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储量丰富、产品应用广泛,青岛的石墨产业一直领跑全国。统计显示,2022年,我国石墨行业市场规模接近577亿元;同时期,青岛仅依靠46家石墨领域高企的营收就接近50亿元。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产业的兴起,锂电池行业呈爆发式增长,石墨这一“传统产业”再迎发展“新蓝海”。以科技赋能“扬长避短”,进一步提升石墨产业的“含金量”,是青岛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抓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青岛石墨产业“校企牵手、卡位入链”产学研对接活动。

5月22日,青岛石墨产业“校企牵手、卡位入链”产学研对接活动在莱西市举办。高朋满座,通过面对面交流,实现石墨领域产业需求端和技术供给端的高效匹配、精准对接,推动科研成果与产业发展“双向奔赴”,赋能产业链迈向价值链高端。

据预测,到2026年,全球石墨市场规模将超过246.3亿美元。形势逼人、机遇诱人,青岛的石墨产业正不断提升产品附加值,持续优化产业结构,锚定打造石墨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集聚区,实现石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发展。

01

基础雄厚

“样如金蹙小能轻,微润将融紫玉英。石墨一研为凤尾,寒泉半勺是龙睛。”这是唐代诗人皮日休对石墨的描述。石墨在我国有悠久的应用历史,产量多年保持全球第一。

在现代产业中,石墨更是关键基础材料和重要战略资源。因为具有化学性质稳定、耐高温、耐腐蚀、耐磨、导电性良好等特性,石墨应用场景广泛,从写字的铅笔芯到机械运行的润滑剂再到能源存储传感器,几乎覆盖了工业、科技、医疗、环保等各个领域。

因此,石墨被誉为“21世纪支撑高新技术发展的战略资源”。在这个领域,青岛在全国的显示度颇高。

青岛是全国天然石墨三大主产地之一,且出产以工业价值最大的鳞片石墨为主,储量约占全国的22%,年产量约占全国的1/3.天然资源禀赋下,青岛拥有全球最大的天然石墨深加工基地和全国最大石墨产品集散区,是我国石墨工业的发源地和技术输出地。

青岛石墨产业发展集聚度高,以莱西、平度为代表的产业“高地”突出。目前,莱西已集聚石墨及储能产业上下游企业约120家,2023年实现产值约53亿元;平度已形成集开采、加工、装备等一体的天然石墨产业体系,华锦新材等企业的石墨深加工能力处于国内前列。

青岛石墨产业链配套齐全。经过多年发展,青岛已建成从石墨开采、球形石墨和可膨胀石墨等初加工,到石墨负极材料、特种石墨等深加工,再到下游应用及设备配套等完备的石墨产业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莱西市石墨新材料产业集聚区。

以莱西为例,该市石墨负极材料生产企业总体产值约34.1亿元,电解液、电池集成、超级电容器生产企业总体产值约13.2亿元,石墨模具、铸件材料等生产企业总体产值约2.75亿元,石墨乳、膨胀石墨、鳞片石墨、石墨粉等其他石墨制品总体产值约2.9亿元。

青岛石墨产业政策支持和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明显。包括洛唯新材料、青北碳素、华腾石墨、新泰和纳米、华锦新材、海达石墨、兴和石墨、金汇石墨等在内的重点企业的带动下,青岛石墨产业的产品正逐步覆盖传统耐火材料以及碳化硅晶体、石墨烯等前沿材料。

02

向“新”向“高”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产业的升级,石墨的应用领域不断拓展,愈发透露出向“新”向“高”的趋势——

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主要材料,光伏和半导体制造加工的关键材料,石墨在以新能源、电动汽车和半导体为代表的新兴产业中找到了更广阔的应用空间;

人造石墨不受资源分布限制,在材料结构、纯度和产品稳定性等方面易于控制,可满足电化学等行业对高纯度、高强度、高密度的指标要求,正成为“市场主力”;

