团队成功突破了无人农场的关键技术,实现了耕、种、管、收等生产环节的全覆盖。
为了巩固智慧无人农场的科技成果,下坝村协助万绿智慧无人农场成立了广东万绿智慧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党支部,这是全市首个在“田间地头”召开党员会议和开展党员活动的党组织。该党支部通过与华南农业大学工程学院重点实验室教工党支部结对共建,常态化到“田间地头”开展党组织活动,聚焦技术研发、应用示范、成果推广、人才培养等方面,以党建引领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努力打造全国水稻、花生无人农场的示范标杆。
如今,下坝村集航天制种、育秧、种植和烘干于一体,带动村集体年收入突破26万元……农业发展的势头越来越强劲。
03
错位化发展—— 制种大村,始于一个契机
如何立足“土”、体现“特”、形成“产”,让乡村资源优势、生态优势、文化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产业优势?下坝村“两委”以及上级党委、政府一直在思考这类问题。
“我们已经创建了丝苗米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这片土地除了种水稻,还能种什么才能提高土地效益?”杨武寻思,广东万绿智慧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由广东万绿湖农业投资公司与省重点农业种子公司——广东兆华种业公司合作成立,制种或是新出路。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小小的种子,连着“国之大者”。创新求变、攻坚克难、保护利用……神州大地上,种业发展,如破土而出的种子,蓬勃、茁壮。
今年的千亩稻田和往年略微有些不同,走进细看,稻田里一高八矮,相互交错。
万绿智慧无人农场水稻长势喜人
“今年我们将下坝村的1700亩土地用来制种,你瞧,这些高一些的水稻是‘父本’1518、1086,矮一些的是‘母本’广9s、93s。”王键宽介绍,再过一段时间,水稻就会进入开花期,届时无人机飞手将操纵无人机,在稻田上空来回匀速掠过,产生的气流在稻田里划出一道道波浪,让父本水稻的花粉被高高扬起,均匀地飘向母本水稻,一架无人机每天可以为50亩杂交水稻制种授粉,效率是人工的20倍。
据了解,万绿智慧无人农场今年制种量超600吨,生产的种子金黄、饱满、纯度高、质量好、产量高,很受市场欢迎,目前该农场已将制种范围从下坝村扩大至围星村、上坝村以及蓝口镇的蓝口围村,面积扩大至5000亩,主要承接了广东、广西、四川的种业公司订单。
为了建设制种大村,下坝村联合万绿智慧无人农场积极推动数字化赋能,应用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打造集成智慧农业云平台,通过电脑、手机终端实现对制种基地天气、土壤、光照强度等实时监控;将对特色优势农产品种质资源进行赋码,准备建立种质资源数字化管理体系,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可追溯。
“土地用于制种,每亩年产值可提高至1万元以上,效益比直接种丝苗米好多了。”杨武看着满目碧绿的水稻父本、母本,心里乐开了花。
04
挖掘发展潜力—— 美丽乡村,始于一个决心
五月初夏,天高云淡,夏意弥漫了整个下坝。放眼望去,满目皆绿,一幅巨大的袁隆平彩色稻田画镶嵌其中,吸引了众多游人前来打卡。
“今年,我们想玩点新花样,所以搞起了稻田里的行为艺术。5月底正是观赏的绝佳时期,欢迎各位朋友感受稻米文化。”王键宽说,他们通过不断尝试农业新技术继续深耕农业,以“稻田画”为主,带动周边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月可赏炽烈油菜花、五月可观巨幅稻田画、七月可看无人农机割稻、10月可闻千亩稻花香……一年四季,下坝村“看点”满满。“这两年,万绿智慧无人农场的建立为发展旅游产业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杨武说,村里正在发展研学农旅,探索开发以水稻耕种管收为主题的研学农旅项目,努力把万绿智慧无人农场升级打造成现代农业主题公园。
面对人潮涌入,如何让流量变“留量”?
“下坝每年吸引那么多人前来赏花看稻做科研,但是村里却没有一个能让他们留下来吃饭的地方。”望着一波又一波的游客离开下坝前往镇上就餐,杨武的心里也不好受。他一定要想方设法把人留下来,才能转化为经济效益。
今年初,村“两委”在充分调研和听取村民意见后,决定由村里牵头领办农庄,采用村集体出资入股、村民合作经营的方式,将占地1200平方米的原幼儿园利用起来。留足集体的、保证农民的、激励带头参与的,是“下坝村农庄”分配最重要的原则。目前,该农场正在规划建设中。
游客就餐的问题即将解决,但村里如何维持一个良好的环境,让乡村振兴站稳脚跟亦不可小觑。去年以来,下坝村借助“百千万工程”东风,计划对96栋裸露房、28栋古建筑和50栋农房进行外立面改造与修缮,种植1300株以上的苗木,提升约100处农村“四小园”,安装250盏太阳能LED路灯,为村落进行整体美化亮化,倾力打造“外在美”。
与此同时,下坝村还准备对30栋古建筑进行微改造·精提升工程,改造完成后,将引导村民在民俗街售卖特色产品。届时,还将结合下坝村的各个民俗节日,举办元宵灯会、七夕乞巧等特色民俗活动,以此实现传统文化活动常态化。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