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的南方都市报提出了一个好问题,广州的大学城座落在番禺,拥有中大、华工等12所知名高校,210家重点实验室,149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超过20万师生。

按理说,广州大学城是番禺创新的一张“王牌”。但实际情况是,大学城周边的多个产业园区空置情况严重,大学城并没有留住太多的创业者。

南都曾经是中国最好的报纸,所以她的选题能力还是很毒辣的,所揭示的其实是一个中国式的创新难题,那就是:中国顶尖大学对本地创新的带动效应都不咋滴?

事实上,别说广州大学城所在的番禺,汇聚了众多一流大学的武汉、南京、西安哪一个不是如此呢?

对此,可能有人会提反对意见,杭州有浙大,也有阿里巴巴,这不就对上吗?说这话的人,属于哪壶不开提哪壶,你看看创立阿里巴巴的十八罗汉里,有浙大毕业的吗?马云是杭师大,吴泳铭是浙工大,彭蕾是浙工商,戴珊是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没有一个浙大的!

如果说杭州不算,那北大清华附近的中关村总算吧?中关村当然是中国创新经济版图上的重镇,但中关村不能和河北比,也不能跟房山比,得和深圳南山比,和深圳南山一比,中关村也就差了半截儿了。

所以,南方都市报提出的这个非常有意义的问题,答案是什么呢?

其实答案很简单,因为顶尖高校都是高度行政化的,而创新必须是市场化的,双方处在不同频率,匹配起来很吃力。

以广州大学城为例,这个大学城的规划、设计和后续办学,都是行政力量主导的,其目的富含政治考量,尤其到了前些年,本来相互开放的各个大学,全部围上了围墙,大家老死不相往,一个没有充分交流大学城,怎么可能有创新能力?

再说全国,创新能力最强的城市毫无疑问是深圳,但深圳发展起来的过程从来不是靠有多少顶尖大学,而是靠市场配置资源。2020年以前,那时候公务员热还没现在这么夸张,将近20%的清华毕业生会选择到深圳就业,华为、腾讯是清华外省最大的两个雇主,至于武汉,简直是深圳的人才培养基地,华科、武大、武汉理工等等毕业生,大批涌向深圳。

所以,顶尖大学因为高度行政化,可以理解为教育部门的一个个分支,他们和本地经济网络的联系是非常弱的,带给本地的创新动力自然也就是匮乏的。

最后咱们回到南都的问题,大学城到底能不能给番禺带来更强的创新动力?

前景可能是灰暗的。

其实从番禺目前发展得最好的长隆-万博板块就可以看出,真正能够让番禺起飞几个独角兽,像海外电商巨头Shein、Teme,地空经济领导者小鹏汇天等等,他们都是市场的产物。

番禺呀,还是别惦记着大学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