通过精深加工技术,天然石墨不断向高端化迈进,综合天然和人造石墨优点的复合石墨材料成为天然石墨高端化发展方向;

可膨胀石墨可处理污水、净化空气,高导热石墨材料可以高效散热、制冷,节能环保和建材等领域成为石墨高值应用新热点……

但毋庸讳言,在这些新趋势下,青岛石墨产业还存在高端产品比重较低、产业结构不合理、产品附加值低等短板。“延长补短”,青岛发挥传统产业优势的同时,还要面向未来探寻更多“变墨成金”的发展机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青岛洛唯新材料有限公司自动化原料仓。

时下,青岛将石墨新材料产业纳入氢能与储能产业链,将洛唯新材料等企业列入“链主”企业重点培育,以多种形式支持企业创新发展。

畅通产学研合作渠道也是提升产业发展质量的关键。活动现场,四位来自青岛大学、青岛科技大学的专家分别和企业“结对子”。通过“对口”支持,技术和需求的结合就像榫卯结构一样严丝合缝、稳固可靠。

在更大范围内赋能企业发展,青岛还打造“集采研发”模式,通过柠檬豆工业互联网平台收集企业共性需求,集体对接创新资源,解决产业共性难题。现场,青岛福金石墨有限公司、柠檬豆工业互联网平台、南墅镇人民政府便围绕“降低石墨加工过程中的能源消耗”进行了集采研发项目签约。

改变正在发生——

“点”上看,新华锦集团在平度投建的第三代半导体碳材料产业园项目投资20亿元,要建设年产5000吨半导体用细颗粒等静压石墨和1000吨半导体用多孔石墨生产基地;在莱西,投资10亿元的芯源年产10万吨锂电池负极材料生产项目、投资7亿元的洛唯二期石墨深加工项目、投资4亿元的联特云储储能示范项目已开建。

“面”上看,青岛石墨产业的结构正由传统资源开采和初加工为主的模式,“进化”到以负极材料与储能电池集成、石墨精深加工为重点,高纯石墨、微粉石墨、特种石墨等重点产品突出的产业体系。

03

重塑优势

当前,全球石墨产业正处于产业链和供应链的重塑期。面临发展新机遇,青岛石墨产业需要抓住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关口,重塑优势。

业内专家分析,基于天然石墨资源禀赋和化工产业基础,青岛要积极推进石墨产业发展高端化,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延伸,打造多元化产业格局。

如,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载体,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石墨产业创新能力;围绕天然石墨纯化改性和高端人造石墨制备两大领域,大力支持石墨负极材料和光伏、半导体加工用等静压石墨等重点方向,布局金刚石薄膜、碳纳米管和石墨烯等未来碳材料,实现石墨产业的多元化发展。

青岛要聚焦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半导体石墨材料、碳纳米管、金刚石薄膜等石墨新材料领域,编制产业招引图谱,加大项目招引和企业培育力度。

如,靶向行业龙头,对标贝特瑞、杉杉股份、德方纳米等行业骨干企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储备一批具有前沿技术的科技成果孵化项目;完善石墨新材料产业要素配置方式,积极引进有实力的战略投资者,推进新华锦半导体特种石墨、北京五矿石墨深加工等项目发展,建设一批优质产业园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自高校的专家和企业在深入交流。

青岛要全面优化产业发展生态,为石墨产业发展打造更多“阳光雨露”。

如,充分发挥人才政策引导作用,精准引进石墨新材料高端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和管理团队;深化产教融合,鼓励驻青高校院所加强石墨材料学科建设,多种形式开展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发挥民间资本和各类风投创投基金作用,探索设立石墨新材料发展基金,实行政府引导、社会资金参与的办法,帮助企业解决在人才引进、技术攻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资金短缺问题……

随着科技的发展,石墨产业这一“老牌”优势产业不断在扩展和深化应用中焕发新生机,用“黑金”资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新动能。